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藝術展館歷史的敘述,分析其展示方式,展示內容的特點及不同語境下的社會功能,并從展示空間的策略調整、多樣的展示類型、健全的公共服務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了當代藝術展館發展的新動態,新階段。
[關鍵詞] 藝術展館 發展歷程 調整策略 創新
1、藝術展館概述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豐富以及對文化藝術等精神消費品需求的提高,構建藝術展館的概念和模式也在不斷擴大,進而逐漸成為了現今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設施體系。而對于現當代的藝術展館而言,其容納了諸如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美術館等多種用于收藏、展示、研究文化遺產或藝術作品為目的的公共建筑場館,在這當中還設計了商業展廳和私營的藝術畫廊,并且在多元化語境之下還出現了例如私人公寓、城市公園、廢棄的廠房等空間體系,甚至連用于出行的車站都成為了一種對藝術進行展示的新型展示空間。對于藝術展館而言,其所表現的價值就是在于能對相應的文化及教育理念進行傳播,而且還會構建較為豐富的資源體系,從而使得藝術展館演變成能夠將高雅的文化體系與大眾的文化體系進行相互融合的藝術天堂和精神樂園。
2、各時期藝術展館的發展
早在古希臘時期,藝術展館就已經得到了發展,在公元前4—5世紀,由于軍事擴張搜集和掠奪,浮現出許多稀世珍品和古物,特菲爾·奧林帕斯神殿就有保存戰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早在14—16世紀,文藝復興浪潮便在歐洲興起,從羅馬廢墟當中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雕塑以及許多的藝術珍品、手抄本,這些發現引起了人們對古遺跡以及古文物興趣,并開始不斷的探索和發現,尤其在15世紀,由于新航線的開辟,所發現的自然標本和工藝品等滿足了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此時出現了大批私人的收藏家,同時也鞏固了歐洲各個藝術展館展品的基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展館”主要是宮廷和富裕家庭觀賞奇珍異寶的收藏室,而不同則是從起初進行財富炫耀逐漸向增進知識進行轉變。從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是藝術展館的萌芽階段,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具有了收藏意識,宮廷、教會、貴族、富有的商人是藝術珍品主要的擁有者,但是具有藝術展館特征的收藏室大部分還是隱蔽,私密化的。
藝術展館發展的重要時期在18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建成了國家的或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展館”。由于資產階級民主文化運動興起,收藏室逐漸向公眾開放,此時藝術展館逐漸被看做類似博物館性質的公共機構,但是這個時期的藝術展館開放實際上是上流社會的一種特權。到了19世紀,現代工業大生產化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了人們對科學知識的狂熱追求,此時為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涌現出眾多科技類型的展館,這時的藝術展館事業不僅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的擴大,同時在科學水平和社會教育職能方面不斷加強。19世紀晚期建立的藝術展館大多是進行藝術教育的,其所表現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藝術家進行培養、提高生產設計的水并不斷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除此之外,對于藝術展館所表現出來的陳列方式也在不斷朝向現代化進行演變,設計者將視角逐漸向重視人們的身體體驗轉變,但是其展示方式還以理解展覽的內容為主,和展品的互動性不夠。
到了20世紀以后,藝術展館開始步入了發展的新時代,從而更加的繁榮。伴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社會經濟和工業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此同時,藝術展館在數量上不斷的增加,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性的范圍也隨之不斷的擴大。各種形式的藝術展覽館層出不窮,如樓梯按行駛的、有個人舉辦的等等,同時一些具有現代化特點的藝術展館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在這時候,隨著只是理論的不斷滲透,藝術的發展開始不斷的向各個學科和領域進行發展,在培養人類藝術素養同時,對知識含量的豐富和廣闊的文化視野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在20世紀以后,藝術展示空間為眾多藝術愛好者提供了相對開放的交流空間,每一個有興趣的群體都可以走進藝術展官,充分對作品展示進行相應的交流和借鑒,將一些有利于自身提高和發展的資源進行重新的組合、重構,從而獲得一定的精神滿足。
3、 藝術展館展示空間的策略調整與創新
現代的藝術表現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展館墻壁上用以封閉的畫框鑲嵌進行懸掛的展現方式,藝術家們發散思維的成果已經不能滿足傳統的展示方式,藝術形態的展現主要通過行為、裝置、大地以及影響等方面進而對傳統的架上繪畫藝術進行轉變,從而對藝術的展示空間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促進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美術館等展示空間開始對自己的陳設表現進行了思考。為了能夠對后現代藝術進行有效的展示,而許多單位開始對展示空間進行了基于內部空間轉型進行調整,并且在展館的入口、室內展廳布局以及光線都進行了調整,從而更好的對大型展覽以及多媒體藝術進行展示。
其次便是對當代藝術進行展示,從而對當代藝術表現出更為獨特的展示空間。而對于畫廊區、藝術村等非官方的展示空間而言,其發展對官方的空間展示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其在 1990 年所舉辦的“高與低”展成為了最為典型的案例之一,通過這次展覽,主要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被認為是垃圾的物件放置到了博物館之內,而這種較為過于前衛的展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招攬了褻瀆藝術圣地的罵名,所以,這次展覽并沒有非常順利的展開。
結語
對于藝術展館而言,其不僅僅是一個針對于人們膜拜的殿堂,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對知識進行傳播、教育的固定區域空間,它從對大眾進行理論指導和知識教育的場所,逐漸演變成一個共人們進行文化交流、經驗交流的場所,同時,當代藝術展館不再僅局限于傳統單一的典藏傳播的基本功能,更多的是成為一個集人體體驗、生活娛樂、藝術收藏、教育理念、文化傳播等功能與一體的藝術體驗場所。
【參考文獻】:
[1] 逄博.基于參觀者需求的博物館展示空間研究[D].遼寧:沈陽建筑大學,2012.1
[2] 姚安.博物館十二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9
[3] 王璜生.美術館(2003 年 A 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4] 宋娥.身體體驗—當代藝術展館展示方式的新轉向[D].山東師范大學. 2015.4
作者簡介:顧欣 (1991.10~),女,江蘇省鹽城市,湖南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在讀 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及方法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