摘 要:蠟染繪畫是一種極具馬來西亞特色的畫種。基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馬來西亞文化藝術背景,追溯蠟染繪畫起源于馬來服飾紗籠蠟染,在受到現代藝術的啟發后得到長足發展,在馬來西亞藝術家蔡天定的努力下開拓出新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馬來西亞;蠟染繪畫;蔡天定
馬來西亞美術工藝特色發展從各民族交流的融合中獲得啟發,如建筑、木柱雕刻、陶藝、銀飾、銅鼓、絲族樂器造型、竹編、刀柄、織布、染布各圖飾紋飾皆摻雜了印度韻味又受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且帶點阿拉伯文化及西洋美術的多元素材和構圖。馬來西亞蠟染藝術的開拓發展是借現代藝術潮流從工藝品的紗籠服飾,經馬來西亞蠟染繪畫之父、已故華裔蔡天定的巧思轉變下而展翅的。更實際的說法是,馬來西亞的蠟染工藝緣起于印尼馬來族群傳統紗籠服飾,進而發展至英國殖民統治下五十年代(英國殖民馬來西亞是于1824至1957)西方現代藝術的大量沖擊而開拓的結果。
一、馬來服飾紗籠蠟染工藝是蠟染藝術繪畫的緣起
馬來鄉村的高腳屋人們生活在茂盛綠色的熱帶雨林大自然中,享受著陽光和雨水豐沛的滋潤,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著裝是蠟染紗籠筒裙。蠟染布匹的對折縫紉紗籠筒裙用途很多,不僅適合熱帶雨林下的男女作為清涼服飾和在河邊洗澡沖涼遮羞之用,同時紗籠筒裙還可包成頭巾,作為孩子的布搖籃等。其實蠟染紗籠布匹的服飾為印度文化侵入馬來西亞的服飾演變之一,從早期印度人喜以布匹圍在腰間等的逐步改良演變而來。有(明)錢古訓:《百夷傳》“腰以一布通前后纏之,貴者布長二丈,賤者不逾一丈”之說。又有(漢)楊孚:《異物志》“男無衣服,女橫布幃”。又提中國古籍(晉)李石《續博物志》記載東南亞文化提道:“諸蠻并不養蠶,收婆羅木子,破其殼,中如柳絮,細織為服之,謂之裟羅籠段。”可見,華裔稱馬來人的筒裙為紗籠在典籍中就有記載。
馬來人的紗籠樣式是一塊布匹約長126cm x 180cm寬對折縫閉成長44寸(112cm) x 35寸(89cm)的紗籠筒裙。這塊紗籠布匹未染色前是白棉布,經在爪哇島民間工匠或小型工廠的制作,以銅片折成花紋呈熨斗式的版塊大印章沾熱蠟油來印制布匹。銅印章經蠟印出的花紋出現白蠟線紋,當中再浸染其他顏色或手繪渲染,凡要多層顏色則商定色劑再以蠟封住防染保留布匹上的色彩再上其他色彩。我們可從馬來西亞上世紀50年代一些簡史來端倪馬來人男女的紗籠服飾。馬來傳統服飾其實發展至18世紀時都非常講究,他們的傳統禮服至今在星期五禮拜或開齋節日都依稀可以看到。一般男性的上衣都為無領半開襟長袖綢布上衣長至臀部,下半身寬闊長褲也是同色綢布。然后在腰際則纏一塊五彩紗籠布連衣帶褲直到膝蓋。再折一小塊五彩紗籠高布帽繋綁在額頭上,腰腹間插著一柄短劍。遠望倒是英姿威武。馬來女性則上衣無領寬敞,下半部穿蠟染紗籠。有時她們會在頭上圍著一小塊的蠟染頭巾或將其披在肩上。鮮艷奪目的蠟染色彩圖紋一直是熱帶雨林頗具馬來味的最鮮明的服飾。15世紀始馬來人已改為信奉回教,依回教的教義,人物和動物便在馬來人的工藝美術里停止呈現。此時,花卉和熱帶雨林圖飾則為他們大量發揮的藝術設計紋飾。
在12世紀前,馬來西亞的馬來族群所穿著的蠟染紗籠服飾工藝皆來自印尼爪哇紗籠,布匹圖案其實原本共分三種:一是紡織圖案;二是復印圖案,即最基本簡單的印花技巧,直接做銅鐵或木質印模沾色直接蓋在白布上;三是蠟染圖案,用銅模板或木質印模沾蠟液或用漏斗筆沾蠟液描繪在白布上,然后浸染在染色缸,經多層次的用蠟保留顏色防染后再用熱水去蠟,呈現了多層次的花草圖案,染色層次越多,色彩越豐富。馬來西亞的蠟染工藝最早是在12世紀于東海岸的吉蘭丹開始,當時他們使用木印模開始,直到1940才開始用銅板印模,但大部分銅板印模都入口自爪哇印尼。
