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翁
在福安喝茶沒那么簡單
余 翁
福安飲茶之風盛行,素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說法。隨著畬漢兩族的相互交融,終于形成獨具特色的福安飲茶文化。

坦洋橫樓(攝影/陳勇攝)
飲茶是福安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當地人一年四季都會自制茶葉以備家用,正是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養成了他們常年喝自產茶的習慣。
從溪潭鎮墓葬中出土的青釉茶托杯、兔毫盞,足以說明福安的種茶、飲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到了宋淳祐年間福安建縣時,當地所出的茶葉在品質上已屬于上乘。當時,盛行于全國的“斗茶”風氣,被歸隱鄉野的當地官宦帶至福安。很快,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當地人都樂此不疲。
后來,文人墨客的引播,將當地的茶俗文化帶向更高的藝術境界,造就了“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福安茶俗文化。
福安畬族同胞最早開始接觸茶。1000多年前,畬族人便在福安的深山老林中生活繁衍,云霧環繞的高山,是優良茶樹的生長地。畬族人對茶樹的認識,要比當地漢民更具優勢,形成了眾多極具畬家風情的茶俗文化。
福安市畬族村的婚嫁禮儀中的“畬家寶塔茶”習俗,更是將畬族婚嫁茶俗禮儀升華到獨特的境界。
在下聘當日,“親家嫂”用紅漆樟木八角茶盤捧出五碗疊在一起的熱茶。五碗茶要像疊羅漢一樣,外觀上看猶如寶塔形,“親家嫂”會恭敬地請“親家伯”飲茶。此時,“親家伯”要用牙咬住“寶塔”頂上的一碗茶,雙手還要挾住中間的三碗茶,連同底層的一碗分別遞給四位轎夫。“親家伯”將咬住的那碗熱茶喝得一滴不濺,招來滿堂喝彩。
福安漢族的舊式婚俗中,“新娘獻茶禮”的茶俗禮儀,與畬家的“寶塔茶”禮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茶禮在鞭炮和喜樂聲中開啟,新娘端著茶盤,拿出茶杯一個個敬過去。女性長輩飲茶之后,將早已備好的紅包犒賞伴娘媽,號稱“茶錢”。直到女性長輩們離開座位,獻茶儀式在鞭炮聲中結束。
隨著福安畬漢兩族的相互交融,畬族接受了很多漢族生活方式,漢族也不斷借鑒吸收畬族的茶俗禮儀,產生諸如象征型的“糖茶”,生活型的“茶哥米弟”,禮儀型的“茶泡”,以及類型各異的茶俗習俗。f

清朝同治年間創辦的“同泰春茶行”,民國時期曾經發行了坦洋工夫茶銀票

畬家相親飲茶習俗,“親家伯”用牙咬住“寶塔”頂上的那碗熱茶,一口氣喝得一滴不濺,這時最是招來雙方親家的滿堂喝彩(攝影/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