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霞
?
釋“跡”
○朱義霞
摘 要:對“跡”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簡體楷字的形體演變作了梳理,并對異體字產生的原因進行闡述。對“跡”字的異體字字形以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并予以解釋。
關鍵詞:異體字 字形演變

1.柞伯簋?西周早期?文物98.9
以上簡單列舉了“跡”字出現在幾個不同器物上的形體。《說文?辵部》:“跡,步處也。從辵,亦聲。”跡字的本義表示行走時戳印在地上的腳印。由《說文解字》可以看出“跡”字從辵,從辵的字如迎、返、逃、追、退諸字,個個都與走路有關,所以用作偏旁。
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象形造字法是通過描摹事物的形體來表示事物本身的,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形體本身可繁可簡。很多時候,古文字階段漢字的構件或線條的繁簡并不曾影響以形表意的目的。雖然漢字的造字基礎是象形字,但“跡”字并不是象形字,而是會意字,所以在甲骨文中我們很難見到“跡”這個字。在中國文字系列中,漢字像其他文字一樣包括形、音、義三個方面。漢字從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發展到楷書,有些文字雖然時隔千年,但仍保留了其最初的原貌,如日、月等。然而隨著文字的不斷發展演變,絕大多數的文字形體已是面目全非,很難看出造字的本義。“跡”字的甲骨文形體難以找到,金文寫作(詛楚文),篆文寫作、等形(《說文解字》),隸書寫作(李翊夫人碑)、(校官碑)、(王純碑)等形,直到簡體楷書的“跡”字。
漢字的形體,過去缺乏嚴格的規范,從來都有異體字存在。東漢許慎所說的“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的情況,秦始皇統一之前就普遍存在,比如在諸侯割據、戰亂頻仍的戰國時期,就曾出現了因地域不同而產生的大量異體字。同一個指稱對象(或說義位)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詞匯形式來表示。我們可以說:同一個詞在不同歷史時期用不同的文字形式(用字)來表示。這些用字往往有較強的時代性。那么“跡”字同樣也存在大量的異體字,主要有、、蹟、跡等字。從現時掌握的文字資料看,“”見于金文(西周懿王五年師簋、厲王師袁簋)、籀文(祖楚文、《說文》重文)、古文(《三體石經》),“跡”“蹟”見于小篆(《說文》),“跡”見于隸書(漢王純碑),“”見于楷書。就時序論,“”原為正體,“跡”“蹟”“跡”“”皆為異體。在沿革中,“”曾見于秦篆(泰山刻石)與漢隸(楊統碑),而后則漸趨隱匿,于是許慎《說文解字》以“跡”為正體,視“蹟”為或體,列“”為重文,至于晚出之“跡”與“”則自為異體。窺測文獻,“”未嘗習用即成僻字,而“跡”“蹟”“跡”則并行久遠,直至20世紀50年代《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發布,“蹟”“跡”才停止行用,而“跡”為現在的通行體。
異體字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比如構件(意符、聲符)選擇和取義角度的多樣性,構建組合方式選擇的多樣性,結構類型選擇的多樣性和文化因素等。同樣,“跡”字與這些異體字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異體字的產生都有其源流和演變過程,那么這些異體字之間是如何關聯的呢?
異體字雖然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但音義完全相同的異體字畢竟是一種冗余現象,有悖于文字記錄語言的交際功能,是暫時的。在漢字的自我調節中,異體字的興廢、分化是一種持續現象。隨著文字的不斷演進發展,“跡”字的異體字很多,上面主要列舉了四種,其實遠非這四種,這里略述。那么到了現今“跡”字只保留一個被大家所認可的通用字“跡”。但是對于學習文字學的同學來說,有必要了解“跡”字與其異體字的轉換、演變關系,上文已予以簡述。
《漢語大字典》中收錄“跡”的詞條為:腳印,行跡、行蹤,業績、事跡,痕跡,形跡,效法、遵循,追蹤、尋跡,考核、推究,正道和理等。從詞條中可以發現既保留了“跡”的本義又增加了其引申義。“跡”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發展到簡體楷書,在漫長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又出現了跡、、、蹟等異體字,并且從本義衍生出較多的引申義,直到今天“跡”字的使用仍較為普遍。
參考文獻:
[1]董蓮池.新金文編(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陳英杰.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3—135.
[3]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29—158.
[4]張書巖.異體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71.
[5]陳英杰.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9—140.
[6]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20—21.
[7]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27.
(朱義霞 重慶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