馬來西亞的蠟染若和印尼爪哇的相比會有一些差異。印尼蠟染布匹色澤鮮艷,多以深褐色、棗褐色、深藍色為主,蠟染印工技術非常講究細膩多層。圖案豐富多變且帶進很多中華文化圖紋如龍鳳,牡丹花草及青花瓷器等細致紋飾。馬來西亞的蠟染特色在顏色上比較清淡鮮明,論品質仍趕不上歷史悠久的爪哇蠟染工藝的高超水準。近年用漏斗蠟壺手繪的以蠟防染保留的白線條簡單花卉清雅蠟染工藝作品別具特色。不同于印尼從事蠟染工藝的手藝人為華裔,馬來西亞大多從事蠟染工藝的開發者一般是馬來人,以務農為或捕魚為主的馬來人一般都把織染當做家庭副業。因此,馬來西亞的蠟染發展相比印尼必然遜色許多。
二、現代藝術的啟發
一直以來,蠟染紗籠幾百年來在馬來西亞出現傳承自爪哇而后于12世紀在馬來西亞東海岸吉拉丹及丁加奴的發展工匠大都為馬來族群所作,皆以家庭副業形貌出現。而后蠟染工藝應求過多,才逐漸發展至小工廠方式經營。在上世紀50年代,蠟染紗籠工藝繁華發展且也逐漸開發的小部分裝飾日常用品如床墊蓋子、窗簾布、馬來披肩蠟染布匹裝飾到帽子、袋子等的多元設計也致使蠟染印制工廠林立。上世紀50年代的蠟染工廠在東海岸已發展到六十多間,華裔工人學到手藝也紛紛自己創立蠟染工廠投資,產品銷售之繁榮遠擴至文萊、泰國、緬甸東南亞等地。因為蠟染紗籠服飾是中南半島直通到馬來群島等各部落遷徙自云南留下的混婚、通婚等各民族間在東南亞的共通服飾,也是古印度文化曾經殖民而影響布匹包扎穿法的衍生文化之一。它的市場需求大增,連帶蠟染工藝也蓬勃發展。1970年代列蠟染布服飾為國服,蠟染工藝發展提升了一個新的臺階。
從1824年至1957年被英國統治的馬來亞,西洋文化和思想的注入不只是基督徒教堂建筑文化等,學校也重視美術教育,西洋素描和英國水彩畫是當時美術教育必要的課程,再加上當時很多從中國南來的藝術家們發展的協會交流活動和南洋美專等的林立,上世紀50年代是馬來亞華裔藝術圈最為蓬勃的年代。
戰后的華裔藝壇,眾多文化人不少是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新華藝術大學,也有留日和歐洲藝術院校深造的,這批人到馬來亞初期都任教于華校。他們看見馬來亞椰影、高腳木屋、漁村、海港等各種風光之明媚,南洋風土之樸素,禁不起也開始將熱帶南洋風光題材入畫。1935年成立的華人美術研究會,會員遍及馬來亞,此為各藝術家聯展的橋梁。此時以中國繪畫為技法,描寫當地景物,并賦予馬來亞鄉土色彩的作品很多。
西方美術在20世紀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是現代藝術、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云涌, 令人視覺震撼的大改革時代。從浪漫、寫實、印象、象征、后期印象等主義再到新藝術派、野獸派、立體派、德國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新達達、新現實主義、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視覺、新表現主義……到現在所謂的當代藝術。隨著資訊網絡媒體的發達,藝術家們所接觸的藝術交流平臺或切磋于畫冊雜志等,都已走入非常個人化的創作。有遠見思考的藝術家都會綜合了各家優點所需經融化再開拓個人藝術創作面貌、線條、色面、造型都可以創造隨個人追求風格邁進。繪畫已經可以多元表達,審美要求都不再統一于一個傳統死板的訴求。他們進而承認各國區域文化的藝術表現。藝術已經著重物像精粹,感情化生抑或遠物寄情,寓情于景。蔡天定也深受現代藝術影響而開拓蠟染繪畫。
