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網站5月14日文章,原題:印度對中尼關系的疑慮會弄巧成拙 由于印度對尼泊爾與印度邊界的“非正式封鎖”,尼與中國關系升溫,后者是除印度外唯一與尼接壤的國家。加德滿都的感覺是,如果不實施貿易多樣化,未來印度再次下狠手,尼泊爾還將是受害者。
讓尼泊爾感到屈辱的是,印度1947年獨立后一直將尼視為“后院”,不允許別的國家在尼泊爾存在,特別是中國。印度1962年在中印邊界戰爭失利后,一直無端猜疑其南亞的舊“勢力范圍”遭到中國入侵。只要尼泊爾、不丹和斯里蘭卡等這些南亞小國與中國走近,印度就會做出憤怒的回應,采用高壓手段讓這些小國就范。
但是,這些針對小國的任性外交不符合印度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身份。中國領導人日前提議讓尼泊爾作為中印的經濟橋梁,最終使三國受益。這是中國更樂意與印度在南亞合作的跡象,但印度并不買賬。中國歷史上與印度不同,它在尼泊爾嚴守中立,讓尼泊爾人民自己決定最適合本國的政策。
如果印度的目標是讓中國與尼泊爾保持“安全距離”,其最近的“錘子外交”已然遭受失敗。尼泊爾與印度70年的雙邊關系歷程中,尼民眾的反印情緒(以及相應的對華善意)從未如此高漲。印度如果打算維持在尼以及南亞的主導地位,必須學會“保持經過精心計算的距離”。
與此同時,印度必須對尼泊爾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拉近關系的想法表現得更加寬容。尼泊爾想與中國拓展關系,并不是說要降格與印度的關系或者違背印度的利益。事實上,所有尼泊爾主要政黨都意識到印度的敏感。他們也意識到,尼泊爾與印度的人員往來的深度很難復制到尼中關系上。印度歌曲、電影和肥皂劇在尼泊爾極受歡迎,而多數尼泊爾人還不知道一首中文歌曲。尼中邊境管理非常嚴格,北京不會同意因為尼泊爾的利益而全面開放西藏。
因此,印度對中國的疑慮是沒有根據的。▲
(作者比斯瓦斯·伯拉爾,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