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
摘 要: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數學課不但能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而有效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教學途徑之一是數學活動課的教學.通過活動的趣味性、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對數學活動課的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數學;活動;教學;探究
以往的數學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式的,復習——講授新知識——舉例子——做練習——小結——作業,單純的傳道授業,整節課單調如一,枯燥無味,學生自始至終都是被動地在學,一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另一方面學習最終要培養的各種能力無法得以實現,學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發揮,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1 ],教師從中起到適度引導、點撥的作用.數學作為一門既重要又特別的基礎學科,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有關數學的活動,即數學活動課 [1 ].活動課通過學生們之間自主參與、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把學到知識用在實踐活動當中,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習能力.
要把枯燥單調的數學課堂通過活動設計的開展“活”起來,使“教”與“學”融合,教師就要敢于革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2 ],使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在活動中體會學有所用,親身感受知識的魅力.
1 正確引導,讓學生感受數學活動課的真諦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懂得數學活動課的教育理念.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平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和與之相關的有趣的、生動的、簡單易懂的生活案例通過某種活動的形式融入教學 [1 ],它不是單純的做游戲或玩樂等,它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一整套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讓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1 ],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它不是單純的做游戲或玩樂等.
其次,引導不同學生扮演活動課中的不同角色.
數學活動課注重的不是活動的結果,而是活動的過程 [3 ].數學教學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和開發智力,并學以致用.即使同一班的學生,他們在知識掌握、能力技能、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要創造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現在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很有個性,自尊心很強,教師要尊重不同學生的求知欲望,要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活動課氛圍中引導學生各抒其見,這樣不同角色的學生就能夠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看法 [2 ],無論對的還是錯的,教師都要給予思維過程梳理.對錯是相對的,任何一個答案多少都會促進教學效果的升華,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會受到啟發.在活動課中師生互動或學生自主、探究等 [2 ],不但克服了學生學數學的恐懼感,而且激發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更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學會用所學到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寓教于樂,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性
根據中學生年齡特點,要使他們對枯燥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去研究,在新課標引領中大膽嘗試,對各章節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2 ].如: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教學中,可以舉行這樣的游戲活動,要求學生從給出的一組數中選出4個數字,利用加、減、乘、除、乘方進行運算,請先算出24的同學在黑板上寫出過程,若有其他算法的同學也可以請到黑板上把過程寫出來.課余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多個自由組合進行比賽.學生通過玩游戲活動,快樂地學習,增強學習的樂趣.
在新課標中,數學每章節后都有相應的數學文化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就地取材,通過講數學家的故事或中外數學史等,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如在講《概率》之前,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經常見到老師領著一群學生集體過馬路,從數學角度運用概率來分析這一問題,它具有一定的規律:學生集中在一起過馬路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學生一個一個過馬路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小得多.因為人數一定,集中過馬路的次數要比單獨過馬路與車相撞的次數少很多。這樣,既學到知識,又感覺到生活的很多事件都跟數學有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感同身受,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
無論做任何事情,只有身臨其境,親自動手動腦,才能真正體會事件的來龍去脈,主動地思考研究、尋找最佳解決問題方案.數學活動課要真正做到“教”與“學”互動,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不同的角色,自主、獨立地活動,展現個性,發揮各自才能 [3 ].如在上《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這一活動課時,把四個學生分成一組,每組帶一副象棋,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下活動:(1)擺好各棋子的位置 ;(2)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一張象棋的平面分布圖,寫出各棋子的坐標; (3)讓學生開始對弈,在對弈的過程中寫出“馬”“相”下一步要走的坐標.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尋求結果,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總結活動過程.從始至終,學生都占主體地位,學生感同身受整個活動過程,通過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揮 [3 ].
4 巧妙設疑,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
巧妙地設計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開發創新思維,學生的求知是一種探求未知并不斷追求創新的過程 [2 ].質疑問難,求異思維,這是發現問題,培養創新能力的先決條件.新課程中很多數學知識可以通過“活動”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探究《線段的條數和點數的關系》時,提出問題:一條直線上的點的個數和在這條直線上有幾條線段是否有關?設置以下幾個問題(n≥2):
(1)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后,可得到什么規律?得到:①點數越多線段的條數越多;②當點數為n時,線段的條數為 .
(2)引申:①從一個端點引n條射線,可以構成多少個角?②同學聚會上,有n個人,每2個人握一次手,需要握多少次?
(3)應用:①某條線路從始發站到終點站共10個小站,每2站一個票價,總共有多少種票價?n站呢?②若途經10個小站呢?③要設計多少種票?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教學內容,靈活地使用設疑技法.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互動中學輕松而又有成就. 因此教師教學要敢于突破常規,設想創新,激勵多想多問,開發學生創新潛能.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所要學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鼓勵他們在不同的活動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是這一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員.中學數學要根據各章節特點多開展活動課的教學,給學生有個性的進行學習提供平臺,使他們親自參與實際操作、探究、交流互動,有助于培養分析、綜合、歸納、邏輯推理等能力[3 ],激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發現與合作交流,樹立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臣. 活動課程研究[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45-73.
[2]彭鋼, 張曉東.課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隋鳴,許敏慧.數學實驗活動與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14,1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