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裕
摘 要:基于學問單教學策略,闡述課外資料的重要性,以及資料的查找方法、處理方式、應用模式。
關鍵詞:學問單教學策略;課外資料;處理;應用
學問單教學策略是一種嘗試學習的新型工作單教學方式。其理論基礎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其教學環節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先預習教材,寫出想問的問題,小組內解決問題;教師提供相應的課外資料,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解決問題;教師給予提問的方法指導后,再由學生提問,解決問題,師生總結。實際教學中可靈活運用,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教學過程主要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大部分組成,所提出的問題都要寫在紙質學案中,使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可視化。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側重談談基于學問單教學策略的課外資料的處理與應用。
1 課外資料的重要性
學問單教學策略由提出問題開始,立足于資料閱讀,除了教材是最重要的閱讀資源外,還必須由教師查找、收集課外資料,彌補教材資料受篇幅所限存在信息量嚴重不足等弊端。
1.1 課外資料可呈現知識來源
教材中已經有足夠多的資料支撐知識點,就不需要再另外提供課外資料。有的知識點不好理解,教材中沒有呈現具體詳實的知識來源,提供的資料不全,需要課外補充。如:介紹在細胞各種化學成分中,一般是水的含量最多。生物的含水量隨著種類不同而不同,生長發育時期不同而不同等方面,教材中均缺乏實例,只有結論式的描述。
1.2 課外資料可補充完善知識
由于受教材篇幅所限,教材中有些內容只提到知識點的部分,只呈現出知識的最主要部分,而其形成過程、前后聯系、價值與意義等背景知識被隱藏。比如,有些生物科學史知識缺失,沒有介紹相應概念的科學史,知識點突然出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不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習核酸時缺乏核酸的發現史。
1.3 課外資料可突出重要概念
重要的概念是指在教材中地位重要,是主干知識、核心知識,也指在考試中經常用作命題的素材。在眾多概念中,由于重要概念的地位和作用,經常要補充相應的課外資料。如基因工程的應用一節中概念繁多,乳腺生物反應器經常出現在試題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運用,但教材中介紹的筆墨并不多,需補充之。
2 課外資料的查找方法
雖然現在網絡發達,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但找到真正所需的課外資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查找的方法可以是網絡、期刊、雜志、報紙等多種媒體,如通過百度或百度百科等搜索引擎查找。輸入想查找的名詞概念或教材中提到的關鍵詞、概念等,可從百度或百度百科介紹中獲得資料;可從其資料介紹、鏈接、提示、參考文獻中延伸查找等等,直到獲取滿意的資料。
查找什么?可查找發現史、實例、圖片、教材中“資料搜集和分析”欄目提到的問題、本地新聞等。如,查找廈門生態環境的恢復,實現資料本土化:“廈門猴嶼上建有輸電塔、航標塔、碼頭、觀望臺,承擔輸電中轉、海運引航等作用。但島嶼建設后,植被破壞嚴重。早期生態修復時,使用帶盆土的方式在島上種植榕樹。但由于其成活率低,生態修復效果不理想。”
3 課外資料的處理方式
查找到的課外資料,不能原樣照搬使用,必須經過加工整理,資料的處理是個再加工的過程,需要教師反復操練并掌握一定的處理原則。如果資料處理不當,就會喪失資料的應有價值。
3.1 最小化處理
找到的課外資料,內容繁多且雜,不利于課堂上學生的閱讀,處理時,應該用最少的文本呈現最需要的信息,減少學生閱讀量。
案例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關于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查找到的網絡資料一大段,無用的信息多,最小化處理:在1951年由一位黑人婦女(名叫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分離建立的HeLa細胞系,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實驗室中廣泛傳代使用。
3.2 保熟悉去陌生處理
學生熟悉的素材,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陌生的素材,學生不感興趣或有抵觸情緒。
案例2:蛋白質工程。
原文:略。
問題:找到蛋白質改造的例子有水蛭素改造、胰島素改造、生長激素改造和治癌酶的改造,學生對胰島素和生長激素比較熟悉,而對水蛭素和治癌酶比較陌生。
處理:保留學生熟悉的胰島素和生長激素,去除較陌生的水蛭素和治癌酶內容。
3.3 主題相關性處理
資料的內容是否與主題密切聯系,如果內容與主題聯系不緊密,與資料選取的目的不符,則可以刪除,保留相關性較強的內容。
案例3:抗蟲棉。
原文:轉基因抗蟲棉是將一種細菌來源的、可專門破壞棉鈴蟲消化道的Bt殺蟲蛋白基因經過改造,轉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細胞中存在這種殺蟲蛋白質,專門破壞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的消化系統,導致其死亡,而對人畜無害的一種抗蟲棉花。其核心技術于1995年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998年正式授權,2001年該專利被國際知識產權組織及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金獎。它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獨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蟲棉的第二個國家 [1 ] 。
