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
2016年1月24日上午,市長黃奇帆代表重慶市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重慶提出“10%左右”的目標,可謂非常自信。
重慶為何如此自信?
因為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脈定向,為推動重慶實現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重慶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實”要求,用新的理念引領和推動新的實踐,在經濟新常態中找準了逆流而上的新動力,將開拓重慶發展新境界。
【要點】
●做大做強以汽車和電子為重點的“6+1”支柱產業集群。
●打造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等新興服務業。
【樣本】
2015年12月5日,北碚區水土高新園,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數十臺機器人一字排開。指令輸入,機器人開始翩翩起舞。
“機器人正在進行耐久性測試。”總經理助理楊林說。
這天,華數機器人西南第一大生產基地在重慶正式投產,預計年產機器人1200臺。
同時,華數機器人伺服驅動實驗室竣工,成為重慶工業機器人控制及伺服工程技術研究頂級平臺。
不僅僅是華數——按照規劃,到2020年,重慶機器人及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
制定如此宏大戰略,重慶底氣何在?
隨著工業化進程深入,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率不斷提高,其間,汽車行業和電子電氣行業聯手占據了國內機器人使用量的59%。
而重慶的汽車、摩托車和筆電產量,在全國占比分別超過12%、30%和30%。
“這樣的產業布局,催生了對機器人的巨大需求。”兩江新區裝備產業領導小組組長李光說。
正是看準這樣的商機,重慶將機器人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設立機器人研發機構、引進整機制造企業、實行配套支持等,打造完整產業鏈。
同時,重慶也擬定了制造業裝備智能化提升行動,持續支持機器人等高端智能裝備在汽車等“6+1”支柱產業中的廣泛應用。
在“生產”和“使用”雙重動力推動下,重慶機器人產業迅猛啟動,駛向廣闊“藍海”。
【聲音】
“十三五”期間,我市還應加快推進新興產業的培育,如服務貿易方面打造服務貿易產業園,抓總部貿易、跨境電商、金融租賃,打造新型金融產業園,加快推進一些有核心研發技術、內容的項目落地。
——市人大代表段成剛
市委、市政府提前謀劃,對產業發展實施戰略布局,汽車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齊頭并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重慶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市政協委員郭東
高水平推進城市建設,增強重慶集聚輻射能力
——持續高水平地推進城市建設,讓重慶作為城鄉統籌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增強了重慶對西部乃至全國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力及產業輻射能力。
【要點】
●推動十大商務集聚區提檔升級,促進二環大型人口聚居區產城融合。
●城市發展新區加快建設功能組團,一體融入現代化大都市區。
●以交通大格局支撐協調發展,建成功能性樞紐型基礎設施體系。
●推進“多規合一”,建立城鄉統一的規劃體系。
【樣本】
“8:30出門,9:00上車。”
一提到上下班,家住北碚蔡家的李秀英就會犯愁。
“堵車的話,就可能吃不上中午飯。”
李秀英的工作單位在江北區,她一個禮拜回一次家。
2013年之前,她在單位和家之間往來只能坐班車。
“起個大早去趕車,路上就要浪費半天。”李秀英說。
2013年12月31日,一條消息給李秀英帶來一陣歡喜:“軌道交通6號線禮嘉至北碚蔡家段正式開通試運營。”
李秀英盼望著周末的到來。
“10:30出門,不緊不慢到蔡家,中午飯之前就到了。”李秀英笑了,“只需要半個小時。”
交通通暢了,李秀英開始琢磨:存些錢,過些年到蔡家買房子。
李秀英的笑容背后,是重慶城市建設水平正在水漲船高。
透過2016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十三五”期間,重慶將大力提升城市建設水平,推出增強城市互聯互通功能、推進城鄉規劃和管理全覆蓋、完善市域各層級規劃等一系列舉措。
未來,重慶作為城鄉統籌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善。
【聲音】
我市河流縱橫,流域面積大,基本上覆蓋所有區縣,可以利用這一資源規劃建設水上快速客運系統,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同時,全面完善水上交通所需的各級航道建設,推進建設功能齊全的船舶港口群。
——市政協委員田貴祥
重慶航空、鐵路、水運等方面一類口岸已齊備,已經具備建成內陸開放高地的良好基礎。一旦國家公路口岸設立成功,重慶將成為所有交通類型全覆蓋的口岸城市。
——市政協委員王濟光
推動供給側改革,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當前國內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產業供給體系的結構性失調。重慶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開辟出經濟發展的新天地,激發“十三五”發展的全新動力。
【要點】
●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減稅降費等,改善供給約束,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將生產要素從供給老化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更新供給結構。
●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減少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提高供給效率。
【樣本】
2015年的一天,九龍坡區九龍工業園,重慶賽力盟電機公司廠房內,一束黃色激光從一臺機器里射出,落在一塊一厘米厚的鋼板上。
不到10分鐘,一塊定子端板成型。
“以前生產這么一個零件,需要四個工人操作下料機、車床、銑床等設備,12個小時才能完成。”賽力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只需一名工人一臺設備就能完成。
幾個月前,在九龍坡區政府引導下,賽力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生產技術和設備改造,使生產效率提高約30%,產能提高約27%,每年可節省400萬元生產成本。
賽力蝶變,是九龍工業園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縮影。
