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2015年11月20日清晨,豐都縣虎威鎮大溪村在雞鳴聲中漸漸蘇醒。
一只黑雞“呼啦”一下從雞圈里飛到樹杈上,警惕地觀察整個院壩。
屋門打開,一個男人輕腳走到雞圈前,清點雞的數量。
“陳萬喜!又在數你的‘戰斗雞啊?”一個過路人在院門口喊道。
“莫擾我!又忘了數到好多只了!”
“哈,哪里用得著晚上數一道,早上還數一道啊!”
外人哪里知道,這100只雞是陳萬喜盼了兩年才得來的——2015年8月,他遇到了“群工同志”。
相遇
一個破舊院壩,幾只土雞,幾畝薄田,兩條狗,構成了陳萬喜的日常生活。
陳萬喜是大溪村貧困戶,40多歲的他是家里唯一勞動力。
為了照顧沒有勞動能力的女兒和妻子,他沒有外出打工。
“我想做點什么來改善生活。”陳萬喜做著自己的“脫貧夢”。
但現實總是很骨感,陳萬喜的夢想總是因為沒有一個系統成型的產業構想而屢屢破滅。
2015年8月7日,陳萬喜被村便民服務中心旁的紅色條幅所吸引——“有困難,找群工。”
“‘群工是誰?”陳萬喜有點摸不著頭腦。
為了找到“群工”,陳萬喜走進村便民服務中心院子里,閱讀著宣傳欄上的圖文。
“有什么事嗎?”
陳萬喜一回頭,看見一張笑臉——原來是村里的綜合專干楊梅。
“我路過,隨便看看。”
“看嘛,不了解的都可以問我,有困難就可以找‘群工!”
“那……請問‘群工同志是誰呀?怎么找他?”陳萬喜說出疑問。
“哈哈!‘群工不是某個人,它是‘服務群眾工作信息管理系統,是市委組織部開發的一個信息化黨建平臺。說白了就是通過網絡平臺來及時解決咱們各種問題的!”楊梅拍拍陳萬喜的肩說。
“真有這么神?”陳萬喜一臉狐疑。
一年前,同樣的疑問在大溪村村委會里也傳出過。
相識
“這到底啷個用啊?”
年近60歲的黨支部書記李朝華扶了扶眼鏡,皺著眉頭點著智能手機的屏幕。
“這是‘事項反映,就是錄入走訪發現的問題,要跟蹤處理就點‘進度查詢和評價……”
楊梅坐在桌邊,正在教李書記操作手機上的“重慶群工”軟件。
“只需要點一點就能把問題反映到上面!”
在推進群工系統之初,大溪村遇到了各種困難——
許多村民上了歲數,文化水平又不高,再加上人口分散、信息傳遞不便等因素,讓每一戶村民來掌握、操作這個軟件是不大可能的。
如何才能順利地讓村民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讓群工系統顯出它的神通?豐都縣委組織部給出對策。
“首先集結鄉鎮干部、村里的年輕干部,對他們進行操作群工系統的技術培訓;再由村里面的年輕干部對本村村支‘兩委干部進行培訓,實現村支‘兩委干部100%會操作;最后由村支‘兩委干部將走訪過程中村民反映的問題代為錄入群工系統。”鎮黨委負責人介紹道。
豐都縣委組織部還給大溪村撥款3.5萬元,專門進行群工系統硬件建設,包括購置5部智能手機,分別配給五位村支‘兩委干部,專門用于群工系統錄入。
“流量、資費全包了!”楊梅說。
現在,李朝華的荷包里總是揣著兩部手機:一部平常打電話用的老長虹,一部專門使用群工系統的智能機。
“我們手上拿的其實是一個村的‘實時錄像儀。”楊梅說。
她沒料到,就是手上的這個“錄像儀”,竟能成為整村脫貧的致富推手。
相信
2015年8月7日,午飯時間到了。
而在村便民服務中心里,關于群工系統的對話還在繼續。
“楊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反映一個問題給‘群工?”陳萬喜問。
“好啊!”楊梅說。
“我叫陳萬喜,家里情況不好,沒有經濟來源……”
陳萬喜自報家門。
“一直想搞個產業出來,這樣既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又能帶動全村一起脫貧。”
楊梅在手機上飛快錄入。
“可是具體要做什么,我還沒有想好,就看看我們村里有沒有好的路子。”陳萬喜打開話匣子。
“叮!”楊梅按下群工系統界面的“提交鍵”。
“好的,我給你反映到群工系統上去了,你等著我們的消息哈,肯定給你解決辦法!”
陳萬喜火熱的“脫貧夢”正飛往它的目的地。
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陳萬喜告別楊梅,哼著小曲兒回到家里。
“陳萬喜您好,您的申請我們已經受理,請關注動態。重慶群工。”
剛剛坐下,陳萬喜便收到一條短信,這天中午,他多吃了一碗飯。
相知
“叮咚!”一聲短信提示音引起虎威鎮辦公室安鵬軍的注意。
“您有一個事項等候處理。重慶群工。”
安鵬軍登錄系統審核事項,沉思了片刻,打印出處理單,交給分管群工系統的黨委組織委員陶小豐,征求處理意見。
“陳萬喜,男,42歲,虎威鎮大溪村貧困戶,希望申請產業建設方面的援助,實現自己脫貧,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陶小豐第一時間將這一事項劃分為“重要事件”,上報給虎威鎮黨委書記代海門。
2015年8月9日,陶小豐聯系時任大溪村“第一書記”的夏曉輝,同村干部們組織了討論會。
“可以搞蛋雞產業。”
“讓一個企業提供資源、進行技術指導,帶頭開發市場。”
經過幾番研討,大溪村最終將目光投向了鎮里的龍頭民營企業——“孫記麻辣雞”。
幾天后,“快來領雞苗啦!”喇叭聲在大溪村的清晨回蕩。
夏曉輝和陶小豐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以及村支“兩委”干部,在一輛大卡車旁“卸貨”。
原來,駐村扶貧工作隊最終與“孫記麻辣雞”協商引進4000只綠殼蛋雞,采取“政府補貼15元+農戶自籌3元”的方式購買雞苗,并且聯合“孫記麻辣雞”,免費給予村民養雞技術支持。
剛剛領了雞苗,陳萬喜還要再清一次數量,這時,他又收到一條短信。
“陳萬喜您好,您的問題已經解決,請您進行評價:滿意請回復1,比較滿意請回復2,不滿意請回復3。重慶群工。”
“這肯定是非常滿意呀!”陳萬喜輸入“1”,按下“發送”鍵。
三天一培訓,五天一交流,脫貧工作隊還為農戶們采購了雞圈圍欄,大溪村村民都成了養雞專業戶,400多位村民做起賣雞蛋的生意。
2015年11月20日,陳萬喜在干稻草里撿到第一個綠殼雞蛋。
陳萬喜小心翼翼地捏著雞蛋,對著盈盈的陽光照著,樂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