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基
海南省文昌市人民醫院骨科
直接外側與后外側入路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療效比較研究
林 基
海南省文昌市人民醫院骨科
目的比較直接外側與后外側入路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療效。方法選擇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初次髖關節置換術的終末期關節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6例,對照組26例,分別接受直接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出血量、并發癥例數和Harris功能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12.3±26.3min,術中出血量430.2±122.7ml,切口長度11.2±1.5cm,Harris功能評分88.5±6.3分,并發癥2例,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115.6±24.2min,術中出血量438.2±118.9ml,切口長度13.6±1.3cm,Harris功能評分87.9±5.8分,并發癥8例,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更小,并發癥例數更少,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直接外側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后外側入路相比在手術切口和術后并發癥控制方面有一定優勢,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直接外側;后外側;初次髖關節置換
為了比較直接外側與后外側入路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療效,選擇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初次髖關節置換術的終末期關節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初次髖關節置換術的終末期關節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多臟器功能不全和隨訪失聯患者。
將全部患者隨機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6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3±9.6歲;男15例,女11例;對照組26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3±8.7歲;男14例,女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全麻/椎管內麻醉,側臥位開髖關節后外側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鈍性分離臀大肌,外旋屈膝,切斷外旋肌群和后方關節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n,%)經卡方檢驗,計量資料(±s)經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更小,并發癥例數更少,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囊,內收髖關節,拖未處理髖臼、股骨側,植入假體,修復肌群。觀察組患者接受直接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同全麻或椎管內麻醉,平臥位墊高患側臀,大粗隆上縱行直切口,依次切開,大粗隆上緣切斷臀中肌1/3腱止點,暴露關節囊,Honmann拉鉤插入股骨頸內外側、髖臼盂唇,切除關節囊前臂,內收外旋髖關節,股骨頸基底截骨,關節置換,縫合。
1.3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和并發癥例數,并于術后6個月回訪,評估患者的Harris功能評分。該評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關節活動4方面,共15個條目,滿分100,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越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髖關節前方入路最早在1881由Hunter醫生提出,并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前方入路髖關節手術歷史較長,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積累,臨床效果顯著。髖關節置換術是各種終末期關節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后側入路、后外側入路、直接外側入路、前外側入路以及前方入路等多種手術方式,其中外側入路和后外側入路的應用最為廣泛,而兩種術式之間的優劣尚未形成統一結論[1]。后外側入路髖關節置換術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手術視野,不會破壞臀中肌,手術操作難度相對較低,手術過程更易于控制,但是這種術式術后脫位的風險較高,并且手術切口和坐骨神經距離較近,手術操作中的牽拉、髖臼拉鉤等操作可能造成坐骨神經損傷,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偏高[2]。相比之下,直接外側入路手術方法患者平臥位,手術過程無需翻身側臥,不會嚴重影響心肺功能,手術過程中,對雙下肢長度的判斷更加準確,而且能夠保留完整的后方外旋肌群和關節囊,不影響關節后方穩定性,因此不會出現后脫位問題,更不容易損傷坐骨神經[3]。但是這種手術方式術中操作需要切開臀中肌,臀關節外展裝置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壞,一些患者術后早期出現了外展肌力差的問題。除此之外,手術臨床中也發現,后外側入路患者的切口長度普遍長于外側入路,因為直接外側入手術選擇股骨大粗隆頂點遠端斜向上方作為手術切口,和股骨縱軸成30°角,髖臼更易于顯露,而兩種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無明顯差異,因為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出血主要來自骨面和骨髓腔,手術方式對出血量的影響較小[4]。
直接外側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后外側入路相比在手術切口和術后并發癥控制方面有一定優勢,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王燁鋒,鄒天明,陳廣祥等.直接外側與后外側入路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6,8(02):87-92.
[2]綦珂,李甲,李全等.直接前方入路與后外側入路在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療效分析[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03):260-264.
[3]陳為民,黃建明,康一凡等.全髖置換兩種不同手術入路髖臼假體前傾角的比較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04):332-333.
[4]張蕾蕾,李文龍,張穎等.直接前入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醫正骨,2016,28(03):58-60.
R687.4
A
1672-5018(2016)07-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