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良好、有效地設計課堂中的各種教學環節,如習題講解、物理實驗等,使一節物理課更富有深度和廣度,讓更多的學生更大程度上從中取得收獲。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分層次設計
物理課程是按教學目的(或目標)、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有計劃地選取物理科學的內容,并將其改造成為學校的一門課程 [1 ]。
一個班級學生數量少則30多名,多則50多名,甚至某些大班教學的還有100多名。班級的學生數量越多,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越明顯。差異是存在的,差異是明顯的。教師應當注意到差異,并在課堂教學中考慮到差異的因素,而對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根據個體之間的物理基礎的差異和學生自身對物理規律、物理知識理解上的差異,一節成功的課或者說是相對成功的物理課,它在教學深度上是應該有分層次設計的。這樣的一節課才可以讓每一位學生聽后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物理教師,自然十分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傳統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從教學內容的延伸角度,界定了一節課老師應該講什么,不講什么。符合三維目標的、有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的、有利于物理科學知識傳授的、有利于社會發展正能量弘揚的,都可以考慮在教學設計中加入。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深度的分層次設計,則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從內涵上,從學生自身的現有水平出發,重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重視主體間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次的教學設計,并重視一節物理課的教學深度的梯度性。
中學物理教學過程有以下幾種基本形式:物理實踐教學,物理規律教學,物理練習教學,物理復習教學,物理課外實踐活動。其中又因為物理的學科特點又以物理實驗教學和物理練習教學更為常見。
1 物理實踐教學中的分層次設計
中學物理教學必須以實驗為基礎。這是由實驗本身的特點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來決定的。按照實驗的操作主體可分為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
演示實驗由于實驗儀器,實驗條件等的限制大部分由教師完成。為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僅是起主導作用。演示實驗從認識儀器到實驗原理再到實驗操作,在實驗安全,實驗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應盡量設計讓學生參與。如在介紹實驗儀器方面,除非是第一次見到,則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學生來介紹臺面上共有哪些儀器,以及簡單的注意事項。又如魯科版高中物理選修3-2(版次:2011年7月第4版)一書中P6電磁感應定律的實驗探究。由于基本儀器都是我們熟悉的,所以介紹儀器這一任務可以請物理基礎一般的學生來完成。這一實驗中使用儀器或連接成電路過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項,可以請平常對物理興趣濃,愛思考的學生來完成。接下來連接實驗電路則有一定難度,這里的教學設計可以有兩種。一種在時間相對寬裕的情況下讓一位物理成績中等的學生先嘗試完成。如果他順利完成了,則會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體會到老師信任的樂趣。如果他完成的不順利或者說他接完電路后無法正常使用,此時可以請一個物理專業知識相對較好地一位學生進行幫助,或者再對他的連接電路進行糾錯。接著對實驗表格的填寫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對實驗運用已學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填寫。這可以安排以兩桌為一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大家充分發揮各自的物理所長,集思廣益,并選好發言人。當老師提問到本小組時,由發言人進行回答。這樣的設計使課堂教學變得更豐富,也促進了學生運用物理知識,運用物理語言的能力。還綜合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喜歡坐在位置上思考,喜歡同學間的交流,而不擅長回答老師的課堂提問。這樣的設計既照顧了這類學生的特點,又很好的利用了愛發言的學生去交流溝通,吸收群眾的意見,聆聽群眾的聲音,待老師提問時反饋給老師。另一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根據表格填寫要求,教師加以指導觀察。而在電磁感應定律的實驗與探究這一實驗中觀察的重點則是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有偏轉,則意味著表中有電流通過;無偏轉,則意味著表中沒有電流通過。
分組實驗教學中也同樣可以將實驗進行不同梯度的劃分:實驗報告的結構,實驗表格的設計,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實驗結論的得出等。教師可在分組實驗課前,讓學生設計實驗表格。教師在分組實驗開始前與結束后進行適當的引導性總結、分析。這將使分組實驗進行更加豐富、充實、有序。在進行引導和總結時,也是進行問題的分層次設計,由學生回答完成。甚至老師可以將實驗進行拓展、改編、改進。這樣更是將一節實驗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精力是有差異的,布置這樣的拓展主要是讓愛物理、愛實驗的學生在課外繼續他們的物理活動,活躍他們的物理細胞。
2 物理練習教學中的分層次設計
物理練習是指學生在理解物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口頭解答、書面解答或實際設計、操作等形式,反復的針對某一課題完成一定的作業。練習是知識運用的一種主要方式,是中學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根據練習完成時間在課程前后可分為課前預習練習、課后鞏固練習。現在網絡迅速發展,教師可以在班級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群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布置練習,檢查練習完成情況。有的學生是網迷,他們個性突出,好好布置的作業不認真完成,在微信上或利用微課放上網的作業就十分愛點擊,完成率好。當然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一定要把它有利的一面充放的發揮好。這種設計形式新穎,與時俱進,可讓部分愛上網的學生從網絡上找到課堂,找到物理,愛上學習,愛上物理。
在班級講評練習卷或者是課后作業也可以做到分層次。最簡單省時,針對性也最強的講解方法是學生哪題不會講哪題,就題講題。還可以在講解一類或一章節的系列題目之前把該模塊的物理知識先梳理歸納一下。這項任務可以事先布置。也可以在課堂上由老師引導性歸納得出,還可以是老師自己經過多方提煉萃取得出。
根據題目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是要求教師在講解練習教學中要有分層次意識。這種分層次是對題目自身的分層次,不同題目采用不同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千題一講法或單一設計。教學形式應該多變,不僅因題而變,而且因人而變。
有的題目十分有代表性。碰到這樣的題目,教師應好好設計,而不能僅滿足于就題講題,滿足于讓學生知道此題何解。而應適時地旁征博引,發散思維,一題多解。
例:汽車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剎車產生的加速度為2m/s2,求:
(1)從汽車開始剎車到停下所經歷的時間及走過的距離;
(2)汽車開始剎車后4s末的速度及4s內的位移;
(3)汽車開始剎車后8s末的速度及8s內的位移。
在這道題的講解中,前面兩個小題可以采用由老師分析題意再由學生獨立解答的模式。然后再請兩名學生到黑板上完成,老師再根據完成情況進行補充、點評。第三小題因為其有4種解法。在講解上,可以先綜合分析,讓學生在座位上嘗試解答,老師再挑選不同的解答用幻燈機進行投影。當然,學生的解答可能不是四種方法都有。這時老師可進行方法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其它不同的解法。在方法點撥上可采用舊知識對比回憶、或公式總結復習啟發式。其中逆向思維是讓學生打開思路。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 [2 ]。或者可以根據課堂時間的允許否,采用課后學生自己嘗試解答,老師在微課中在網絡上給以答復。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作為物理教師,在課堂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大家都說物理是理科中的理科。每年高考理綜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平均分都是物理最低。學生想要學好物理
是不容易的,物理老師教好物理則要更努力。為了學生自身的發展、為了教育事業的進步,教師在課堂上的45分鐘要盡可能的提高效率,使它不僅僅是45分鐘,還有課后的很多時間。我們要在教學深度上好好挖掘,好好設計,使每個水平的學生都在課上和課下不斷學習進步。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田世昆主編.中學物理教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張仁賢,劉立權.教師兵法——最實用的教師謀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