以前,九龍工業園新型工業企業比較少,形成低端產品供給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尷尬局面。
不改變,就要被淘汰。九龍坡區政府決定運用信息化和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為此,九龍坡區政府設立提振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激勵企業積極轉型。
2015年,九龍坡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3%。
【聲音】
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去除無效低效供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新形勢下讓有效供給與需求高效聯通,增強市場活力;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促進有效投資增長;抓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抓好新消費熱點培育,促進形成經濟新動力。
——市人大代表沈曉鐘
供給側改革,除了一般要素的投入外,還要考慮創新。通過創新發展,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進一步實現重慶經濟更加持久穩定增長。
——市政協委員陳友坤
推進重大改革事項,激發持續發展動力活力
——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改革部署,針對改革發展重難點環節,出臺和推進一批重大改革事項,助推重慶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將改革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
【要點】
●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改革部署,以更大的責任擔當落實改革舉措。
●在持續推進過去兩年49項重點改革任務的同時,強力推進今年市委確定的15項重點改革任務。
【樣本】
2015年1月22日,奉節縣人民醫院。
腎功能衰竭患者諶志德做完透析,正準備回家。
“以前縣醫院沒得透析機,我每月都要往主城跑。”諶志德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治大病,既方便又省心。”
這得益于重慶市政府推出的一項改革。
2014年,針對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問題,重慶啟動了醫療聯合體改革——讓大醫院和基層醫療單位結成對子,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
自2013年6月起,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相繼聯合奉節縣人民醫院等四家托管醫院,組成重醫附二院醫院集團,成為全市首屈一指的“醫聯體”。
“醫聯體”成立以后,重醫附二院對四家縣級醫院進行了包括人、財、物在內的全面管理。
“一方面,我們幫助基層醫院購置硬件設施,完善醫療條件;另一方面,我們把先進管理理念和醫療專家帶到基層醫院去,提升他們的軟實力。”重醫附二院黨委書記王大剛說。
加入“醫聯體”后,奉節縣醫院很快從中獲益。
“通過建立分工協作、人才流動、分級診療等機制,我們的醫療水平全面提升,2014年門診量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奉節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自力說。
【聲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加基本醫療衛生資源供給,身為基層醫務工作者的我很是振奮。我建議,應積極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向基層傾斜,完善醫療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市人大代表郭偉
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重大改革事項,對改革的推動力度越來越大。建議針對農村土地規模流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市場主體等重點改革環節,增加制度牽引和保障力度,讓參與農業的企業、農戶都贏得改革紅利。
——市人大代表張勛蘭
運作好戰略性開放項目,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
——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牽引,完善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體系,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重慶從內陸腹地躍身開放前沿。
【要點】
●加快落實“11+7”創新舉措,發展物流配送、分撥、轉口等臨空服務業。
●發揮內陸口岸優勢,建設亞歐貨物互通的轉口分撥中心。
●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樣本】
最近幾個月,重慶新加坡商會會長吳適存的電話明顯多了。
“好多在新加坡的朋友打來電話,詢問在重慶如何發掘商機。”吳適存說。
新加坡朋友對重慶的熱情,源自中新政府間第三個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落地重慶。
這個國家戰略性項目的入駐,為重慶開啟了一個完善既有開放體系、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窗口”。
在吳適存眼中,重慶也擁有了向更高開放水平躍升的實力。
在重慶工作期間,他見證了重慶內陸開放體系的完善,也親歷了重慶與新加坡的日益“親密”——至今,已經有超過240家新加坡企業入駐重慶,新加坡已經成為重慶第一大外商投資來源國。
而在中新項目牽引下,重慶和新加坡的互聯互通也開始提速——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提速擴建,中新雙方大力支持重慶企業赴新加坡上市、發行債券,一批特色跨境金融項目即將在重慶落地……
吳適存趕緊將這些消息一一傳送給新加坡的朋友們。
【聲音】
爭取金融政策創新和突破,包括跨境人民幣貸款、企業赴新加坡發債和資金回流、支持企業赴新加坡上市、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鼓勵開展個人跨境投資和跨境貿易、允許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等,為項目落地和中新企業發展爭取更多的政策紅利,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投融資便利。
——市政協委員羅小明
新加坡在“教育制度質量”排行榜上一直名列世界前幾位,重慶可以中新項目為契機,推動中新(重慶)教育信息化互聯互通戰略實施,通過借鑒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經驗和因地制宜的本土優化,促進重慶教育發展。
