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用一個好素材寫議論性文章時,我們總會覺得文章顯得太單薄,但如果運用“異質對比”,即對手中掌握的這個素材進行相對或相反的思維發散,找到與之相對或相反的素材,并將這兩個不同特質的或存在差異的素材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便能將作文寫得厚重許多。
對比不同特質的素材,不僅能增添素材的厚度和強度,也能抓住對比點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突出一方面的性質。這種寫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也有利于突出主旨。下面我以人物素材為例,談談作文素材“異質對比”的五種運用技巧:
1.反向發散,拓展素材,將人物自身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不同特質進行“縱向”對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例文】1972年,尼克松參加總統競選,謀求連任。他在第一任任期內政績斐然,如有效地扼制通貨膨脹,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等,因此許多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的優勢獲勝。競選按人們預期的發展,他的得票率一直壓著對手,只是對手韌勁十足,一直緊隨其后。怎樣才能盡快擊敗對手呢?尼克松做出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舉動——讓人在水門飯店安裝竊聽器,以竊聽對手的競選機密?!八T事件”被曝光后,尼克松被迫在選舉勝利不久后提交了辭呈。尼克松作為一個政治家,要政績有政績,要口碑有口碑,卻違反競選規則,玩弄手段,最終釀就了黯然辭職的苦果。(《規則必須遵守》)
【運用說明】本例從“尼克松第一任任期內政績斐然”這一正面事例進行相反發散,拓展到尼克松在謀求連任階段暗箱操作的不光彩做法,將其在前后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質通過“縱向”對比加以鮮明地揭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讓人一目了然。
【適用話題】規則必須遵守/競爭需要公平公正/一失足成千古恨
2.逆向思維,疊加素材,將兩個不同特質的或存在差異的素材放在一起進行“橫向”對比,好壞優劣,不言自明。
【例文】詩意地生活,源自人們內心的和諧。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瀟湘館,在那一叢青翠的竹子下迎風灑淚,對月抒懷,吟出一句句輕巧奇譎的詩。而渾身散發著酒肉臭的薛蟠卻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開河,胡謅些“一個蚊子哼哼哼”的葷段子。試想,一個內心渾濁不堪的人怎能讓生活充滿詩意呢?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往往是其內心的真實反映。內心和諧,充溢著對萬物的愛的人才可以詩意地生活。(《詩意地生活》)
【運用說明】作者從林黛玉的事例出發,進行逆向思維發散,引出薛蟠這個事例,并將兩個事例進行對比,一個是“如水般澄澈”,一個是“渾身散發著酒肉臭”,進而進行簡潔的分析,這樣一對比、一分析,得出兩個人內質不同,生活品位自然迥異的觀點。論據很好地論證了觀點,令人信服。
【適用話題】詩意地生活/內心和諧/真善美的追求
3.反向聯想,印證素材,將人物從正面或從反面表現出的不同特質進行“假設”對比,據以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在不同條件與結果的比較中,中心論點就得到了有力的論證。
【例文】一味地模仿必然會導致失敗。東施羨慕西施的美麗,覺得她一肌一容姿態極妍,便學習她的姿態,照搬她的言行舉止??蓶|施終究不是西施,在別人看來,東施不但不美麗,反而是做作的典型。偷雞不成蝕把米,東施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進肚子里。假若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就會成為一種新形式“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
【運用說明】“東施盲目模仿”是反面論據,作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向聯想,用“假若…或許就……”這一復句從正面作假設,對比印證原論據,從而揭示不同的特質,很好地論證了“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才會彰顯個性,取得成功”這一中心論點。
【適用話題】盲目模仿會弄巧成拙/要善于學習借鑒/欣賞自我,彰顯個性
4.相對發散,并舉素材,將兩個不同特質的或存在差異的素材放在一起進行“映襯”對比,使作者的觀點突出,更有效地說服讀者。
【例文】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睜睜地看著有掙錢的機會而不為之心動,但中國著名建筑師王澍做到了。當他的很多同學一畢業就投身于市場,并獲得了不菲的收入時,他卻遠離鬧市,沉寂10年,為設計高質量的建筑積聚能量。他說:“當大家拼命掙錢的時候,我卻花了很多時間來反省?!笔堑?,在當下功利性彌漫的建筑界內,王澍擺脫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守住了內心的寂寞,也因此收獲了美好——一系列經典建筑作品相繼問世,并獲得了被譽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守住寂寞,收獲美好》)
【運用說明】王澍一畢業便遠離鬧市,沉寂10年,為的是積聚能量,而他的同學一畢業就投身于市場,并獲得了不菲的收入。作者將這兩個素材相對并舉,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王澍“守住了寂寞,收獲了美好”的觀點令人信服。
【適用話題】積聚能量以充實自己/守住寂寞忌急功近利/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
5.正反發散,剖析素材,將兩個不同特質的或存在差異的素材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發現不同,使讀者深刻理解所舉事例的內涵,強化所論述的觀點。
【例文】孫臏與龐涓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便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并委以重任,于是齊軍有了“馬陵道之勝”。
孫臏為何會落得兩種境遇呢?這是因為他效勞于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孫臏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才能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上下齊心,孫臏在此,才得以充分發揮作用??梢?,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運用說明】作者將一個正面的例子和一個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揭示了兩個集團的不同特質,從而突出了“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的觀點。
【適用話題】集體與人才/“慧眼”伯樂/團結與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