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江西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中,著力提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向綠色生態特色優勢要競爭力,在綠色經濟上打造“江西樣板”。
春夏時節,綠意盎然,百花盛開,鄱陽湖畔美不勝收。陣陣微風帶著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里的清香沁人心脾。在江西,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流水和大自然的美景從來都不是奢侈品。
近年來,江西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力度,讓秀美山川、綠色生態成為江西最大的財富、優勢和品牌。2016年,江西投入81.5億元用于節能環保支出,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工作,讓青山、碧水、藍天成為“江西風景獨好”的靚麗名片,全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
城在青山綠水中
地處中國中部的內陸省江西,山清水秀、生態秀美,森林覆蓋率達63.1%,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90.1%,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1.4%,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
江西有南昌、宜春、新余、撫州、吉安5個國家級森林城市,意味著近一半設區市的市區人口生活在“森林”中,遠離霧霾與揚塵。優良的生態已成為江西推進旅游強省建設,實現綠色崛起的資本。同時,江西名勝甚多,擁有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人文圣山廬山、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道教祖庭龍虎山等諸多知名景區,是首批全境列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省份之一。
江西省長鹿心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江西將著力在保護綠色生態上打造樣板。立足于鞏固生態優勢,提升生態優勢,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以重大生態工程為抓手,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使江西的生態優勢更加凸顯,生態環境質量領先全國。”
“2016年全省預算安排用于節能環保支出資金較2015年預算數增長41.9%。其中,省級財政用于生態保護項目的專項資金為25.8億元。”江西省財政廳副廳長潘昌坤介紹說,所籌措的資金重點著力做好六個方面,主要是著力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著力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著力強化污水處理能力、著力加強林業資源保護、著力支持水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提升環境監測水平和監察執法能力。
“生態+”成就綠色崛起
“江西要建設以美麗城鎮、鄉村、景區為支撐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做強生態旅游、大健康產業,推動綠色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江西省委書記強衛說。
如今,江西著力提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將“生態+”的理念融入產業發展,逐步構建起生態有機的農業體系、環境友好的工業體系、集約高效的服務業體系,向綠色生態特色優勢要競爭力,在綠色經濟上打造“江西樣板”。
近年來,江西大力發展“生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各工業領域普遍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化改造,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體系;優化特色農產品結構,廣泛推行各種生態農業模式,推出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構建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推動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著力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服務業,構建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
同時,江西倡導綠色價值觀,建立生態文明推廣體系,讓“大生態”理念融入社會各領域,形成人人盡責、共建共享的綠色自覺,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商場、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廣泛開展綠色新生活運動,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走“綠富美”發展之路
江西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厚植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做活山水文章,打響“綠色生態”品牌,立起“江西樣板”標桿,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實現綠、富、美的有機統一,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共青城市關閉了一批污染重、工藝落后的老污染企業,同時將目光瞄準科技孵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手機制造、地熱空調、太陽能薄膜光伏等一批產業落戶當地,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元。
在江西的發展版圖上,像靖安縣一樣被列入生態功能區的縣有32個,他們正在進行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的探索;被列為重點開發區的35個縣市,將大力發展航天、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江西也在進一步找準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的位置,聯動周邊省份,打造省級精品旅游線路,深度參與“長江中游國際黃金旅游圈”。江西以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旅游規劃、開發、建設、宣傳、服務和管理全過程。目前,江西推出了江西鄉村旅游“151工程”,即以“美麗中國、尋夢江西”為主題,展開2016全年鄉村旅游系列活動。其中,貫穿全年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主題活動總計有242項,涉及鄉村旅游點189個,鄉村旅游線路140條。
“十三五”時期,江西省將建設100個旅游風情小鎮。同時,實施旅游扶貧戰略,實現綠色惠民生,力爭到2020年,通過發展旅游帶動55萬人脫貧致富;加快防洪安全工程建設,重視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重點實施“一江一湖”“百河千圩”等防洪整治工程。
同時,江西大力倡導綠色價值觀,建立生態文明推廣體系,讓“大生態”理念融入社會各領域,形成人人盡責、共建共享的綠色自覺,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商場、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廣泛開展綠色新生活運動,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在贛鄱大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共建生態長江
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江西的綠色崛起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江西地處長江中游,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系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和生態安全,而長江生態安全則關系全局。因此,“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必須首先保護好母親河,促進沿江沿湖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好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這是江西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
在這一過程中,江西積極參與加強長江中下游生態屏障建設,構建江湖和諧生態安全格局;統籌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積極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治理新模式,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有序推進九江長江沿線開發治理,統籌推進岸線開發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態廊道建設;大力改善鄱陽湖水資源條件,切實保護好一湖清水。
江西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這一重大機遇,加強基礎設施、重點產業、開放平臺和市場體系對接,著力構建綜合交通、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開放合作、生態安全五大格局,努力把江西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撐、內陸沿江開放合作的新高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加快長江沿線地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對江西尤其如此。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優化江西的產業布局,形成與沿江上下游省市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提升產業競合能力。同時,有利于保護長江和我省五河流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更好發揮江西生態優勢。”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志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