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燁君
眾所周知,樂善好施,行善積德,扶貧濟困,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漢代的“施粥”到清代的“義倉”、從明代的“同善會”到清代的“安濟堂”,無不閃耀著人間慈愛的光芒。慈善事業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社會公益事業,是人類愛心的生動展現,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當前,以扶貧濟困、誠信友愛、互幫互助、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慈善精神在繼承中發揚、豐富、完善,“人人慈善,快樂慈善”在華夏大地蔚然成風。用善行,為需要救助者架起生活的橋梁;用愛心,為需要救助者燃起人生的火焰;用力量,為需要救助者托起明天的太陽!
劉盛蘭,是山東省煙臺市柳杭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五保”老人。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得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劉盛蘭用他的行動向我們傳達了慈善的意義。
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讓你的心靈充滿愛,也讓世界充滿愛。讓我們為愛搭建一個平臺,發自內心地做一些善事,把慈善當作是一種習慣,把傳遞愛心當做一種習慣!請伸出我們的雙手,用愛去構造幸福,用愛去傳遞美好。“常懷從善心,樂為施德人”。◎
(本文作者系羅源民族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