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亞馬遜雨林里,一只蝴蝶振動翅膀,也許兩周后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
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八項規定。
當時,人們并沒有想到,篇幅僅600來字的八項規定,會引發一場求解凝聚黨心民心最大公約數的“蝴蝶效應”。
置身事外的圍觀
2012年12月底的一天,綦江區郭扶鎮古松村,幾位村民在閑聊。
“看最近的新聞了嗎?中央出了個八項規定,不讓大吃大喝。”
“看了。可你覺得能管用嗎?”
“估計又是一陣風。”
“咱們老百姓就是看看熱鬧,散了吧。”
…………
散了后,村民陳義(化名)卻沒有走,他還在思考剛才大家說的話。
他打心眼里覺得這是個“好東西”——這規定是管“當官的”。
“可會動真格嗎?會是一陣風嗎?”一想到這里,陳義覺得有些失落。
為什么一些黨員和群眾會抱著“圍觀”“不信”的態度呢?
一些基層干部照樣“吃拿卡要”。
一些基層干部照樣“燈紅酒綠”。
一些基層干部照樣講排場、擺闊氣、比享受。
…………
“很多治黨治吏的制度,沒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讓我們老百姓很失望。”陳義說。
“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
“拍馬屁、跑關系的干部得到了重用。”
“敢于擔當、踏實肯干的好干部受到打壓。”
…………
一些“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也讓不少黨員干部“泄了氣”,覺得干了也白干,慢慢也不愿干了。
一份權威調查問卷,就是佐證。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20多天后,人民論壇雜志社問卷調查中心牽頭,聯合搜狐網、中新網等大型媒體,對2816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黨員、群眾最擔心的是:中央決心大,下面不落實,改不掉頑疾;走走過場,搞形式主義,不會動真格。
從圍觀到重建信任
余明普是豐都縣十直鎮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2013年2月25日,其子大婚,婚宴選在了豐都縣有名的宏聲貴賓樓。
宴席66桌,每桌618元,光是辦宴席就花費了4萬余元。
婚禮現場,余明普除了邀請機關干部和村干部外,竟還邀請了一些低保戶、五保戶、學生家長及教師參加婚禮。
有人一語中的:名為兒子結婚,實際是變相斂財。
其時,中央八項規定已經出臺近三個月,余明普內心卻不以為意:“文件文件,看看罷了。”
這個不以為意,很快就得到了懲戒。
2013年10月,因大操大辦宴席,余明普被通報批評并免去職務。
余明普被免職之際,一則消息震驚了秀山縣——因公車私用等問題,當地一名副縣長被停職接受調查。
“連副縣長都遭了,好猛。”秀山縣的干部和群眾都驚呆了。
其實,何止是秀山,因不以為意被懲戒的黨員干部一個接著一個:公款喝酒被查的,賭博被免職的,公款旅游被處分的……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1685件,處理黨員干部2307人。
嚴厲查處,一律逗硬,讓全市黨員干部和群眾驚嘆不已。
以前,在很多領域,制度越寫越“好”,數量越寫越多,但是執行效力不高,制度預期和實際效果反差越來越大,削弱了黨員群眾對制度的信仰和信心。
過去有人所說的“制度無用論”,就是消極失望心理的一種反映。
八項規定的出臺,在我們黨的制度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制度建設觀和制度執行觀。
“體現在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面子制度,而是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執行導向,特別是制度制定者把自己擺進去且具體可行的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高波說。
中央八項規定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一個共性規律,就是要言不煩、具體可行、實實在在。
“今天講不吃一頓不該吃的飯,就像當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樣,從小切口活血化瘀、治療病情。”高波說。
“這次是動真格了。”
“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好樣的。”
…………
黨員和群眾一片贊許。
八項規定,重樹我們黨可以說到做到的信心,從而贏得了黨員和群眾的信任。
