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評書彈指間道盡千年事

昔日活躍山村鄉野、尋常巷陌,老少皆宜的評書,如今已是難得一見。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盛極一時的說書逐漸淡出了視線,以此為生的民間藝人更是越來越少了。但在福安,評書如今卻是另一派景象。
評書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評書。晚唐詩人李商隱在《驕兒》一詩中也曾用“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來描述評書人深受百姓喜愛,博君一笑的場景。
400年前,福安就有了評書這門行當。明末清初的戰亂時局,中原人紛紛南下避難,大量民間藝術跟著大遷徙,其中就有評書的民間藝人。這些北方來的評書人在福安走紅以后,本地人也跟著他們學習評書藝術,并且開創以福安方言自成一派的“福安評書”。這一群評書人,他們農忙時于田間耕種,農閑時便活躍在各大鄉鎮進行評書表演,所到之處,觀者如云,好評如潮,經常個把月都不能回家一趟。
早期的福安人也是會享受,閑來都會跑城里聽評書看雜戲,逢年過節,或者誰家有個喜慶事情,叫一個評書先生來捧捧場也是非常熱鬧的事情,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也給主人家臉上添了光彩。
福安評書的鼎盛時期,表演藝人就多達三四十人,附近的一些外地的評書人也經常會跑福安搶場子,其中就有柘榮籍的著名評書藝人張慶供。那個時候,評書就是一場重大的藝術表演,是普通民眾對文化的一種追求和享受。
福安人瑞玲、吳作瑞、楊尚路、楊光星都是評書高手,楊光星曾經在棠發洋村創下連續評書120多場、場場內容不重復的輝煌。如今還有一位60歲的福安評書傳承人楊光興,仍堅持在福安評書亭義務評書。
每當夜幕來臨,數百位聽眾將評書臺擠得滿滿當當。夏日時,老一輩的人坐在椅子上,一邊搖著蒲扇消暑,一邊在評書人的抑揚頓挫中一會歡喜一會憂。冬日,寒冷的天氣沒有帶走人潮,反而聚攏了群眾,人們圍在一起,看評書人醒木一拍上下五千年,折扇輕搖縱橫千萬里。評書人講到興致盎然處,嘬一口茶,用福安特有的腔調學著話本里的人物哼起了小調,引得觀眾連聲喝彩。
雖然沒有報酬,但福安評書依然受到群眾的喜愛,楊光興非常滿足,他說,自己不僅要把《楊家將》《說唐》《西游記》《梁山伯》《紅燈記》等聽眾喜聞樂見的經典段子搬上舞臺,還增加新時期廉政、計劃生育等精彩內容,讓評書豐富百姓的夜生活。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