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天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全人課程”,指向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力求通過課程整合,實現課程效果最優化。尤其是對音樂、體育、美術所進行的課程整合及課程校本化實踐,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實際成效。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歷經近十年,探索出音體美“二次課改”的兩條路徑,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路徑一:從拓展型課程入手,落實“體育、藝術2+1項目”
為落實“體育、藝術2+1項目”,許多學校加強了大課間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但由于缺少深入思考和科學論證,實施方案簡單,過于重視形式而脫離了學校辦學實際,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需求,故“2+1項目”開展不甚理想。將“活動”課程化,從課程建設的角度開展“2+1項目”,提升“活動”品質,使之更持續、更有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路徑。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以生命哲學為基礎,建構起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組成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基礎型課程關注精神生命,強調情知互動,拓展型課程關注自然生命,倡導“技趣互促”;體驗型課程關注社會生命,追求“道行互通”。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共同構成和諧的人、完整的人。
“三位一體”課程體系重建,實現了將“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的深度變革。其中,拓展型課程是把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及校本課程進行整合,再劃分為“五個一”,即“一手硬筆好字”“一些文雅氣質”“一種探究習慣”“一門興趣愛好”和“一項健身技能”。學校以“一門興趣愛好”課程和“一項健身技能”課程定位、管理和實施興趣小組活動及大課間活動的開展,課程直接指向“體育、藝術2+1項目”。
1.課程內容和項目選擇
“一門興趣愛好”課程主要從音樂、美術學科拓展而來,分為普及層次和提高層次。普及層次為葫蘆絲、紙藝兩個項目,在一、二年級的興趣課開展,每周一課時;提高層次包含葫蘆絲、紙藝、舞蹈、表演唱、陶藝等20多個社團,在三至六年級的興趣課開展,每周兩課時。葫蘆絲作為我國民族民間樂器,為大眾所周知,有耳熟能詳之親切。葫蘆絲音色優美,演奏較易,小巧輕便,便于攜帶的特點,是音樂集體學習的上選樂器,與新課標推廣民族音樂的宗旨不謀而合。紙藝作為一種大眾化藝術表現形式,學習材料簡單方便,對場地工具的限制小,易于操作推廣。學校將紙藝項目統整為折紙、剪紙、紙塑、紙雕四個內容。
“一項健身技能”課程主要是從體育學科拓展而來,課程以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形式開展,項目選擇是毽球和跳繩,在大課間活動課開展,每天一小時,全體學生參與。毽球和跳繩都是我國傳統運動項目,其最大特點是簡便易學、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適中、易于普及。
2.課程資源
通過對葫蘆絲、紙藝、毽球和跳繩項目的內容與技術難度的深入研究,開發適合學校實際的教學資源。例如,跳繩項目有跳長繩和跳短繩之分,長繩適合集體開展,短繩每個人都可以練;短繩有速度跳和花樣跳,小學生正處在身體快速發育初期,速度跳的技術要求容易對小學生的膝蓋和脊椎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選擇花樣跳;花樣跳有單人跳、雙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選擇先單人跳后雙人跳再到多人跳;技術動作有單搖、雙搖、交叉搖等,學校選擇先單搖后雙搖再到交叉搖(見表1)。學校按照這些項目技能的學習難度,從易到難編寫了校本教材《陽光體育·文武秀》(毽球、跳繩教材)和《紙藝·葫蘆絲》。
3.課程師資
為保證課程教學順利實施,學校每學期都有計劃地開展葫蘆絲、紙藝、毽球和跳繩的師資培訓。培訓策略如下:一是“走出去”,到這些項目開展的比較好的地區或學校學習培訓;二是“請進來”,請專家、教師來校任教員,先對部分教師培訓,然后對全體教師普及培訓;三是開展“磨課俱樂部”活動,成立“項目磨課小組”,鼓勵有特長、興趣濃的教師先行一步;四是學科教學聯動,利用音體美課堂教學聯動教研,提升教師在這些項目技能上的專業素養。
4.課程管理
學校成立課程組,負責管理項目的開展,包括教學方法指導和教學技能培訓,以及教學計劃、總結、社團花名冊、考勤表、期末測評表、評優表、宣傳活動、成績匯總等各項工作的檢查落實。課程組對培訓的教師進行考核,通過的教師可領證書,具備教學資格,特別突出的教師勝任授課,學校頒發聘書,領證上崗。
5.課程評價
學校以關注學生發展為落腳點,不以成敗論英雄,不只看最后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提高。課程組按照項目技能難易度列出每個年級的技能達標要求,并制定“項目三維”評價目標,即葫蘆絲課程:演奏儀態、演奏技能和演奏情感;紙藝課程:制作規范、制作技能和生活應用;毽球和跳繩課程:鍛煉習慣、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教師在日常活動和學期末依據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檢測和定級。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全人課程”中的拓展型課程,以課程建設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活動”形式。它有階梯發展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課時和充足的師資保障,有清晰的教學指南和層級評價標準,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拓展型課程實施幾年來,學生在“2+1項目”上的技能學習獲得顯著提高。
路徑二:從基礎型課程入手,探索“1+X”教學
