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瀾湄合作能形成6個1相加大于6的效應,既頂住外部經濟下行壓力,促進自身發展,又為促進區域、次區域發展振興探索新路。
今年,中國與湄公河下游五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正式啟動了新的次區域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這是次區域國家突破發展瓶頸、深化區域合作的創新和嘗試,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與下湄公河國家開展深入合作的重要平臺。
6個1相加大于6
“瀾湄”,瀾滄江—湄公河的簡稱。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瀾滄江,流經西藏、云南,從西雙版納出境后改稱為湄公河,先后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共4880公里,最后流入南海。
同一條河流,孕育了相近的人文淵源。湄公河流經的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五國人口合計2.3億,分別占東亞和東盟總人口的10%和37%;經濟總量5900億美元,分別占東亞和東盟經濟總量的3%和23.6%。這一區域,因發展起步較晚,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人均GDP只有2800多美元,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但這一區域年均經濟增速近7%,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同時,他們還是位于流域上游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友好近鄰。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講話中指出,2015年,中國同湄公河五國貿易總額達1939億美元,雙邊人員往來超過1500萬人次。中國是柬埔寨、緬甸、泰國和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的第一大投資國。
數據顯示,赴湄公河五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人數逐年攀升,2015年達到1280萬人次,中國已成為泰國和越南最大旅游客源國。
“我聽說《舌尖上的中國》等在中國熱播的電視節目也受到湄公河沿岸國家民眾的喜愛,讓他們了解到中國的美食、民族文化和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李克強說。
這是瀾湄合作的基礎——無論是基于歷史還是現實的考量,六國均有強烈的合作需求和愿望。
如同總理所說,“創建瀾湄合作機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2012年,泰方提出加強瀾湄次區域合作的設想,中方給予積極回應。2014年11月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對話合作機制的倡議。
這是首個由中國發起和主導的新型周邊次區域合作機制,一經提出就得到地區各國的積極回應。瀾湄合作從一開始就非常高效,從提出倡議到籌建規劃,再到啟動合作,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六個國家舉行了三次工作組會議、三次高官會和一次外長會議,當然還有這一次的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多邊合作進展之快亦創下了歷史之最。
李克強總理表示,通過瀾湄合作能形成6個1相加大于6的效應,既能頂住外部經濟下行壓力,促進自身發展,也可以為促進區域、次區域發展振興探索新路。
瀾湄合作項目先行
實惠的合作,當然是以項目來推動的。
瀾湄合作要以項目說話,給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現階段可根據各國國情,在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幾個優先方向探索合作,同時重點落實好“早期收獲項目聯合清單”確定的項目,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合作。
其中,加強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重點中的重點。
中國已同多個湄公河流域國家簽署或正在商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要加速推進中老、中泰鐵路,中緬陸水聯運等大項目,探討建立瀾湄邊境地區經濟區和產業園區、投資區和交通網,不斷完善瀾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湄公河國家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關鍵時期,都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地區互聯互通、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需要。中國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優質的富余產能,裝備和產品性價比高,可以通過產能合作幫助湄公河國家提升工業化、產業化水平。
因此,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還特別通過了《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均勝強調:“這無疑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尤其是建筑、電力、鐵路、通信、機械、旅游、金融服務業等產業的企業。”
山東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這次瀾湄合作所強調的無論是互聯互通還是國際產能合作,對他們來講都是重要的發展機遇,“這將為我們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據他介紹,浪潮集團目前在湄公河五國均有投資合作業務,其中泰國最大。
劉均勝進一步分析,《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的發布將有利于從政治角度提升瀾湄地區的整體商業環境,也有利于從國家層面解決阻礙貿易資本流動等方面的限制,擴大企業地區生產經營的規模收益和減少企業的跨境交易成本。
“毫無疑問,瀾湄合作被國家層面提到了這樣的高度,將為我們創造更好的在瀾湄國家投資和發展的環境。”孫丕恕坦言。
中國領先技術參與國際合作
在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之后,李克強總理與湄公河五國領導人一起參觀了瀾湄國家合作展。參加這次瀾湄國家合作展的中國企業包括南方電網公司、中冶集團、中國建材集團、TCL集團、浪潮集團等,他們紛紛展示在瀾湄國家的投資合作項目。
中國建材集團以最新研制的0.2mm玻璃成功吸引了總理和湄公河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中國建材旗下的二級全資子公司凱盛科技總裁彭壽說:“總理聽到是0.2mm的玻璃,馬上對旁邊的湄公河國家領導人說,這玻璃是0.2mm的,中國的新技術。”李克強還詢問了玻璃的性能、應用和知識產權。
“國家領導人希望我們把一些比較高端先進的產品和技術帶到瀾湄國家進行合作。”彭壽說,“過去,一些國家認為我們拿一些淘汰的技術跟他們合作,但中國企業要出口先進的產品和技術,也要以先進的產品和技術與國外進行產能合作和配合國際產能轉移,一改過去的形象。”
事實上,從這次瀾湄國家合作展上看,參與展出的均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所展示的也都是最領先的技術,從農業、鐵路、電子信息到新材料等領域,無不如此。
彭壽介紹說,他們即將在越南建一條玻璃生產線,合資生產的就是高端超白太陽能玻璃。而就在瀾湄會議期間,他們還簽下了緬甸220兆瓦的太陽能電站項目。“這是一個面向全球招標的項目,我們憑借核心技術中標了。”彭壽說。
彭壽透露,鑒于對高端超白太陽能玻璃項目的高度重視,越南方面領導人在瀾湄會議期間,再次邀請他們盡快前往越南推動項目落實。
瀾湄國家領導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展臺是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80多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自來到現場為瀾湄國家領導人介紹中國的超級稻。
總理很自豪地向湄公河五國領導人介紹說,這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被世界糧農組織授過大獎,他的大米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區。
李克強總理向袁隆平豎起了大拇指,還在現場將大米贈送給了湄公河五國領導人。
一個有意思的情節是,柬埔寨首相洪森還將總理贈送的大米一路帶到隨后的媒體見面會現場。當他在主席臺上起身將大米向大家展示的時候,現場的記者們都笑了。
袁隆平還特別介紹了在山東東營鹽堿地上種植的一個超級稻品種。
聽完袁隆平的介紹,李克強轉身對湄公河五國領導人說,東營是鹽堿地,“畝產800公斤,在鹽堿地上。”他一連強調了三遍“鹽堿地”。
農業是湄公河流域國家的重點產業,而在瀾湄合作中,農業也是瀾湄國家合作的重點領域。各國領導人對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李克強總理鼓勵雜交水稻要優先走進湄公河國家。
在劉均勝看來,高新技術項目產能合作的深入和中國企業在瀾湄國家的“本地化”,也將催生瀾湄國家當地零部件、組裝等附屬產業的發展,以及管理、技術、人力資源的擴散和外溢,從而實現加速當地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繁榮,這也是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一條最有效路徑。
可以預期,這個占據東盟37%人口和23.6%經濟總量、年均經濟增速近7%的湄公河流域地區,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拓展產業鏈外延空間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