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平
縱觀中華文明史,雖然縱容家屬親族胡作非為者大有人在,但也有不少廉吏賢臣深懂管理家人之道,求得了親情和法紀的平衡。
秘笈一:正己身,為家人樹立道德標桿
后唐時,大將李存審膝下有九個兒子。
“父親何以威震天下?”一次,兒子們問李存審。
當著眾兒子的面,老將軍默然脫下衣服。
看到父親全身上百處戰傷,兒子們無不驚心。
“我自幼家境貧寒,年輕時帶劍從軍,40年來出生入死,歷經困苦才有今天的地位。”老將軍捧著從自己身上取出的箭頭,讓兒子們傳看。
隨后,李存審又說:“爾等都出生在富貴之中,更要銘記家業得來艱辛,切忌驕狂奢侈。”
兒子們熱淚盈眶,無不拜服。
隨后四五十年間,李家九子相繼入朝為官,無不勤勉賢達。
【點睛】
與其擅用權力徇私枉法,倒不如以自己為榜樣,教導家人勤勉努力——這才是讓家族興旺發達的長久之道。
秘笈二:立標準,以明晰標準助優良家風
唐朝時,柳氏家族是一個傳奇——族長柳公綽與其弟柳公權、其子柳仲郢、其孫柳璧、柳玭等都做了高官,堪稱滿門顯貴。
柳公綽的成功秘笈,就是善于將空洞的道理細化為詳實的行為標準,從治學、為人、生活、敬業等角度,明確告訴家族成員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
他的言傳身教,再加上后世增補,被收集整理為《誡子弟書》和《柳氏序訓》,被家族成員奉為不能逾越的行為標準。
【點睛】
制訂科學合理的行為標準,輔以循循善誘的教育引導,才能讓家人潛移默化,心中有底線,作為有行止。
秘笈三:善預防,及時疏解家人“越界”圖謀
明朝時,大臣王恕兩袖清風,以至于生活拮據。
為此,王恕兒子成天長吁短嘆、愁眉不展。
一天,王恕將兒子叫到院子里。
“咱家有錢,你別擔心!”王恕笑著說,“我早就藏了不少財寶!”
王恕指向院中一塊地:“這里埋藏了金子,有金一窖。”
他又指著另一塊地:“這里埋藏了銀子,有銀一窖。”
兒子聞言大喜,再無金錢之憂。
王恕去世后,王公子立馬去挖寶,卻發現“皆空窖也”。
【點睛】
王大人“坑兒子”的背后,是深深的關愛。試想,若是王恕縱容兒子借他之名行賄受賄,不僅自己一世英名難保,兒子的前途也將盡毀。
秘笈四:嚴賞罰,增加家屬尋租設租成本
北宋名臣包拯,對家人廉潔奉公的要求極高。
一生偵辦多次大案的包拯深知:僅靠教育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嚴明的賞罰制度進行約束。
包拯將他制訂的“三十七字家訓”鐫刻于石碑之上,鑲進家中墻壁。
家訓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約束明確,懲戒嚴厲,族人望而生畏。
【點睛】
領導干部雖不能像包拯一樣制訂家法,但可以依據黨紀國法制訂“公約”,向家族宣示。這樣,一旦有親屬不守約定,提出非分需求,領導干部就可以借“公約”之名妥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