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玖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是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的兩句激動人心的話。“老當益壯,窮且益堅”,并非王勃首創,而是從馬援的“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演化而來。
馬援(前14—后49)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初年的開國功臣之一,《后漢書》卷二四有傳。他少有大志,王莽代漢時,他做都郵(地方監察官),因同情重罪囚犯,縱之,自己也亡命他鄉。遇赦后,經營畜牧業,變成富翁。“窮當亦堅,老當益壯”就是這時說的。他又說,人有了財產,貴在施舍,“否則守錢虜(奴)耳”。于是把財產散給兄弟朋友。“守財奴”這一詞就是這樣來的。
王莽末年,群雄并起。馬援先事隴西隗囂,囂使他到西蜀公孫述處,見述妄自尊大,最后到洛陽見劉秀。他見到劉秀恢弘大度,有漢高祖劉邦氣象,遂歸心光武帝。后隗囂反漢,光武親征,召援問計。馬援在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揭示進軍途徑,分析清晰,昭然可曉。劉秀說“虜在吾目中也”。進軍后大獲全勝。這可能是沙盤用于戰爭的濫觴。
馬援一生,南征北戰,屢建功勛。公元41年,交趾征側、征貳攻破嶺南諸郡,威脅邊疆安全,馬援奉命出征,冒酷暑,觸毒氣,兩年平之,被封為新息侯。軍還受賀。馬援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也?”豪言壯語,聽者動容,也激勵了后人。唐朝的大將、扶風人馬磷青年時讀后漢書《馬援傳》至此,慨然嘆曰:“豈使吾祖勛業墜于地乎!”于是仗劍從戎,投軍安西(今新疆庫車)。安史亂起,從李光弼平亂,又西御吐蕃,功勛卓著。累封節度使、左仆射、扶風郡王(《舊唐書》卷一五二本傳)。
毛澤東同志在聞悉其愛子毛岸英于抗美援朝犧牲后寫了兩句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是古人難以比擬的。
公元48年,住今湖南的五溪蠻騷動,派去平亂的將軍劉高戰死,馬援請行。當時他已
62歲,光武帝憐其老,不許。馬援說他還能披甲上馬,于是在馬上據鞍顧盼,以示可用。劉秀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矍鑠原義是“勇貌”,就是說“這個老頭真勇敢”。后世把矍鑠和老年人聯系起來,作為形容年老勇健和有精神的詞匯,已非原義。但這倒證明,馬援確實是“老當益壯”的。
馬援在這次行軍中,因戰地險惡,又中暑疫,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尸還”的豪言,但也為其仇人梁松陷害,其新息侯印綬被追收。
馬援不僅武功彪炳,文筆和見識也頗有可述。傳中的《誡兄子嚴、敦書》,被收入《古文觀止》,作為范文。內容是,他的兩個侄兒馬嚴和馬敦愛譏議人,和俠客過從甚密。他諄諄告誡他們,不要這樣。他說:“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言也。”又說,你們都知道我最討厭議人長短,今次再復提起,是使你們不要忘記。他舉出兩個人為例:一個是龍伯高,為人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一個是杜季良,為人豪俠好義,與人共憂樂,廣交天下士。他說這兩個人他都愛重,但要侄兒們效法龍伯高,不要學杜季良。因為“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他并為季良的前途“寒心”。果然,季良后為仇人所告免官,伯高則擢拜零陵太守。
馬援好騎馬,也會相馬。他曾從相馬名家受相馬骨法。他用銅鑄為馬式,把相馬名家指出的好馬特點備于一身,以為名馬標本,又著《銅馬相法》,指出名馬必備的條件。他還懂醫學,在交趾時,常吃薏苡實(即薏米),因此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還軍時載回一車,想做種子。他死后被人誣告,說載回來的全是明珠文犀,其仇人梁松居然證實其事,光武帝大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援尸歸葬祖塋,只好在城西買地暫時埋葬,并詣闕請罪,前后六次,才得歸葬祖舊塋。“薏苡明珠”遂成為無端被謗的成語。功高受嫉,令人嗟嘆,好在歷史自有公論,也不必計較一時的榮辱
得失。
事后,馬援的同郡摯友——
縣令朱勃上書為馬援訴冤,除舉出馬援功績外,并以歷史事實勸帝不應輕信讒言。情詞懇切,但未得采納。此后,馬援之侄馬嚴上書光武帝,請將馬援十三歲幼女入宮侍太子(劉莊),得光武帝允準。因其德才兼備、“婉靜有禮”,甚得太子及光武帝之皇后贊許和“寵異”,光武帝死后,太子莊繼位,是為明帝。(此據《后漢書》卷十上《皇后紀·明德馬皇后》)永平三年(60),援女立為皇后,馬援才得平反,又因其為正后,禮應避嫌,未將其父列入“云臺二十八將”之一。至章帝建初三年(78)才得還其舊封,并謚為忠成侯。這距馬援之死已三十年了。
(選自《陋室文存》,中華書局。作者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