從信任到積極參與
2014年,陳義一個電話打到綦江區紀委。
“我要舉報郭扶鎮國土所的陳國勤,他在辦事時向我索要賄賂。”
老實木訥的陳義,竟然主動舉報鎮上工作人員,一下子在村里出了名。
原來,2013年10月,陳義去鎮國土所辦理房屋分戶,但工作人員陳國勤卻暗示他“給200元,意思一下”。
陳義摸出兜里所有錢,總共才106元。不容他多想,100元的整錢就被陳國勤“順”走了。
意思一下給辦事也行啊,可一晃半年過去了,陳義的手續還沒有辦成。
“給了錢,還不辦事。”陳義憋了一肚子的氣,準備舉報。
有人勸他:為了100元,值嗎?弄不好,以后事情更不好辦了。
但陳義卻不再有顧慮。
“那么多人都被查了,我證據確鑿,更要舉報。”
不久,傳來消息:陳國勤因吃拿卡要,從八級職員降級為十級職員。
“以后,碰到這樣的事情,我們也要舉報。”村民們吃驚之余,紛紛表示。
群眾的參與,就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
有紀必執、有違必究,零容忍、嚴整飭,振了綱紀、正了風氣、服了民心。
“現在,不用找關系、走后門、送大禮,一樣能辦成事。”陳義說。
八項規定就這樣掀起了蝴蝶效應,以前一些消極圍觀的黨員和群眾,開始積極參與進來。
2012年7月,張家亮被選派為榮昌縣(現榮昌區)峰高街道五馬村大學生“村官”。
自上任起,張家亮心里就有個煩惱:雖是個村干部,卻經常要參加不少大小會議,脫不開身。
本來該做的摸排村情、走訪村民等大事要么拖延了,要么效果大打折扣。
為此,張家亮感到苦惱和無奈。
幾個月后,中央八項規定出臺,重慶市迅速貫徹落實,張家亮眼睛立馬一亮。
“改變文風,精簡會議,我舉雙手贊成!”他說,“這下,我有更多時間去調研取經了。”
會議少了、文件少了、接待少了、潛規則少了,黨員干部實實在在“減負”了。
輕裝前行馬蹄疾,黨員干部認真干事的多了,積極作為的多了,風清氣正的氛圍更濃了。
從參與到創新作為
每周工作日的下午4點半,是學前兒童和小學生放學的時間,可是家長還未下班,孩子咋辦?
沒有人陪,別的先不說,孩子的安全問題就足以令人擔憂。
這個問題,就曾令渝北區龍山街道的工作人員頭疼不已。
“街道本來人手就少,不可能抽專人去負責。”龍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白曉琴說。
怎么辦?
一籌莫展之際,“四點半課堂”志愿者的出現,讓這一煩惱煙消云散。
所謂的“四點半課堂”,就是指志愿者在四點半孩子放學后到家長下班前這個“空檔期”,提供課業輔導等服務。
輔導老師來自何方?他們均是來自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志愿者。
2014年3月,設在渝北區天鄰風景小區的志愿者課堂成立。
“雖然志愿者是流動的,但從沒有中斷過。”白曉琴說。
“以前總擔心孩子放學后的生活,現在一百個放心!”一位家長說。
“黨和政府這么關心我們老百姓,我們也要為黨和政府分憂。”志愿者李勇說。
隨著八項規定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也開始敢于擔當,凝心聚力推動發展。
黨員干部群體,更是從積極參與進化到創新作為。
黨員魏茂和在渝北區有幾個門店,主要從事餐飲和食品經營。
2014年,魏茂和主動找到渝北區工商局:“我要掛‘共產黨員經營戶的牌子,亮明身份。”
做個生意,還得掛個和黨有關的牌子?
原來,這源于市工商局的一次創新性探索——以“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為內容的黨員“三亮”活動。
“有了這個招牌,我會更加努力,做好誠信經營。”魏茂和說。
很快,魏茂和所有門店都掛上了“共產黨員經營戶”的牌子,他自己還制作了印有“中國共產黨黨員魏茂和”的名片。
2014年,魏茂和與一位客戶達成一筆交易。
交貨前一天,魏茂和再次檢查了一遍貨物。突然,他發現有一部分貨物即將過期。這還了得!
魏茂和當即組織人從附近市場以高于進貨價8%的價格配足了貨物,在合同約定期限內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
“只是快過期了,又沒有過期,你用得著這樣嗎?”有人不以為意地說。
“我是共產黨員,要多為別人著想,再說誠實守信經營,生意才做得久。”魏茂和說。
魏茂和這筆生意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還倒貼了一些。
可這事不久就傳到客戶們耳中,大家都對老魏的行為贊賞有加:“以后,我們更要找老魏進貨了。”
“沒想到吃小虧卻贏得了大便宜。”魏茂和開心不已。
原來,良好的黨員形象也這么“值錢”!
事實證明,八項規定引起了干部作風建設的巨大漣漪效應,找到了黨心民心的最大公約數。
而黨心民心的合力,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必將助推重慶經濟社會闊步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