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修俊
摘要:東部沿海漁場,是東北亞地區通往全球各地的重要海上運輸要道,船舶通航密度大,受寒潮大風、霧氣和臺風的影響,漁場氣候環境較為復雜。漁船船身較小,作業范圍大,距離岸邊遠,設備落后,漁民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識較低,應對各類突發災害能力不強,致使漁船的危險和海上突發狀況頻繁發生。漁業安全管理形勢越來越嚴峻,對漁船海上救助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關鍵詞:海上遇險;救助;漁船漁民;問題;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U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4-0020-02
1.當前我國海洋救助現狀
依據北海救助局統計數據,2015年其責任海區海上漁船搜救狀況:共執行救助任務70起;出動救助力量112艘/架次(船舶47艘7欠/直升機60架次);救助遇險人員80人,救助遇險船舶10艘,救助成功率為97.5%。以上只是該轄區內執行的海上漁船救助起數,僅僅是漁船險情的冰山一角。經過漁業主管單位的統計,漁船發生險情后90%以上都是經過漁船之間的互救和自救來解除危險的。所以漁船遇險的真實數字遠遠超過我國海上搜救中心發布的數據。漁業生產的安全問題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仍然比較嚴重。整體上來看,國內漁船不但是海上搜救行為的獲益者,也是搜救工作的參與者和親歷者。因為受到管理制度和經濟發展情況的制約,漁船的風險顯著高于其他船舶,迫切需要加強對漁船的安全監管,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和協調,建立有效機制,攜手加強對漁船的搜救工作。
2.當前海上遇險漁船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漁船救生裝備差
東部沿海漁船管理難度大、規模大、范圍廣、事故多。相關部門經常接到船內進水、主機損壞等問題。有的漁船已經夠報廢年限,但因漁民缺少更新漁船的經濟實力,很多老舊超齡的漁船仍然在海上活動,這大大提高了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漁船通訊設備差,不按要求配備救生衣、救生筏、救生圈及滅火器等安全救生裝備。漁船一旦發生危險,漁民不能及時報警或沒有足夠救生裝備進行自救,往往失去最佳救助時機。特別是在冬季北部海域,氣溫、水溫低,落水人員在水中存活的時間很短,給救助人員的時間不多,漁民一旦落水獲救的希望很渺茫。當前在近岸區域作業的漁船,廣泛采用移動電話作為通信設備,然而移動電話的信號只能在近海十幾海里內有信號,而且信號還不太穩定,也無法確保對近海海域的全覆蓋。漁船一旦發生險情,有時不能及時報警,有時信號不好,即使有信號溝通也不順暢,導致漁船發生險情時無法準確及時報警。其次,當前漁船采用通訊頻率與搜救中心通信頻率不一致,漁船遇險后不能直接向搜救中心報警,具體遇險情況還需經過漁民家人或者漁政部門轉送,延誤了救援時間。特別是遠海漁船的單邊帶與專業救助船、商船等頻率不匹配,救助力量不能直接與遇險漁船聯系,無法掌握漁船和漁民的險情情況、詳細位置等信息,不利于救助力量對遇險情況的分析判斷,增加了搜救難度,影響了搜救效果。
2.2漁民法律、風險意識薄弱,救生技能不足
很多內陸農民將就業轉到漁船上,有些漁民根本沒有通過漁業主管單位的安全培訓就上船作業,不懂海上航行規則,海上作業經驗嚴重缺乏和安全意識差,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低,在海上作業過程中造成漁船安全事故頻發。2014年9月29日,漁船“遼瓦漁25051”在龍須港靠泊時因大風被吹離碼頭失蹤,船上1人。10月1日,才被發現報警。該漁民不識字,在救助中,自己都無法表述自己的位置,問附近船舶名字,他都不認識,給救助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通過相關部門提供的“搜救應急漂移預測結果”和“手機定位協查通知”對遇險船概位進行評估,最終找到了遇險船。
漁民的法律意識薄弱,有些險情解除后沒有立即向有關單位通報,導致搜救資源浪費嚴重。有些漁船出海長時間不和家人聯系,其家人遂向搜救中心報警請求救助,當搜救中心組織力量在海上苦苦搜尋時,漁船卻毫發無損地在海上作業或者返回港口,而漁民不及時與有關單位通報,導致有限的搜救資源被大量浪費,并讓搜救人員身處危險當中。漁民不根據氣象預測,在強風、臺風等惡劣天氣將來的狀況下強行出海。遇到險情時又不能通過通信方式及時報告具體信息,搜救中心時常在強風、臺風等天氣時接到遇險家人的救助請求,但漁船的遇險地點、時間和詳細狀況都不掌握,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開展救助極為困難。當前,沿海區域的漁船幾乎全部都是個體戶,單個船只遠赴海上作業,更具危險性。因為漁民缺少專業培訓,無法意識到海上作業的風險性,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較弱,加之作業環境惡劣,導致漁民極易出現傷殘意外。