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提升素養的關鍵所在,而技能的形成必須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來獲得。現階段的音體美教材,各項目內容的學習,基本上都是按照從易到難的梯度以不同的課時數分解到各年段各學期落實的,“面廣”而“點散”,不利于技能的形成。以嶺南版小學美術教材中關于泥塑、水墨、版畫項目的學習為例,各項目分布到不同學年段,每學期也就只有2~3課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因課程能力和課程意識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上下、前后貫通教材,理解編者意圖,導致課程各項目的學習前后失聯、上下脫節,每項內容都只能是蜻蜓點水,簡單地“了解和嘗試”成了每個項目內容的學習結果。淺嘗輒止無法形成技能,更無法促進素養的提升,音體美課程的“面面俱到”,最終造成當下“博學而無術”的狀態。由此可見,音體美“博學無術”的根在于學科教學自身,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音體美課堂教學入手。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完成學校課程再造的過程中,音樂科組嘗試將葫蘆絲與音樂學科的深度融合。目前,音樂課堂教學成了葫蘆絲教學的主陣地,而“一門興趣愛好”課程逐漸演變成了配角。從前年開始,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嘗試實施音體美“1+X”教學。“X”指跑、跳、投、寫、畫、剪、唱、演、識譜等音體美基本技能,“1”指專項技能。在音樂學科,“1”即葫蘆絲;在體育學科,“1”即毽球和跳繩;在美術學科,“1”即紙藝。“1”是抓手,通過把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1”整合進音體美課堂教學,帶動學生體育、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1.內容整合
“1+X”專項技能進課堂,并不是在音體美原有課程內容之外的重復或增加,而是在遵循國家教育部門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對原有的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在教材、課時以及課程管理上不適合學校實際的內容進行的重組和優化,重新編寫了適用于1~6年級的《文武秀》(跳繩、毽球的教材)、《紙藝》和《葫蘆絲》教材。“1+X”教學是在學校課程體系的統籌下,以課程的定義把葫蘆絲、毽球、跳繩和紙藝等項目技能的學習內容整合到音體美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專項技能。以紙藝內容的整合為例,學校現使用的嶺南版小學1~12冊美術教材,涉及紙藝內容的有80多課,是繪畫項目之外編排最多的內容。但是,在課時的分配、難易梯度的安排、材料綜合的選擇、技能培養的系統性以及學生生活實際的影響等方面缺少整體思考,導致學生六年的紙藝內容學習差強人意,沒能真正形成紙藝技能。學校美術科組把當下各版本小學美術教材中關于紙藝教學的內容進行梳理和篩選,將紙藝教學內容統整為折紙、剪紙、紙塑和紙雕四大類,按照難易梯度、技能培養的循序漸進,編制適合各年級學習的內容,替換和優化現有美術教材中不適合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內容。
2.教學整合
在專項技能的教學上,主要有集中教學、單元教學和整合應用教學三種策略。紙藝教學主要以單元教學為主;葫蘆絲、毽球和跳繩在一二年級入門階段以集中教學為主;整合運用教學根據需要貫穿各專項技能即“X”教學的始終,如在體育課堂上,將毽球和跳繩技能融合進課前準備及課后放松活動以及課間游戲環節等。以葫蘆絲項目教學為例,在開展的初始階段,即入門階段,主要采用集中教學的方式進行,在一、二年級集中進行識譜教學和葫蘆絲指法教學。到了三、四年級,結合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樂曲,進行葫蘆絲整合應用教學。六年下來,學生葫蘆絲演奏水平顯著提高,人人都能吹奏一手優美的葫蘆絲樂曲。
3.時間整合
依據各專項技能教學策略的選擇,在課時安排上有集中、有分散、有融合。例如紙藝教學主要采用單元教學方式,在每學期的第三周開始,連續四周時間開展紙藝教學,強化紙藝技能的學習;葫蘆絲和毽球、跳繩項目在一、二年級,每周單獨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技能基礎入門教學,同時,積極進行專項技能整合應用教學策略的研究探索,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專項技能的學習內容。
4.評價整合
把“1”整合進音體美課堂教學后,在課程評價上進行整合。音體美學科測評分為兩大塊:一是學科學習測評,占總分值60%;二是“1”的評價,及專項技能測評,占總分值的40%。兩者相加,組成課程學習的評價分值。通過整合,改變了以往音體美課程評價“務虛”的傾向,讓評價落到了實處。
“1+X”教學的實踐研究,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就顯示出強勁活力。現在,學校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紙藝,會吹葫蘆絲,會跳繩和踢毽球,學生的體育、藝術素養獲得長足進步。通過“1+X”教學研究,教師的課程能力和課程意識也得到快速發展。教師能夠逐漸將實踐“1”的課程思維移植到每個“X”的教學研究上,有效地促進了“X”的教學。“1”和“X”互為依托,共同進步,音體美課堂教學真正從“博學無術”向“博學有術”轉變。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音體美“二次課改”路徑的探索實踐,是在“全人課程”體系的框架下、以課程建設的理念推進實施。路徑一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影響其普及與持續性方面的因素較多,故提出活動“課程化”的實施策略,以提升其品質與內涵;而路徑二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做到了面向全體,持久而穩定。兩次路徑的轉換,從不自覺的課改行動到自覺的課程意識覺醒,自始至終都充滿著對課程理想的理性求索。兩種路徑比較,路徑二對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課程意識、學校課程管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而路徑一對基礎型課程音樂、體育、美術的改革力度不大,更適合一般學校參考借鑒。
我國現行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給予地方、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但是,很多學校依然在機械地執行“給定課程”,從而造成千校一面、萬人同語的尷尬境況。學校作為自主、自律、自為的文化主體,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注重內涵發展的策略,設計個性化課程結構與構建生成性課程體系,形成豐富多彩的課程形態,最終使學校獲得健康、快速發展的內在力量。
(作者單位: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