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蓉
摘 要 體育康復是科學地利用體育的各種手段和成果,使患者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恢復,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和社會。體育康復療法在康復專業大受歡迎,它利用體育的趣味性而達到康復的效果,體育康復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
關鍵詞 康復 體育康復 患者
體育康復是充分利用體育與醫學,衛生的最新成果的新型的學科,它是醫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體育專業的創新。雖然“體育康復”是新提出的一個概念,但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路史 前記》第九卷記載“陰康氏時,水陸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閉,人即郁于內,及制為之舞,則利導之,是謂大舞。”意思是說,通過舞蹈可以治療疾病。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康復的功能和作用。特別是人們對體育的喜愛,也開始重視體育康復的新功能。“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一直在人們的口中流傳,我們不乏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運動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佛里希研究表明:經常參加游泳有氧運動,會減少乳腺癌或者生殖器官發病的危險。我們可以從結果中得出結論,不經常游泳的女性比經常游泳的女性患病的機率高出86%。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人們科學地參加體育,對機體的心臟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有著積極地作用。可以看到,體育可以提高人的心臟反應能力,增加心臟的重量。而體育康復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體育康復不僅僅能夠恢復患處的功能,減輕病痛,還能夠做到提前檢查和診斷的作用,通過適量的運動,能夠暴露出疾病,從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體育康復是運動人體科學的重要一部分,它結合了體育學、醫學、生物學等專業的知識,但又不僅僅是各個學科的混合,而是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特點和創新。體育康復在很多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獨特功能。隨著經濟和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反而忽視了運動的重要性。很多疾病的產生是由于缺少適當地體育鍛煉,人體是一個平衡地系統,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部位的功能,一旦某一個部位的損傷,必然會導致疾病的產生。體育手段的康復可以促進患處的康復,體育康復對人的影響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聯系的。
一、體育康復的聯系
(一)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一個系統的改變必然會引起另一個系統的改變,相互之間是緊緊相連的。利用體育康復的手段來治療和恢復身體功能,它不僅僅會促進恢復患處的功能,而且還能夠引起其他系統的變化。
(二)形態和功能相統一
“用進廢退”,人體的某一個部分長時間不運動,該部位的功能可能會隨之喪失,最終會導致機體的患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維持機體功能,促進人體健康。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體育康復知識固然重要,但是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很難理解體育康復知識的深層內涵。體育康復,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恢復健康。所以,我們應該創造機會,參與實際的康復操作中去。
二、體育康復的作用
(一)生理作用
患者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提高。體育康復手段大部分都是有氧運動,能夠使心臟的儲備能力增加,使人的工作效率提高,有氧運動還能夠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二)心理作用
長時間的工作壓力,使人的心理壓力增加,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失望、郁悶的心理,從而減少機體機能,當患者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會引起大腦皮層和下丘腦的興奮,從而可以調節體溫、情緒等方面負面的影響。
體育康復在教育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針對性手段,減少學生在運動中發生損傷。但是在高校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領導的不重視,學生對自我保護的意識薄弱。大部分高校沒有看到體育康復對學生各方面的重要性,導致體育康復課程設置缺乏,教師關于體育康復專業的知識缺乏,體育康復保健的器材不完備。例如,現在高校全方面重視足球課程的開展,大量資金的投入,只重視足球技能的提高,對于足球運動中發生的損傷的意識缺乏,這對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是很不利的。
加強學校體育康復保健的設置,提高領導和學生對體育康復保健在運動技能中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體育保健康復課的教學內容。還應該極加強合作,讓學習體育康復保健的學生參加實踐,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升體育康復保健的水平,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體育康復的內容,使體育康復能夠更好的面對更多群眾。
體育康復專業的流行趨勢是我國經濟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產物,人們對身體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經濟水平的提高,通過健身、運動來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得到廣大人們的支持。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體育康復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重視體育康復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熊捷.姚寧蓉.試論游泳運動對癌癥的影響[J].西昌學院學報.2005(6).
[2] 赫敏,楊海龍.論體育鍛煉在腿部傷殘康復過程中的作用[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7).
[2] 莊雪芹,藺躍同.瑜伽作為體育療法在康復中的運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6).
[3] 武斌,鄭立博.馬.現代高校學生的體育保健與康復[J].運動科學.2014(5).
[4] 晏紹文.體育保健康復專業的發展與前景[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