2.3漁船越界捕撈為救助增加難度
由于過度捕撈和不當捕撈,使我國沿海漁業資源貧乏,捕獲量降低,漁民收入減少。為了增加收入,有些漁船不得不前往有爭議海域或越界捕撈。一旦發生險情或有其他突發情況時,不能及時報警,即使報警了,涉及的協調協調部門較多,往往不能及時派力量前往搜救。特別像遼寧、山東沿海漁民經常越界到朝鮮、韓國海域開展捕撈活動,出現險情后,因為遇險在他國管轄海域,我國搜救船只很難及時到達展開救援,延誤了最佳救援時間。
2.4其他方面的問題
國家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海上救助也投入了大量資金。漁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有的漁船故意夸大險情,本來只是傷到一個手指,報警時會說手臂斷裂等;有的漁船明明可以將受傷漁民送至最近港口救治,他不愿意去,非得要到距離遠該船出發港口救治;有的漁船還特別指出要直升機救助,不考慮救助效果,你派船舶救助漁船還不同意;漁船發生險情,救助力量在全力救助,漁民家屬卻不理解,情緒激動,甚至影響正常的救助行動。上述情況浪費了救助資源,妨礙救助協調指揮過程,影響了效果和效率。2010年9月6日,1艘漁船在石島南20海里處與貨船碰撞翻沉,5人失蹤。西北風6級,大浪大涌?!氨焙>?08”輪和應急隊員到現場救助。應急隊下午5點半左右抵達現場。翻扣船周圍漁網很多,因無法固定遇險漁船,不能保證潛水人員自身安全,無法下水探摸。但遇險人員家屬不能理解,就讓你下去探摸,而且情緒很激動,從專業角度給他解釋也不聽,給救助指揮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3.救助遇險漁船的應對措施
3.1明確漁船救生裝備標準
倘若漁船在海上發生險情,第一時間內自救是關鍵。在茫茫大海中只有借助充分的救生裝備才能保全生命。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標準,漁船要按規定安裝配備通訊設備、救生筏、救生衣、保溫衣等設備。必要的通訊裝備,能夠在發生險情后第一時間報警,尋求救援。借助專業救生裝備在遇險時可以首先采取自救,多堅持一秒鐘,就多一點獲救的希望。所以,救生裝備的配備需要制度化、規范化和強制性,沒有按要求配備救生裝備的漁船就沒有出海捕撈的權利。
3.2加大漁民宣傳教育和安全意識的培訓
我國漁民大多沒有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其漁船駕駛技術、捕撈機械使用技術、自救技能等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這樣的職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漁船自動化與海上生產作業的安全要求。同時隨著勞動力人口的遷移,許多內陸務工者也加入了海上捕撈工作,其海上生存、安全意識薄弱,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所以,漁業監管部門要加大從業人員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組織開展定期的安全教育,學習相關的規范和技能,使漁民安全意識增強。同時不能假報警、故意夸大險情,導致造成救助資源的,在事后應依據有關法律追究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3.3強化救援管理,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合力
目前,《國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編制針對性的海上救援編制,將人員、設備物資、經費等落實到位,責任明確。但是海上搜救專項法律法規沒有出臺,所以建議人大及主管部門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更好強化救援管理。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達到資源共享,形成合力,統籌調派救助力量,科學制定救助方案,有效提高海上救助能力,避免各自為戰,造成海上救助資源的浪費。
3.4加強監管,預防為主
建立監控網絡和數據平臺,各搜救機構及涉海部門可以共享這個以平臺,從而為海上搶險任務奠定技術基礎。監管部門要對所管轄漁船進行時時跟蹤,掌握其動態。通過多種渠道關注、掌握海上氣象變化情況。當有大風、大霧等極端天氣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通知海上作業漁船,提醒漁船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及時規避風險。
4.結語
作為漁業發達國家,漁船、漁民在海上遇險后的救援不僅關乎生命,更是我國由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重要指標。通過發現海上遇險漁船漁民救助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機制,提高海上救助效率,從而確保漁船、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