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冬
阜南縣人民醫院 安徽阜南 236300
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響
王曉冬
阜南縣人民醫院 安徽阜南 236300
目的觀察護理干預對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在我院2014年1月ˉ2016年1月收治的尿毒癥患者中,選擇符合標準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隨機分組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例。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護理人員另給予實驗組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統計分析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差異。結果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相比,P>0.05,均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實驗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相比于對照組患者,P<0.05,均顯著低于后者。結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為實施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尿毒癥;血液透析;護理干預;心理
臨床研究發現,急性或者慢性的腎功能不全癥狀達到嚴重狀態時,患者體內蓄積大量的代謝物,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陷入紊亂狀態,便會引發內分泌失調所造成的自體中毒問題,即尿毒癥。[1]尿毒癥的發生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使患者身心狀態明顯變差。目前,長期的血液透析是使尿毒癥患者生命得以維持與延長的主要措施,對治療尿毒癥具有顯著療效。但是,此療法需要進行插管、造瘺等,常易出現透析并發癥,使患者心理狀態受到極大影響,不利于治療效果的達成。因此,近年來,諸多臨床研究者在尿毒癥患者的治療中提出了一致的看法,即以有效的護理保障治療的開展。我院此次對40例患者實施了針對性護理影響研究,現將相關的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40例對象選自于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尿毒癥患者,均符合長期血液透析治療(每周透析次數大于3次,總透析時間在1個月以上)的納入標準,且未有認知障礙、嚴重臟器損傷等合并癥。在患者知情且自愿的基礎上,隨機將其分作兩組,分組情況大致如下:實驗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51.05±2.18)歲;對照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50.90 ±2.2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與年齡等資料,統計結果顯示P>0.05,未有顯著差異。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嚴格遵照護理標準給予其常規的護理,如協助患者接受各種臨床檢查,了解并且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服務。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對實驗組中20例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內容大致如下:①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尿毒癥、血液透析的相關教育手冊,或者在條件適合時為其播放健康教育視頻等,采用明白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有關尿毒癥、血液透析的知識,幫助患者正視此疾病與療法,減輕由未知引起的焦慮感。如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患者的配合對治療工作的意義,良好的心情對戰勝疾病的價值,控制飲食及進行合理運動對于治療的必要性。②情緒調節:護理人員衣著整潔、態度大方地面對患者,耐心細致地詢問患者身心感受,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時為患者提供其所需的合理幫助。在給患者私密空間的基礎上,增加巡護次數,尊重關心患者,逐步與患者建立優化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掌握患者常用的情緒疏泄方式,結合尿毒癥注意事項以及血液透析要求,幫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情緒疏泄途徑,并指導患者強化疏泄不良情緒的理念。③建立信心:幫助尿毒癥患者建立健康自助小組,促進患者相互之間的鼓勵與支持。主動與患者家人溝通,指導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患者,盡量避免引起患者情緒波動,使其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懷。在以上各項措施的基礎上,護理人員循序漸進地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促進積極的精神力量在患者治療中作用的發揮。
1.3 臨床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以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為評價重點,所選擇的評價標準為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即SAS、SDS。評價量表先由患者依照自身感覺自主填寫,再由研究人員將所有原始數據轉變為統計需要的標準分數,最后根據SAS、SDS評價標準確定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價標準如下:患者的SAS標準分數不足50分,證明存在焦慮癥狀;患者SDS的標準分數不足53分,證明存在抑郁癥狀。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選用SPSS19.0版的統計學軟件對轉化為數據庫資料的原始數據進行分析。以頻數(n)和構成比(%)描述數據中的計數資料,進行x2值法統計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數據中的計量資料,進行t值法檢驗。對比兩組間的數據差異,若統計結果為P<0.05,則具有意義。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具體如表1所示。表中數據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統計分析結果為P>0.05,均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且P<0.05,有統計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分)
當前有關尿毒癥患者的臨床調查研究顯示,他們在面對血液透析治療時,常因插管、造瘺、透析并發癥的痛苦而對治療存在抵觸情緒,加之,他們面臨高額的治療費用、自身角色轉變、飲食限制等問題,非常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如焦慮情緒、抑郁癥等。[2]這類情緒的出現不僅對患者自身有諸多損害,還易造成醫患、醫護對立現象,阻礙治療開展。
我院為應對開展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的心理問題,選擇40例患者行臨床護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從引發患者不良情緒的原因、及時疏泄不良情緒、建立良好心態等方面入手,為20例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后,其SAS、SDS評分較護理前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僅給予常規護理的20例患者,P<0.05。這一結果說明心理干預護理對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具有良好效果,與其他報道結論相似。[3]
綜上所述,鑒于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普遍面臨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當在治療中著力加大護理配合力度,力求通過對患者實施積極主動的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改善患者情緒,減輕患者心理痛苦,確保透析治療預期療效的達成。
[1]嚴燕萍.探討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5,01:113-114.
[2]郝思琴.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23:3650-3652.
[3]程小敏.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31:6476-6477.
R473
A
1672-5018(2016)07-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