——市政協委員涂濤
扎實推進“雙創”,點燃經濟增長新引擎
——通過大力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慶將打通增加就業和擴大就業的主通道,點燃經濟提檔轉型的“主引擎”。
【要點】
●發揮企業主體地位,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加強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團隊建設。
●創新機制,暢通科技成果交易和股權化渠道。
●培育一批示范性眾創空間和創新型中小微企業。
【樣本】
2015年6月的一天,重慶鼎順隆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若不是頁巖氣創投基金幫了一把,2015年第一季度的銷售合同可能化為泡影。”公司負責人李海晨感慨。
2014年,擁有豐富油氣田運營經驗的李海晨回國創業,在兩江新區成立了鼎順隆公司,專門從事頁巖氣開采設備制造與服務。
公司創立沒多久,鼎順隆的資金鏈就越繃越緊。
“這可怎么辦?”李海晨急壞了。
關鍵時刻,一個消息傳來——重慶聯順頁巖氣創業投資基金成立。
李海晨眼睛一亮。
原來,這個頁巖氣創投基金很有“來頭”,由兩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創新設立,是國內首支專注于頁巖氣領域的高科技創新投資基金。
經過申請,李海晨很快就順利獲得了貸款。
2015年第一季度,李海晨的公司銷售合同達到1300萬元,實現了開門紅。
【聲音】
發揮優秀企業家“傳幫帶”的引領作用,通過提供創業項目、開展技術培訓、傳授市場經驗、指導經營管理等形式,為創業者提供多領域、多產業、多方式的個性化幫扶,使所創辦企業能夠“活下來,發展好”。
——市人大代表嚴琦
要布局建設基于技術創新體系與制度創新體系之上的,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包括整個政府所能提供的硬件和軟件與公共服務在內的創新生態系統,這是一個完整的創新創業的生態鏈。
——市人大代表李殿勛
強化“三農”和庫區工作,讓農民和庫區群眾安居樂業
——作為集大農村、大城市、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直轄市,重慶通過切實強化“三農”和庫區工作,推動全市整體發展水平在“十三五”期間邁上一個新高度。
【要點】
●統籌做好農業農村、扶貧開發、庫區建設等各項工作,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培育電商市場主體。
●完善扶貧工作推進機制,確保7個貧困區縣、59.3萬人整體脫貧。
【樣本】
2015年7月2日清晨,秀山縣平凱街道鄧陽社區。
楊正慧提著一筐土雞蛋,出門直奔社區“武陵生活館”。
“送到‘武陵生活館,雞蛋會變得更值錢。”楊正慧說。
生活館門前,已排著長隊——居民手里都拿著自家產的農產品。
秀山有7800余種武陵山特產,但這些寶貝以前從未走出大山。
后來,市委、市政府啟動了農村電子商務戰略,讓秀山找到了突破口。
“我們決定從平臺和渠道入手,打造屬于秀山的電商體系。”秀山縣電商辦副主任陳松林說。
在平臺建設上,秀山縣搭建云智網商城,開辦100余家“武陵生活館”實體店。
在渠道建設上,組建負責農村電子商務的云智科貿公司,組織配送團隊和配送車輛直通全縣鄉村,為農民提供24小時上門服務。
有了平臺和渠道,秀山農村電商快遞進村月均5萬件次以上,農特產品進城成本節約近20%,僅2015年上半年,土特產銷售額就達3000萬元。
【聲音】
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應用普及,利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網絡體系,鼓勵流通、農業及加工企業網上促銷,大力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
——市政協委員趙明
政府應切實深化農村改革,探索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的投入,加大家庭農場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切實推進“三農”工作的開展。
——市人大代表石世清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通過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實事,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廣泛的認同、擁護和支持。
【要點】
●滾動實施25件民生實事。
●著力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其他重點人群就業問題。
●推進區縣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
●實施一批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工程。
●嚴厲打擊詐騙、涉眾型經濟犯罪
【樣本】
2016年1月24日,黔江區濯水鎮甘家壩。
雪后天晴,村民張恒一家格外欣喜。
“被褥都拿出去晾一晾!”趁著轉晴的好天氣,張恒一家正里里外外打掃新房。
這一樓一底的新房有70多平方米,廚房、衛生間、臥室、客廳等一應俱全。
幾年前,張恒家里還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張恒住在高山腳下,房屋是老式的泥土房,屋頂的稻草隨風狂舞。
“下大雨,刮大風,全家都睡不著——害怕滑坡垮巖。”張恒無奈苦笑。
直到前兩年,市委、市政府推出了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舉措。
張恒一家成為搬遷對象。
2016年1月,張恒收到新房鑰匙,“在黨委政府幫助下,新家在安全的地方選了址,我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春節前就搬進新家過新年!”張恒一臉燦爛。
【聲音】
建議婦聯、民政等部門聯合制訂一份“父母監護義務清單”,包含監護人義務、家庭教育責任、精神關愛等內容,明確留守兒童的委托監護人年齡、經濟和教育能力等條件。另外要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干預,建立區域性的心理師資信息網,挖掘提升學校的心理輔導能力,制訂教師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法制保障。
——市政協委員楊欣
現在,農村“吃水難”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不過,喝上放心水、喝上安全水,還是一個問題。財政資金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飲水工程的支持,特別是加大對基層水質檢測中心建設經費的支持力度。統籌建立區縣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發展基金,每年安排相應比例資金用于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工程、項目維護更新、水質檢測等工作。
——市人大代表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