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嬋君
武漢市中醫醫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
朱嬋君
武漢市中醫醫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目的研究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2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組則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對2組患者的心絞痛控制情況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表(SAQ)進行評比、統計2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以評估其預后。結果護理組患者的心絞痛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護理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a的40.00%(P<0.05)。結論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對其采取具有科學性、連續性的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對其心絞痛進行有效控制、且降低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而改善其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無縫隙護理;冠心病;心絞痛;預后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與致死率的心血管疾病,給患者的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1]。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呈現出直線增長的趨勢,給患者的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2]。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除了有效的治療外,還需采取具有科學性、連續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提高其治療效果,改善其預后。我院通過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質量,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2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63~82歲,平均年齡為(71.25±3.46)歲;護理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65~86歲,平均年齡為(71.38 ±3.27)歲。全部患者均經相關影像學檢查并確診為冠心病,臨床上均伴有心絞痛癥狀。全部患者均可完成量表調查。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目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組則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通過分析患者的基本情況,從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活護理等做到無縫隙護理。①分析患者的基本情況:主要通過分析每位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以及性格特征等將其進行劃分,將性格相似的患者分為一組,讓其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進而讓患者與患者之間形成相關支持、鼓勵的友好氛圍,實現共同戰勝疾病的目標;②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受自身疾病的影響往往會產生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心理,護理人員要主動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多關心、安慰患者,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以幫助其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主動的接受治療,進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③加強健康教育:詳細介紹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案、治療效果以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提高自我護理意識;④生活護理: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與幫助其形成健康的運動習慣等。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心絞痛控制情況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表[3](SAQ)進行評估,該量表總共分為五個部分十九個問題,五個部分分別為疾病認知情況(DP)、軀體活動受限情況(PL)、心絞痛發作狀況(AF)以及心絞痛穩定狀況(AS)。若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機體功能恢復程度與生活質量情況越好;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隨訪,并統計2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以評估其預后。心血管不良反應主要包含惡性心率失常、癥狀性心衰、心肌梗死以及心臟性猝死。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處理,用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SAQ評分情況對比
2組患者經過護理之后,心絞痛發作情況均得以改善,然而,護理組患者的SAQ各項評分情況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2組患者的SAQ評分情況對比(±s)

表1:2組患者的SAQ評分情況對比(±s)
AS 護理滿意率(%)護理組 40 73.36±13.56 79.63±10.88 94.65±14.36 90.36±9.38 38(95.00)對照組 40 59.67±11.78 63.67±9.65 84.69±12.55 79.64±8.29 31(77.50)P值 -<0.05<0.05<0.05<0.05<0.05
2.2 2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
全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隨訪,以統計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情況。護理組40例患者中,心絞痛發生率為10.00%(4/40),護理組患者的總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40例患者中,心絞痛發生率為20.00%(8/40)、再次心梗的發生率為7.50%(3/40)、心力衰竭的發生率為10.00%(4/40)、死亡的發生率為2.50%(1/40),對照組的總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護理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冠心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冠動脈發生粥樣動脈硬化有關,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現為發生心肌缺血,少部分患者會引發心肌缺氧、壞死進而導致其死亡。因此,臨床上主要以減輕患者粥動脈硬化、減少其心肌缺氧、缺血為目標,進而延長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存質量[4-5]。
無縫隙護理主要是指護理整個過程均以患者為中心,從分析其性別、年齡、實際病情狀況、性格特征等制定一套科學性、連續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滿足個體的需求,進而達到細致、完整的護理效果的目的。
通過本研究結果顯示,采取無縫隙護理的護理組患者的SAQ各項評分情況均分別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0.00%(P<0.05)。因此充分表明,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進行有效控制、且降低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而改善其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王丹丹.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3):195-196.
[2]周敏.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34):267-267,268.
[3]蔡津津.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5,(2):204-206.
[4]喬翔.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2):248-248.
[5]蘇秀鳳.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J].醫藥前沿,2016,6(19):291.
R473
A
1672-5018(2016)07-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