問題:選擇此段資料的目的是說明抗蟲基因的來源、抗蟲棉作用機理,其他的如抗蟲棉的類型、抗蟲棉的成就等與主題相關性不強。
處理:抗蟲棉是從蘇云金芽孢桿菌中分離、可破壞棉鈴蟲消化道的Bt基因經過改造,轉到棉花細胞中,這種毒蛋白專門破壞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的消化系統,導致其死亡。
3.4 補充改造處理
查找到的資料,陳述的句子不一定適合于教學,要根據教師課堂教學的需要,改造成適合學生閱讀的語言,減輕學生閱讀的困難,設法補充足夠的信息量,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案例4:利用植物組織培養培育脫毒苗。
原文:廣東省冬季常受強寒潮和霜凍影響,對香蕉生長發育影響很大。由香蕉束頂病毒引起的香蕉束頂病,對香蕉的危害極大。當前香蕉栽培品種多為三倍體,由于無性繁殖是香蕉繁育的主要方式,缺少遺傳變異性,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提高其種質水平 [2 ]。
問題:文本給予的信息量不足,因為學生不知道芽尖、莖尖等幼嫩部分是不攜帶病毒的,植物體上這些無毒部分可以直接用于組織培養,而學生想的是要把有病毒的香蕉先脫毒,后進行組織培養擴繁。
補充改造:由香蕉束頂病毒引起的香蕉束頂病,對香蕉的危害極大,會引起香蕉種質退化。香蕉為三倍體,可進行無性繁殖。香蕉的芽尖、莖尖等幼嫩部分無病毒,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提高其品質。
3.5 增“無”去“有”處理
整理查找到的資料,教材已有的知識不要列入學生課外閱讀材料,應補充教材中沒有涉及或較少提到的知識內容。
案例5:孟德爾的生平。
原文:略。
問題:教材中提到選擇豌豆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孟德爾成功的原因,這些方面的內容就不要重復出現在課外資料中。而滲透科學精神方面在教材中體現的筆墨較少,應重點突出“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的研究方法”。
處理如下:
1857年,布爾諾修道院里來了個奇怪的修道士,在修道院后面開墾出一塊豌豆田,終日用木棍、樹枝和繩子把四處蔓延的豌豆苗支撐起來,驅趕傳播花粉的蝴蝶和甲蟲,他就是孟德爾。
孟德爾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經過八年時間,靠堅韌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研究方法,他揭示了遺傳規律。
4 課外資料的應用模式
4.1 根據學案提出問題
改編處理好的課外背景資料,印成學案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閱讀,然后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紙質學問單。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介入進行輔導。
案例6:《菊花花瓣組織培養》摘要。
菊花花瓣在離體條件下可通過誘導形成愈傷組織,再由愈傷組織誘導分化不定芽發生。激素NAA,6-BA能誘導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的形成,篩選出誘導愈傷組織的最佳脫分化培養基為MS+6-BA1.0mg/L+NAA0.5mg/L;誘導不定芽的最佳分化培養基為MS+6-BA4.0mg/L+NAA0.5 mg/L [3 ]。
學生提出的問題:外植體是什么?什么是愈傷組織?不定芽由什么分化形成?MS是什么?NAA,6-BA分別是什么激素?
4.2 自主解決提出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就進入第二個環節:解決問題。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可找教材、與同學討論。這既是一個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是一個再發現問題的過程。
如有同學在解決上述案例問題過程中,提出了新的問題:組織培養的條件有哪些?花瓣組織培養的關鍵步驟是什么?NAA,6-BA激素的不同配比有何影響?等。
4.3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后,一些疑難的問題無法解決,可把問 題呈交給教師,師生共同解決,集思廣益,思維碰撞,共同成長。
如上述案例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仍然解決不了MS是什么,兩種激素不同比例的作用等問題。
4.4 記錄問題及時反思
學生應記錄別人想到的問題,與自己所提問題進行對比,發現問題的角度、廣度、深度等存在的不足,拓展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恰當有效,別人所思所想給自己的啟發等。
總之,課外資料的處理與應用,直接影響了學問單教學策略的效果。只有言簡意賅、主題明確、信息恰當的資料,才能為學生提出有效問題奠定基礎,只有好的課外素材才能產生出高質量的問題,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猛.轉基因,其實沒那么可怕[J].科學FANS,2013(9).
[2]楊桂華.新課程下高中生物紙筆測驗的變革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08.
[3]曾凡力.菊花花瓣的組織培養[J].北方園藝,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