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高陽
陽春三月,河南省新野縣白河灘濕地公園里鳥語花香,鮮艷似火的郁金香開得嬌媚動人;新甸鋪鎮津灣村的萬畝桃園如同粉紅的花海,引來無數游客一睹芳容;產業集聚區里,紡織女工正在用認真有序的工作狀態詮釋著這個棉紡大縣的光輝歷史……優美宜居的生活環境、現代化新城的時尚氣息讓我們調研組一行看到這個地處豫鄂兩省交界、宛襄盆地中心,百里平川、八水競流的平原農業縣煥發出勃勃生機,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尋到了縣域經濟良性發展的路徑。
規劃引領,構建融合載體
近年來,新野縣按照產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圍繞紡織服裝、肉牛、蔬菜、花生和小麥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和空間規劃,建設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鮮明特色的國家級示范園區與小城鎮,加速了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的集中,形成了集聚集約、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科爾沁肉牛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巨大的LED顯示屏上正在播放著肉牛信息。這是新野縣委、縣政府全力打造的一個黃牛全產業鏈的一環。該縣搶抓肉牛產業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培育的3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試點之一的機遇,科學編制了《河南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建設規劃》,形成了規劃面積6.2平方公里的肉牛加工物流循環專業園區、60平方公里的肉牛產業核心群,以及周邊2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肉牛產業輻射群的“一區兩群”發展效應,詳細制定了《肉牛加工物流循環專業園區詳細規劃》,實現了集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保容量規劃、村鎮建設規劃和肉牛專業園區規劃等“五規合一”的發展框架,形成了“園區+集鎮+新農村”互為支撐、互為依托的一體化發展格局。新野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野到2020年將建成容納10萬人、產值達百億元的‘新野牛城”。
三月,新野縣新甸鋪鎮津灣村的桃花節已粉墨登場,吸引著八方游客,這是該縣大力推動的“城鄉一體游”的真實寫照。新野縣委、縣政府堅持城鄉規劃一體引領,構建了“一城兩區五中心八鎮六十個中心村”的新型城鄉體系。該縣依托特色產業,著力打造特色小城鎮、特色中心村,重點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為支撐。同時,新野縣的鄉村旅游發展也是如火如荼。如獼猴生態養殖園和“碧海銀灘”津灣農業主題公園等旅游休閑農業,各具特色,主題突出。正如記者在津灣桃花節采訪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森所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發展夢、致富夢、田園夢,在津灣村正變為現實。”據統計,新野縣的特色鄉鎮鄉村旅游項目,全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約500萬元,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1000余人。這不僅提升了鄉村人居環境標準,而且還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集群支撐,探索融合模式
長期以來,新野縣的紡織服裝、肉牛、蔬菜、花生和小麥等農業產業化集群,一直是該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工促農、工農互動,接二連三、延鏈補鏈,三產貫通、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走進產業集聚區的紡織車間,機器轟鳴,紡織工們在織機前認真察看著機器的工作狀態;在羅蒙服裝生產車間,縫紉機聲、歡笑聲從不同工作區域、不同角落傳來,無不透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繁忙景象。新野縣是傳統的棉紡織生產基地,其紡織產業規模居河南省首位,是河南省重點扶持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近年來,以羅蒙服飾為代表的國內外知名服裝品牌的進駐,更是擴大了新野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和影響。
新野縣始終把肉牛產業化集群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支撐,聯通農、牧、工、商四大業態,構建四個鏈條,形成了“1+4”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新野縣政府每年還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肉牛產業的發展,成功推動了“政府+企業+金融+農戶+協會”的“五位一體”運作模式。
在打造蔬菜產業化集群方面,新野縣以臺灣康師傅嘉元脫水食品公司為龍頭,以2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新野蔬菜批發市場為依托,帶動綠健脫水蔬菜公司、綠健工廠化育苗車間、宛綠蔬菜專業合作社、惠萬家供港蔬菜公司等龍頭組織,健全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產品認證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先后建設了集蔬菜生產、市場營銷、脫水加工、冷鏈物流、質量檢測、科技服務和生態旅游為一體,輻射帶動30平方公里的蔬菜產業化集群。
新野縣依托45萬畝優質花生基地,大力發展花生產業化集群。該縣以富民花生食品公司、世卓世嘉食品公司等為龍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構建起了集種植、剝殼、收購、倉儲、物流、銷售、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格局。記者在富民花生食品公司和世卓世嘉食品公司看到,無公害、顏色各異、適口香酥的花生,品種繁多,包裝精美。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花生的大量銷售,帶動了花生種植基地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花生產業化集群,特別是產品投放市場后,暢銷全國各大中型城市,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新野縣的小麥產業化集群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金泰面業公司、裕康面業公司和同星糧油公司等為龍頭,93萬畝優質小麥為基地,年加工能力30萬噸面粉加工企業和5萬噸面條加工企業為群體的產業鏈條。
