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點撥】讓愛成為一種能力,我們就能從最黑暗的地下冒出生命的地平線,讓挫折、沉淪變成噴薄而出的朝陽,生命也就能在這種“破曉”中獲得絢麗奪目的升華……
【適用文題】幸福的根源/生命的“破曉”/愛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的系主任阿列·博克教授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他打算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時期到人生終結,從而得出,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計劃中,人生贏家必須具備“十項全能”: 2條跟收入有關,4條與身心健康有關,4條與親密關系及社會支持有關。
以上計劃就是“格蘭特研究”。1939年到1944年間,研究人員選擇了268名正在哈佛大學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入選者都在19歲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國籍白人男性,他們身心健康,儀表堂堂。隨后,這批人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等,最終,這268人里確實涌現出不少成功人士,甚至包括一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不過,他的研究檔案早就被政府單獨拿走,預計到2040年才可能解密。
研究人員從其余267份人生檔案中得出結論,真正能幫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不酗酒不吸煙,鍛煉充足,保持健康,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主持這項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系會直接影響人的“應對機制”。活在愛中的人,面對挫折時,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來宣泄,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這些應對方式能幫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缺愛的人,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而酗酒、吸煙等常見的“自我療傷方式”,則是早逝的主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