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雅培稱假奶粉發現于“鄉鎮小地方”;仍有部分流入地未公布,專家稱“無安全風險”不代表營養達標
備受關注的1.7萬罐假奶粉案件牽動市場神經。根據上海市食藥監局4月4日發布的信息,“雅培”成為此次假奶粉案件中首個披露的奶粉品牌。然而疑問接踵而至,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同日發布的公告,此次涉案假冒奶粉經檢測并無食品安全問題,但涉案奶粉以何種途徑流入市場以及具體流向的7個省份也并未全部披露。
受訪專家表示,隨著可瑞康、雅培等一系列奶粉品牌卷入“假冒”風波,目前單憑“沒有食品安全風險”并不能解答消費者疑問。假奶粉頻出與我國奶粉市場銷售渠道混亂有關,而高庫存也使得奶粉品牌方降低了經銷商門檻,致使假奶粉有可乘之機。
假奶粉案線索為雅培提供
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期在官網發布消息稱,2015年9月,上海市公安部門依法查處一起跨全國多省市仿冒品牌嬰兒奶粉案。犯罪嫌疑人陳某、唐某組織他人仿制假冒品牌奶粉罐、商標標簽,收購低檔、廉價或非嬰兒奶粉,在非法加工點罐裝出售,共計生產銷售了假冒奶粉1.7萬余罐,非法獲利將近200萬元。
由于最高檢在此次公告中未提及涉案奶粉品牌,因此該案件一經公布就引起了諸多猜測。4月4日,上海市食藥監局在官網將該案件稱為“生產、銷售假冒‘雅培乳粉案”,由此解開了涉案奶粉的品牌疑問。
4月5日,雅培方面回應筆者稱,此次涉案線索是雅培率先發現并交由上海市公安機關調查的。“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以及消費者的健康一直是雅培的重中之重,在發現市場上出現少量批次假冒雅培嘉興產親體嬰幼兒奶粉產品后,雅培立即向上海市公安機關反映情況”。另據雅培官方客服稱,假冒雅培奶粉發現于“鄉鎮小地方”。
雅培稱:“經上海公安事后反饋,該案件在去年12月已經破獲,相關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現已進入法律程序,所涉及假冒雅培產品已經于去年年底被查處并全部收繳”。
無食品安全風險意味著什么
盡管雅培方面稱涉案假奶粉已于去年底被收繳,但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消息,該事件的調查并沒有結束。目前,國務院食安辦已介入調查,要求相關省份徹查乳粉流向。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涉案假奶粉已銷售給河南鄭州、山東兗州、江蘇徐州、湖南長沙4地經銷商,但涉案的7個省份中仍有3個流入地尚未公布。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4月4日發布的消息,雖然涉事產品已被確認為假冒乳粉,但據上海公安部門的檢驗結果,“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由此引發業內新的疑問。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對筆者表示,沒有食品安全風險并不代表產品營養成分達標,進而滿足相應年齡段的嬰幼兒營養需求。
乳業專家王丁棉也對筆者表示,“相關部門的檢測方法、具體檢測結果等細節都沒看到,僅說‘沒有風險不能釋疑,消費者會對山寨奶粉達到國家標準很困惑”。
王丁棉提出,該案件中除雅培外還涉及哪些品牌?目前這些假冒奶粉通過什么渠道流入市場?這些問題也有待調查結果公布。
針對上述疑問,4月5日,筆者聯系了國家食藥監總局,但截至筆者發稿,并未收到相關回復。
中國對雅培銷售貢獻強勁
雅培公司為紐交所上市公司。根據雅培中國官網信息,雅培在中國開展業務近20年,目前除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總部之外,還建立有10個辦事處、3家工廠和2個研發中心。
根據雅培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雅培全球營養品業務的銷售額達17.89億美元,同比增長6.5%,其中嬰幼兒營養品業務的銷售額增長達到9.7%,雅培將原因歸于“在中國推出的菁智系列嬰幼兒營養品及在其他國家推出新產品的良好銷售表現”。
針對此次假冒奶粉事件對雅培中國造成的影響,雅培方面回復筆者稱,“影響還沒這么快,目前還沒有相關數據”。
根據雅培中國官網公布的信息,其官方指定線上銷售渠道有天貓、京東商城、1號店、亞馬遜官方自營店及Abbott官方微店;線下賣場渠道有卜蜂蓮花、大潤發、樂購、北京華聯、永輝超市、家樂福、沃爾瑪、世紀聯華、麥德龍等;線下藥店渠道則有益豐大藥房、老百姓大藥房、國大藥房、海王和大參林。其經銷商有多少層級?除上述渠道外國內銷售的雅培奶粉是否為正品?截至筆者發稿,并未收到雅培方面的回應,其官方客服只是強調“建議從正規渠道購買”。
渠道亂或致假奶粉鉆空子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此次假奶粉事件與雅培自身經銷渠道沒有太大關聯。“雅培中國的經銷體系比較扎實,如果經銷商所售奶粉是通過雅培中國進口或生產的奶粉,并取得了雅培中國授權,那么產品問題不大。跨境購宣稱從國外取得授權,有可能是從國外經銷商處而非廠家取得授權,這就存在造假空間,且是雅培中國無法掌控的。”
不過,國內奶粉銷售渠道的混亂依然引起了業內注意。乳業專家王丁棉稱,澳洲、歐洲等國家在出售奶粉時,普遍都是商超與廠家直接交易,沒有中間經銷商。
“在中國,許多奶粉品牌設立了銷售大區,下面還有省級代理、市級代理,代理層級越多給假奶粉留下的空隙就越多。比如向正規企業要10噸,實際上賣出去15噸,而由于銷售層級過多,品牌方自身很難監控。”王丁棉說。
另據宋亮分析,目前奶粉產能過剩,加之即將實施的奶粉注冊制新政,使得國內外品牌奶粉庫存積壓嚴重。“企業不會主動參與造假行為,但在出貨壓力大的情況下可能會降低經銷商門檻。比如這次1.7萬罐假奶粉案件中,官方檢測沒有食品安全風險,就說明制假團伙很專業,原料也有可能來自其他正規廠家生產的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