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兵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全人課程”之旅,是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之旅;學校“全人課程”成長與豐盈的過程,也是教師課程能力提高與發展的過程。
為了提高自己的課程意識與課程能力,我參加了學校的“數學磨課俱樂部”,一共參加了7期,成為“磨課”最多的數學教師。在“磨課”的過程中,我實現了從理論到藝術再到生命的“三跳”,真正領悟到了課程教學的真諦,逐漸成長為一名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
一、“跳”到理論的高度
“數學磨課俱樂部·解決問題”的“磨課”重點依次為研究課堂主線、開課與結課、課堂練習、統整與整合。于是,我站在理論的高度進行學習和研究:由“應用題”到“解決問題”,到底變的是什么?為什么要變?
從第一期的“解決問題”開始,我就認真閱讀了“磨課”導師—湖北沙市教科院彭傳新院長向我們推薦的閱讀書目:《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和《走進兒童的數學學習》,自己還搜集、閱讀了一些相關文章。通過閱讀和學習,我漸漸體會到,《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把“解決問題”作為四個總體目標之一,以此為指導的數學教材將應用與計算結合起來,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單元,甚至很少相對集中地編排純應用題內容。將解決問題分散在每一個單元中,做到“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以用促算”,實現“用算結合”。
有了課程理論的支撐,站在課程理論的高度,我逐漸樹立了科學的課程觀,有了初步的課程意識,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課程教學。在《平均數》一課的“磨課”中,我設計了“情境—提問—解決—應用”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由四個緊密聯系、相互依存和制約的環節組成,其內在聯系是:設置數學情境是前提,提出數學問題是核心,解決數學問題是目標,應用數學知識是歸宿。我以“學校毽球賽”為全課的活動主線,先估計、講道理,再通過多種方法驗證,說明平均數的特點是“界于最大的數與最小的數之間”;然后說明平均數是動態的,改編本設計第2題;練習時,對比平均數與平均分,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從注重對學生的個人評價轉變為對教師本節課教學的評價,并結合生活實際,靈活運用。
通過“磨課”,我逐漸領悟到由“應用題”到“解決問題”,不但名稱發生了變化,其內涵也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關注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突出的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編排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再以“應用題”的獨立單元出現,而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將計算、統計以及空間圖形等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注重對學生理解和分析數量關系能力的培訓,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這一“跳”,讓我對課程系統有了基本認識,對課程設計與實施有了一定的理解,我更加關注知識在學生那里是否被體驗、被領悟、被使用,是否在使用過程中轉化為教育智慧。
二、“跳”到藝術的高度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關注每個環節。我著眼于提升自己的課程教學能力,在教學中著力構建“情知互動”課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踐研究。
1.解決問題的情景創設
我注重教學內容生活化,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主要通過設計游戲情境線、故事情景線和生活情境線,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解決問題的需求。同時,在教學中,力爭做到把外顯的“情境線”和內在的“知識主線”合二為一,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如教學三年級下《玩球—可能性》,以玩球為主線,通過“猜一猜、摸一摸、涂一涂、裝一裝”等活動創設情境。
2.解決問題的開課結課
開課、結課是課堂教學的兩個關鍵環節。構建高效課堂,就是要用引人入勝的開頭和耐人尋味的結尾為支點,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得愉快、“探”得投入、讓課堂更高效。
我在實踐中,摸索出開課有“以舊引新”“興趣激發”“矛盾沖突”等類型,于是在第3期“磨課”《平均數》一課我是這樣設計開課的:
(同桌合作擺三摞棋子:第一摞疊2個棋子,第一摞疊7個棋子,第三摞疊3個棋子。)
師:看著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我想使每摞的棋子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試一試:怎樣才能使三摞棋子同樣多。
師:你們是怎樣擺的呀?
生l:我們先從7個里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里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棋子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摞—2個為標準。從7個里拿出5個,再從3個里拿出五個,然后,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摞里,每摞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摞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這種方法誰能給它取個名字?
生:移多補少!
師:真形象!請你再想一想:在剛才移動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變化?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相等—相等)
師:同學們真棒!剛才的疊棋子游戲,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由開始的“不相等”變為“相等”,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研究的“平均數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應注重教學過程的活動化,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與活動。同時,要讓學生有機會暢談自己對數學的體驗、感受和收獲,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喜悅,提出建議和見解。因此,在結課中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課既可以是深化新知的拓展性結課、埋下伏筆的懸念性結課,也可以是互動交流的評價性結課。這樣的課堂凸顯出教學關系的民主化,更傾向于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讓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
下面是我在教授《平均數》一課時的結課設計:
師:這節課快結束了,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情況,請大家從自己的收獲上給這節課的學習打個分,要說明理由。滿分10分。
生1:我打10分,因為我不僅了解了平均數的一些特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將來在選擇工作時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因為這節課學習很開心,沒有感覺累和乏味。
生3:我也打9分,因為這節課的知識實在太有趣了,我想再學下去,但馬上就要下課了,我有點遺憾。
師:由于時間關系,讓我們來估算一下這節課全班的平均得分情況吧!
師:謝謝大家,希望平均數這個朋友走進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精彩開課,贏在起點;巧妙結課,勝在終點。課堂教學中,我時刻把自己和學生看作課程的主體,把自己和學生置于情知互動的課堂之中。
三、“跳”到生命的高度
情知互動即師生互動、情知交融。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掘、利用各種潛在的情知因素,啟動、維護、強化學生情與知的互動,使學生在情與知的互動中,發展情與知。它既是人與人互動的目標,更是促進學生情與知協調、充分和主動發展的手段。這是一種充滿情智氛圍和生命活力的課堂生活,是充滿生命詩意的課堂。
在我“磨課”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小細節:在教授《大數的認識》一課時,第五環節是自主建構完整的“數位順序表”。我在幫助孩子們弄懂了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后,要求學生根據黑板上的數位,填寫數位順序表。孩子們立刻開始小組合作,有的按照黑板上的板書在填,有的和身邊的同桌交流著,商量著,互問互答,好不熱鬧。可就在這時,我發現最后一排有一個孩子,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眼睛四處張望著,看著我的時候,好像想跟我說點什么,又馬上低頭看著自己的練習紙。于是,我快步走到孩子的跟前,蹲下來,親切地說:“小朋友,我能成為你的學習伙伴,和你一起完成數位順序表嗎?”就是這一個蹲下來的動作,就是這一句親切的話語,我看到孩子眼睛里流露出的喜悅和信任。
實現教學目標多元化,我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為基礎,從多元目標入手,多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為方式,從而成為課程的動態生成者,真正做到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
我不僅學會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也更加重視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隨堂課“養”人,“磨課”“煉”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與反思中,它磨出了我對課程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了與同事之間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我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我提升教材的高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郭元祥教師說,“離開了教師對課程意義的重建與創造,即離開了主體意識的發揮,課程對人的發展價值也便無從體現。”課程實踐需要教師的課程意識,我要繼續做一位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與學校課程一同成長!
(作者單位: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