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晗 趙香南
“柳編比賽現在開始!鐺!”一記鑼敲響,30余名參賽的農民立即忙活起來。別看都是一雙雙跟土地打交道的農家手,可編起柳編這細發活來,一點不比閨中巧手遜色。一根根白色柳條隨手指舞動,很快就串編在一起。
3月30日上午,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程河鎮鎮標廣場上格外熱鬧,來自該鎮常莊、王營、謝營等村的30余名柳編編制高手齊聚一堂競技表演。這里正在進行首屆湖北(程河)柳編文化節預賽二賽區的比賽。
程河柳編俏銷國內外
據悉,首屆湖北(程河)柳編文化節以“傳承文化技藝、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該鎮200余名柳編手工藝人在創意柳編項目和規定柳編項目中同場競技,展示襄陽柳編的傳統技藝和創新工藝。
“襄陽柳編產品在海外的市場很大,我們有90%的產品都出口國外。這一次大賽我們也是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促進柳編工藝的傳承和改進,推廣和規范行業技術標準,推動柳編行業的發展。”襄陽云錫柳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北省婦女手工制品聯誼會會長李云錫如是說,“工匠精神”包含的是一種注重細節、講究品質、力求極致的“做事文化”,這與一個襄陽柳編的價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藤編、柳編產品,因為防水,大多都是戶外用品。藤編、柳編產品一直都是外銷的。”常莊村的參賽者趙海平說道,“我們平時編的柳編產品都是出口到全世界30多個國家。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國外的客戶特別喜歡。”
“雖然我們是傳統手工藝,但我們每天都在創新,從外觀到實用性。創新是為了更好地順應市場。”趙海平說,許多手工藝企業為了順應國際市場需求,還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并且轉型以設計、定制為特色。
“獨門絕技”傳承300余年
“不過,柳編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產業。”李云錫表示,雖然柳編的原輔料和后期加工能夠通過機械完成,但編織過程仍需依靠純手工,柳編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據介紹,現在程河鎮的柳編產業采取“公司+商會+基地+農戶”模式,柳編工依舊在自家進行生產,由公司進行原料供應、生產調度和銷售。
做柳編到底能賺多少錢?崔營村喬國清僅伸出一個指頭來。熟練工每天收入約百元。作為副業的柳編,給編戶家庭帶來的收入已經超過總收入一半。在家里留守的柳編工年齡都較大。他們一般早晨7點多起來編一會,下午太陽一落就不編了,一天能編七八個小筐,平均每小時能編一個筐。
2009年,“襄陽柳編工”被評為湖北十大勞務品牌之一。而襄陽柳編的產品品牌,則早已享譽國際。在柳編產業最為集中的程河鎮,高峰期年產值近4億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出口創匯。
說起柳編的技術,李云錫充滿自信。她說,現在大部分地區柳編都采用的是“平編”,只有襄陽柳編工會“豎編”。“去年,山東有個柳編廠老板宴請我幾次,想讓我傳授豎編方法,這怎么能輕易外傳呢?”據了解,目前僅程河鎮就有近8000人在外闖蕩,幾乎覆蓋全國各大城市。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成為了當地柳編企業的技術骨干或技術顧問。在安徽、山東等地,請一位襄陽柳編工,日工資可達150元,遠高于當地工人。而支撐這一身價的,是襄陽柳編工的品牌,還有300余年積淀的、外地人學不會的“獨門絕技”。
襄陽柳編工擁有“獨門絕技”,其勞務品牌貴在不可復制。“就算和外地工人一起工作,這豎編技術也不是偷看幾天就能掌握的。”李云錫說,很多企業做不了的活都只能找襄陽柳編工,而且外地工人做柳編需要模具,產品線一長,模具成本都不小,但襄陽柳編工從來不用模具,產品規格誤差非常小。
創新技術,重塑襄陽柳編輝煌
此次參賽者之一,謝營村村民王道遂說,“這次比賽我編的風箏,其實是之前為客戶定做的裝飾品。他們畫好圖紙,然后我們用柳條按照圖紙編出來。像這樣的客戶定制,也是我們目前主要的業務。”同是柳編快手的趙海平也不示弱。“我從網上找了個造型,我就把它編出來了,想啥有啥!”
李云錫表示,襄陽柳編人從未放松過編織技術的創新。“20世紀80年代時,國內還做不出意大利籃,鎮上組織多位柳編能手聯手攻關,襄陽柳編正是憑借技術突破一舉進軍國際市場。這就是襄陽柳編工這一勞務品牌不可復制之處。”
據悉,程河鎮政府與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框架協議,合作改良柳條品種和新品研發,提升程河柳編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讓程河柳編由低端小件往高端大件領域發展;并且開辦培訓班,對種柳、編柳進行技術培訓。該鎮計劃用兩年時間,培植10~14個柳編專業村,新增5~6家骨干企業,重塑襄陽柳編輝煌。
“如果把傳統的手工藝更進一步地發揚光大,我們的編織隊伍也會越來越大,這樣對于出口創匯和當地老百姓的收入、地方財政方面的收入,都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程河鎮鎮長張國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