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操大辦少了
2016年1月6日,我參加了一次朋友的婚宴。
婚宴酒樓門口,除一幅婚紗照外,既沒有助興的樂隊,也沒有豪華的迎娶車隊。
大堂里,赴宴的客人也不多,顯得冷冷清清。
“結婚就這么一次,怎么不辦得風光一些?”我問朋友。
“結婚就是一個形式而已,我們想省點錢好好過日子呢!”朋友說。
我粗略數了一下,酒席總共15桌,菜品全是家常菜。
“婚宴像這樣辦多好啊,人輕松,經濟壓力又小。”我不由感嘆。
然而,倒退幾年,在我印象中,很多婚宴動輒幾十桌,租數輛豪車迎親,送禮吃飯還要排隊……
排場越來越大,攀比之風越演越盛,勞民傷財。
八項規定出臺后,南川區要求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婚喪嫁娶等從簡,并將此納入村規民約,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全區上下形成了勤儉節約之風。
(南川區 劉敏 媒體工作者)
平價服務多了
2014年9月8日,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的第二個中秋節,我與家人一起去逛超市。
和往年一樣,各式月餅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但是,不一樣的是,高檔禮盒月餅少了,簡潔包裝多了,天價月餅罕見,“經濟型”月餅成為主流。
看來,商家心態已逐漸調整,傳統節日消費開始“由奢入簡”。
“感覺又回到了以前,找回了記憶中的中秋節。”家人說。
是啊,在我們的記憶中,中秋就是家人團聚,一起吃飯、聊天、賞月,而月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然而,曾幾何時,月餅逐漸“變味”了:包裝越來越高檔,價格越來越離譜,甚至成為行賄禮品。
好在這種趨勢受到八項規定的遏制,傳統正在回歸。
褪盡奢華方為真!
(渝北區 張先生 微企創業者)
送禮標準降了
2016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我盤點了一下過去一年人情往來開支。
盤算一番,我發現竟然沒有什么“人情消費”。
原來,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巴南區木洞鎮制訂相關規定,狠剎宴席奢侈之風。
自某村干部因違規辦酒席在全鎮被通報后,低調辦席、拒收禮金等做法在木洞鎮蔚然成風。
八項規定出臺之前,“禮尚往來”往往靠禮金支撐,禮金多少成為“門面”的象征。
有人動不動就辦酒席。“參不參加”“禮金給多給少”等問題每每令我躊躇兩難。
但最終,我還是得顧及“面子”,每年在婚喪嫁娶上就要花費好幾千元。
好在中央八項規定及時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
“‘禮尚往來雖然少了,彼此間感情卻更深了。”身邊有朋友說。
(巴南區 鄧女士 公司職員)
“明規則”管用了
2016年1月12日,榮昌區保健院,嬰兒啼哭聲從妻子產房傳來時,我一下子從座椅上蹦起來。
“恭喜您!生了個妹妹,母女平安。”醫生笑著祝賀我。
我趕緊把備好的紅包遞給醫生:“你們辛苦了,這是我們全家人的一點心意——”
沒等我把話說完,醫生拒絕道:“請收回紅包,醫治好病人,是醫生應盡職責。”
見醫生一臉嚴肅,我只好把紅包放回口袋。
記得四年前,妻子生大兒子時,身邊人都說“到醫院看病,得給醫生送土特產或紅包”。
那時候,去醫院看病,不送個紅包,的確有時會感到醫生的冷漠。
如今,重慶大力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肅清了各大行業的“歪風”。
醫院風氣也發生了變化,醫生對病人的態度也在悄然轉變。
公道自在人心,冷暖群眾自知。八項規定的出臺,讓“潛規則”派不上用場,“明規則”管用了 。
(榮昌區 李先生 農業從業人員)
交通管制少了
2015年5月18日,對華通電腦(重慶)有限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
幾天前,公司領導囑咐我:即將有上級領導來考察,準備好接待工作。
消息在公司傳開,大家議論紛紛:
“會不會有交通管制喲!”
“我們是不是還要辦通行證?”
“會安排警察駐守嗎?”
…………
第一次接見“大領導”,大家內心的激動都難以抑制。
上午11時,兩輛轎車開進公司大院,幾張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我們面前。
那一刻,我十分驚訝:市領導考察的“陣勢”,原來這么簡單!
沒有實行交通管制,沒有警車開道,沒有處處設防的警戒線……
考察很快結束,兩輛轎車悄然離去。
這時,我想起八項規定中“要改進警衛工作,堅持有利于聯系群眾的原則……”的內容,恍然明白:不知不覺間,良好政風已經撲面而來。
這樣一想,我又覺得這一天是個平常日子了。
(涪陵區 盧女士 公司職員)
吃喝浪費少了
2014年10月1日,我陪家人去聚餐。
走進餐館,墻上貼著“勤儉節約, 文明用餐”;菜單上還提示“按需消費,按量點菜”。
菜品上,“土菜”被推薦為招牌菜;價格方面,都定在“經濟型”檔次。
我們八個人,一頓飯下來,才消費了二三百元。大家都感嘆“好吃不貴”。
“說實話,前幾年吃喝很奢靡。有的一桌喝七八瓶五糧液,光酒錢就是五六千元。”家屬說。
“就是,逢年過節的,都會有客人來,總想著多開幾瓶酒,才算招待周到。”我附和道。
按照習俗,傳統節日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拉家常……
然而,隨著人們收入普遍增加,攀比之風盛行,胡吃海喝竟成為一種顯擺的資本。
好在這種苗頭受到八項規定的遏制,餐飲業正回歸理性。
(武隆縣 路女士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