三、先驅畫家蔡天定蠟染繪畫的開拓
馬來西亞蠟染純藝術表現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我國認可的蠟染之父蔡天定所開拓。蔡天定1914年出生于中國福建,年少時曾經在福建私人藝術學校就讀美術課程學習中國水墨畫、油畫、素描等。1938年開始在各學校從事美術教學,擅長木刻版畫和漫畫。1941年馬來亞淪陷,蔡天定前往麻坡發展。他曾經當過勞工、小販、廚師、雨傘工人等,同時他也借機來往于檳城、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從事貿易找商機。其中在他流連于印度尼西亞的棉蘭時,他多次到大型的蠟染工藝工廠參觀,并意會到這些紗籠蠟染工藝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他曾經在中國美術學校學過制作蠟染手工,認為紗籠蠟染工藝在馬來亞將會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工藝發展事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蔡天定說服了自己的叔叔加盟支持,開辦了一個蠟染紗籠工廠。可是因不善于經營再加上印度尼西亞的蠟染紗籠大量輸入馬來亞廉價銷售打敗馬來亞的蠟染紗籠生意,致使蔡天定面對關閉紗籠工廠的命運。面對那么多蠟染顏料,他突發奇想要把原本蠟染工藝轉換為純藝術。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為突顯南洋風土人情和熱帶雨林的鮮活生活面貌,蔡天定開始靈感泉源不斷把所思所感的熱帶馬來婦女的生活形態搬到畫布上。
擅長漫畫人物的蔡天定要把當時的馬來風情畫人們的生活表現在繪畫上的人物畫是輕而易舉的技藝。蔡天定的人物畫夸張變形手法在感情上給人以愉快滿足感,鮮艷奪目的豐碩色彩令人贊嘆。他尊重傳統,勇于創新,在過去所學的蠟染工藝基礎上不斷嘗試探索追求。新的繪畫秩序和規律,以嶄新的染色技藝呈現于白色棉布上。讓當時的馬來亞藝壇大為震驚好奇,也算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視覺大震撼。從此蠟染繪畫之父便是蔡天金字招牌。蔡天定的作品受到英國文化協會及美術教育家外國藝術收藏家的注意,甚至得到國際藝術愛好者的青睞與重視。因為蔡天定道地盡情的馬來風情話特點用原本的蠟染工藝技藝發展成純美術的現代藝術奪目璀璨大放光芒。1955年9月,熱心推動文化藝術展覽的英國文化協會圖書館為蔡天定安排了第一次個展。當時展出蔡天定蠟染繪畫60幅,受到廣泛好評。有別于一般的水彩和油畫作品,蠟染畫作鮮明奪目,盡力表現馬來鄉村景物,娑婆的椰林樹影、高腳屋、母與子、休閑或勞作的婦女們。對婦女在耳語或嬉笑做活,畫家用簡練線條畫出的夸大胸部肥碩身材,扁鼻大紅厚嘴唇,表現出安逸悠閑馬來婦女樣貌,尤其特定突出多彩多姿設計的紗籠服飾。此外,熱帶雨林的植物在蠟染肌理龜裂線條里展現另類的線條之魅力。據悉,當時的英國文化協會主席詹姆斯·曼迪(MrJames Mandy)被蔡天定蠟染畫作吸引,一口氣收藏了好幾幅。這是蔡天定大師首次最圓滿成功的個展,提高很多人的藝術宏觀視野,且成為馬來西亞美術發展歷史記錄的一個偉大的成就。
此后,蔡天定的繪畫技藝得到廣泛的認可,在新加坡、吉隆坡、澳洲、越南、倫敦等地展出。蔡天定的個人成就為馬來西亞蠟染繪畫的發展起到了開拓作用,是馬來西亞蠟染繪畫發展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作者簡介:
莊夢軒,南京藝術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