另外,新野縣圍繞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農機合作、技術培訓、倉儲物流、冷鏈配送、電子商務、現代金融、云農場、物聯網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住宿餐飲、健康養老、文化旅游、就業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同時,該縣還實施了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行動計劃,從而加快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步伐。
新野縣天辰云農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做農業全產業鏈,通過對農場主提供小麥、蔬菜產前測土培肥、農資供應,產中農業技術服務和產后產品銷售服務的現代農業電子商務平臺。云農場項目新野服務中心負責人孫海燕向記者介紹:“在探索農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云農場項目力圖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促農增收,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同城樂淘全國電子商務運營孵化中心于2015年12月將總部設在新野縣,是縣委、縣政府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現擁有自主研發、國內領先的B2B2C+O2O同城樂淘全國電子商務綜合交易平臺;同城樂淘·掌上城市—全國本地智慧生活綜合交易平臺(O2O);農品在線—全國農產品綜合交易平臺(B2B)等三大全國電子商務綜合交易平臺。公司按照“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革新經濟結構模式、引領城市增速發展”戰略思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部署,以“運營+孵化”的運營方式,布局全國,著眼全球,力爭將自己打造成國家級電子商務綜合交易示范企業。
創新機制,破解融合難題
“關于一產,流轉和托管都以土地為基礎,云農場以及一二三產都在這個平臺上。在二產上,紡織、機電等方向明晰,注重在質量和效益上提升。而三產,要把商貿、房地產、農村旅游和互聯網等有機融合。”正如新野縣縣委書記常英敏所說,為了有效破解在實際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促進一二三產業良性融合發展,就要清楚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這樣才能創新機制、對癥下藥、破解難題。
首先,堅持市場化運作機制,培育融合主體。為了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野縣委、縣政府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肉牛產業鏈,先后引進了內蒙古科爾沁牛業公司、臺灣華宏食品公司、河南可喜食品有限公司、南陽黃牛科技中心和廈門中馬進出口公司等企業;圍繞蔬菜產業鏈,引進了臺灣康師傅嘉元脫水食品公司、惠萬家供港蔬菜公司等企業;圍繞花生和小麥產業鏈,引進了世卓世嘉食品公司、同星糧油公司和安邦農業科技公司等企業。同時,該縣以市場化運作機制為主導,充分調動企業在技術改造、項目引進、戰略重組、技術創新和產業配套等方面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了企業的主體作用。目前,新野縣培育的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全縣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1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39家,家庭農場158家,種養大戶1200戶。
其次,探索投融資機制,破解規模發展瓶頸。新野縣委、縣政府一方面牽頭探索建立農業擔保貸款公司,由南陽市財政、新野縣財政、科爾沁牛業公司分別出資成立了河南中牧聯合擔保公司,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養牛大戶擔保貸款,目前已擔保貸款3.6億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科爾沁“互聯網+”融資模式,與北京安心得利互聯網平臺合作,對上游肉牛經濟根據應付賬款額度給予100%融資;對下游經銷商簽訂購銷協議和受托支付,解決了經銷商的資金問題,保證了產業鏈上下游都有充足資金,助推了肉牛產業的發展。
最后,探索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產城融合發展。新野縣委、縣政府以科爾沁牛業公司為示范,探索土地流轉機制,創新并推行了“土地租金固定回報+優先到企業就業+農民養老金”的激勵政策。這種土地流轉機制,使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帶動了3000多農民向鎮區、園區集中。截至目前,該縣已流轉土地30萬畝,轉移4萬農民入園區、到集鎮、進縣城從業落戶。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也加快了農區城鎮化進程。
三農統籌,提升融合效益
新野縣委、縣政府通過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起了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城鄉一體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一是實現了農民增收。新野縣在實施土地流轉政策后,農民既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又有了土地入股收入,還有的到企業打工增加收入,有的農戶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當中,戶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全縣農民年增加收入6億元。據統計,2015年,新野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600元,超過河南省平均水平2200元。
二是實現了農業增效。近年來,新野縣堅持探索推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糧食實現了“十二連增”,創新了“兩茬甜玉米+蔬菜”一年三熟種植模式,每畝地凈效益5000元以上,實現了一畝地養一頭牛的高效飼養(草原50畝地養一頭牛),可產生轉化效益3000元。同時,該縣努力提高生態效益。全縣65%的農作物秸稈通過養牛過腹轉化,利用牛糞生產有機肥、沼液處理還田,覆蓋10萬畝有機良田,實現了土地消納,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促進了農村繁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也給新野縣的農村帶來了共享發展的新氣象。目前,該縣城鄉之間已經形成了人才一體流動、要素一體配置、基礎建設一體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延伸的繁榮發展新格局。
“新野縣的發展、協調很突出,五大發展理念很明顯,無論是一二三產的協調,還是城鄉一體的協調,都沒有因為抓工業而忽略了農業,也沒有因為抓城鎮而忽略了農村,”在向記者總結新野縣域經濟發展經驗時,常英敏這樣說道,“新野縣在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同時,會讓更多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也能在‘十三五時期實現轉型發展的彎道超車,如期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