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心醫院康復科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綜合康復療法在小兒腦癱治療中的療效解析
李 燕
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心醫院康復科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隨著醫療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兒童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腦癱患兒卻在上升,嚴重影響了家庭的幸福。近年來,醫療機構對兒童腦癱患者綜合康復治療,希望能改善腦癱患兒生存質量,以此減輕家庭負擔。
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腦癱
前言:重視腦癱的科普知識宣傳,加強對兒童保健人員有關腦癱早期診斷知識的教育,提高家長利用醫療資源的能力以及醫務人員對腦癱的早期發現、早期識別和早期診斷的水平,使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和家長都認識到腦癱3歲前并非不可治。呼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腦癱患兒的康復。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226例小兒腦癱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將他們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110人,對照組116人,年齡1~7歲,平均年齡(3.7±2.3)。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每位腦癱患兒根據臨床分型、并發癥情況、年齡等制定綜合康復訓練計劃,采用位點加穴位注射、功能訓練、推拿、蠟療等方法治療。
1.2.1 位點穴位注射
抽取VitB1100mg及VitB12250μg用注射用生理鹽水1ml稀釋,位點穴位以頭部穴位為主,根據臨床表現頭部可選:平衡區、運動區、足運感區,言語一、二、三區,風池、視區、啞門、神庭、四神聰、頭維、聽宮等;有語言障礙并發癥加選合谷、上廉泉、通里;有聽力障礙者加選聽宮、耳門、聽會、翳風;四肢關節異常可隨癥選穴手三里、肩#、肩$、曲池、合谷、風市、外關等。穴位注射操作方法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按照毫針刺法的角度和方向,把針頭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快速刺入肌層或皮下一定深度,回抽無血后,頭部每穴每次藥物注入0.1~0.2ml,四肢每穴每次藥物注入0.5~1ml。2天注射1次,1療程10次,每療程間隔10天,注射時應注意避開神經干。
1.2.2 功能訓練
<1.5歲的腦癱患兒用Vojta誘導法,治療原理是通過刺激誘發帶,誘發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的發生,抑制異常反射通路和運動,從而達到治療效果。>1.5歲的患兒,用Botath療法進行功能訓練。在訓練時,強調頭部和軀干控制、翻身及腹爬、四肢的承受能力及重力抵抗、雙上肢防御性的伸展、站立或行走時協調性及靈活性等。訓練按照開始時被動接受,到患兒主動完成,然后能夠熟練操作,而且要反復強化。訓練采用一對一方式,引導患兒做好每一個動作,每次45~60min,每天1~2次,2個月為1療程。
1.2.3 推拿
患兒俯臥在楔形軟墊上,雙臂朝前,治療師用揉拿法在患兒頸部反復操作數min。然后取啞門、風池、大椎、腎俞等穴位進行點壓,背部點按揉督脈及膀胱經的2條側線。最后再采用捏脊法在患兒背部脊柱旁,從大椎穴旁至膀胱經自下而上輕輕拿捏,反復操作6~7遍。如此反復,每天1次,每次20min,30次為1個療程。
1.2.4 蠟療
將熔點為52~56℃的醫用石蠟在熔蠟箱內加熱到60~65℃使其完全熔化,將蠟液倒入鋪有塑料薄膜的蠟盤內,厚度為1.5~2cm,待熔蠟凝固到用食指輕壓熔蠟松軟不流蠟時用塑料薄膜包好蠟,從蠟盤中取出,敷于患處,再用棉墊包裹其外。每次30min,每天1次,15~20次為1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異常姿勢消失,運動發育評價正常,肌張力正常,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正常,頭顱CT正常;顯效:異常姿勢基本消失,運動功能20天提高2個月齡以上,肌張力基本正常,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正常;有效:異常姿勢減少,肌張力好轉,運動發育評價20天內提高1月齡以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好轉;無效: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1]。
1.4 統計學分析
2.1 診斷結果
治療6個月后,試驗組110人,顯效64例,有效30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94%。其中1歲者總有效率為100%,1~3歲有效率為87.8%,3~7歲為82.9%。治療前后,腦癱患兒獨立完成各項事項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見附表。

3.1 小兒腦癱病理機理
小兒腦癱的病理表現為綜合性候癥群,是區別于正常兒童的正常功能,是由于各種原因引發的非腦性損傷,表現為智力發育不全。不言不語、行動不能自理及癲癇等癥狀。研究表明,引起腦性癱瘓異常因素構成中前五位的因素依次為: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產婦年齡偏高和多胎[2]。小兒腦癱最初是由于妊娠早期致病因素引起的神經元增值和移行障礙,早產兒中多是腦組織異變,而在足月兒中引起腦損傷的原因則比較復雜,常見于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在臨床上的表現:多在嬰兒期就很明顯,多見于行動自私異常和運動發育落后,到行動站立時,多見于行動障礙,隨時間增加,多見于關節和脊柱的非正常性異變[3]。
3.3 小兒腦癱的綜合康復治療
對小兒腦癱的治療,是最大限度的改善患兒的生活生存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并盡最大可能對可能引發的全身病變和軟組織異變及關節畸形進行遏制,最大程度南斗避免手術。胎兒在出生后一月內腦部發育最快,神經系統也在這一時期形成。根據腦的可塑性理論分析,腦的發育越不成熟,腦的可塑性就越強。而這一時期腦組織一旦發育完畢,可逆轉性就消耗殆盡,綜合治療中功能恢復訓練和學習新的功能對小兒腦癱來說就尤為重要[4]。
通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療效的觀察記錄,可見試驗組采用康復治療的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
[1]尤仲敏.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腦癱效果觀察(附230例報告)[J].山東醫藥,2011(14):78-79.
[2]李穎.208例腦癱兒童病例分析[D].吉林大學,2011.
[3]李珩.兒童腦性癱瘓的中醫康復評定及相關證候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4]劉振寰,錢旭光,馬美美,等.腦性癱瘓患兒的腦微循環障礙的臨床研究[A].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年會資料及論文匯編[C].2011.
R742.3
A
1672-5018(2016)07-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