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若本
2015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責任壓力傳導不夠到位,出現了末端‘電壓不穩,時有時無、時高時低,上熱下冷的現象比較普遍”“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出現了‘斷頭路”“想不想抓落實、敢不敢抓落實、會不會抓落實,檢驗我們的行動、考驗我們的能力”。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河北基層扶貧干部座談會上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幫扶工作”。
2015年4月20日,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充分認識抓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把扶貧開發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就精準扶貧(到戶)而言,務必按照“用心用情用力、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著力抓好六個基本環節的工作。


第一,認準幫扶對象。要通過合理、有效的程序,把貧困人口識別認定出來并建檔立卡。要千方百計確保扶的是真貧。總的原則是“縣為單位、規??刂啤⒎旨壺撠煛⒕珳首R別、動態管理”。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是一項需要不斷“回頭看”的工作。去年湖南省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部署開展的“一進二訪”活動就要求著力解決扶貧對象不精準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有進有出的機制,切實解決好遺漏或返貧人口如何重新納入,不符合條件或脫貧人口如何退出等問題。對不符合扶貧標準的對象要做到“一個不留”地清出去,如廣西馬山案例中的財政供養人員、購買小汽車、購買商品房、個體工商戶這“四類對象”等。對符合扶貧標準的對象要做到“一個不少”地納進來,比如湖南芷江縣通過“一看五評法”識別認定扶貧對象。“一看”即:看家庭年人均純收入是否在貧困標準線以下;“五評”即:一評住房條件,二評生產資料,三評勞動能力,四評教育程度,五評健康狀況。在貧困人口識別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把識別權交給基層群眾,讓他們按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是窮人,以保證貧困人口識別認定的透明公開、客觀公正。這個環節主要是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在認定“該不該列為扶貧對象”的同時,還要對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進一步明確究竟“屬于‘五個一批的哪一類扶貧對象”,以便有的放矢地制定幫扶計劃。
第二,明確幫扶責任。這個環節重點是解決“誰來扶”的問題。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把幫扶責任落實到人。要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結對幫扶活動,對所有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無論是41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貧困戶,還是其它非建檔立卡貧困村的貧困戶,都要逐一落實相應的幫扶責任人,實現結對幫扶責任全覆蓋。可考慮動員和組織參與結對幫扶活動的社會各界力量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聯村市、區縣領導;二是駐村幫扶聯村單位干部職工;三是鄉鎮干部;四是村、組干部或黨員;五是當地新型經營主體業主;六是其他社會團體、慈善機構或愛心人士。例如,永定區今年就明確全區的處級干部、科級干部、除教師和醫務人員以外的一般干部,每人均須分別結對幫扶8戶、6戶、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要對幫扶責任人的履職盡責和幫扶成效等情況進行必要監督、嚴格考核,乃至嚴厲問責。從今年起,張家界市將全面推廣懸掛《張家界市精準扶貧標識牌》,廣泛接受社會各界對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
第三,制定幫扶計劃。具體謀劃“怎么扶”。要注重因戶施策、對癥下藥。幫扶責任人一定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登門入戶與幫扶對象促膝談心,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情況調查摸底,切實搞清楚他們的貧困程度究竟有多深,主要致貧原因究竟是什么,以及他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啟發引導,努力轉變他們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激發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實現由“要他脫貧”向“他要脫貧”的根本突破。然后,再以“五個一批”為指導,共同商定具體怎么幫扶。重點解決好兩個具體問題。
一是千方百計解決致貧問題。要針對幫扶對象的“困”與“短”有的放矢落實相應的“解困補短”措施。如《張家界市“陽光三保障工程”行動計劃》(張辦發〔2016〕13號文件),就對陽光助學、陽光醫療、陽光安居等三個方面的“解困補短”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和部署。
二是想方設法解決增收問題。要圍繞幫扶對象的“愿”與“長”揚長避短地選擇實施他們“愿干擅干”的增收項目。解決增收問題通常會面臨“搞什么”和“怎么搞”兩大難題。一般而言,在幫扶內容上主要還是傳統三項,即:種植、養殖、勞務。在推動方式上主要有三種模式: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
第四,落實幫扶措施。著力推動“怎么扶”。
一是積極落實好解決致貧問題的措施。在對幫扶對象主要致貧原因進行認真調查梳理的基礎上,按照“五個一批”路徑對癥下藥采取相應對策、對接落實有關政策。比如,對沒有自我發展能力的就實行低保政策兜底,對受生存發展條件制約難以很好發展的就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對因“三保障”困擾而貧困的就落實好“陽光三保障”政策,等等。
二是積極落實好解決增收問題的措施。在對幫扶對象的自我發展條件、能力、特長和意愿進行全面調研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啥干啥”的原則因戶施策,科學選擇確定相應的增收項目,并有針對性地提供項目銜接、技能培訓、資源配置、技術指導、產品營銷等相關服務,確保幫扶對象有辦法把想法落到實處,并能見到實效、得到實惠。
第五,建立幫扶臺賬。詳實記錄“怎么扶”。為統一規范基本要求,如實反映幫扶動態,切實加強跟蹤監管,確保精準扶貧有關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市扶貧辦、市委駐村幫扶辦本著“簡明扼要、實用管用”的原則,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關要求,研究制定了《張家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臺賬》,分別對“幫扶對象基礎信息、幫扶計劃主要內容、幫扶措施落實進展、幫扶人員盡責情況”等相關確有必要記錄備考的內容進行充分明確,并要求各類幫扶責任人具體負責抓好落實,對全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建立并逐項如實登記精準扶貧臺賬。
第六,評估幫扶成效。這是解決“如何退”問題的關鍵。要在扎實做好前五個環節工作的基礎上科學評估幫扶成效,為啟動退出機制創造條件。據了解,湖南省將比照國家對省的做法,采取第三方評估方式考評各地精準扶貧成效。因此,張家界市扶貧辦、市委駐村幫扶辦會同統計部門,按照“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研究制定了《張家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表》,幫扶責任人要在細致做好有關脫貧政策宣講的前提下,同幫扶對象一起仔細算清其受到幫扶后的每一筆收入、支出及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賬,并對其“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情況作出對照反映,用不爭的事實和可靠的數據確保“脫貧成效精準”,堅決反對并有效防范“假脫貧”“被脫貧”及“不脫貧”,使扶貧成效能得到幫扶對象認同,經得起第三方評估和有關考評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