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佳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綿陽市中醫醫院皮膚科 四川綿陽 621000
中藥結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尋常型痤瘡的療效觀察
鄭雨佳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綿陽市中醫醫院皮膚科 四川綿陽 621000
目的比較中藥結合刺絡拔罐療法與單純服用中藥治療尋常型痤瘡的療效。方法將200例尋常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00 例。治療組采用中藥結合刺絡拔罐療法,對照組單純服用中藥。兩組均治療4 星期為1 個療程,觀察3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中藥結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尋常型痤瘡總有效率優于單純服用中藥治療。
痤瘡;皮脂腺;刺絡拔罐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好發于面部、胸背部,多見于青春期男女,多因素體濕熱,平時喜食肥甘厚膩之品,復感風熱所致。中年以后發病者也較多。筆者近兩年采用中藥結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尋常型痤瘡,并與單純服用中藥治療加以對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來自綿陽市中醫醫院皮膚科門診,全部為男性,按患者治療意愿、治療條件分別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0 例中,年齡最小17 歲,最大49 歲;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10 年,肺經風熱型28例,脾胃濕熱型32 例,熱毒內蘊型25 例,氣滯血瘀型15例。對照組100例中,年齡最小18 歲,最大46 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1 年,肺經風熱型26例,脾胃濕熱型33 例,熱毒內蘊型28例,氣滯血瘀型1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證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青春期開始發病,損害為多數散在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好發于顏面、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對稱分布,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過程。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治療前1 個月未用過與治療本病相關的內服、外用藥;③年齡在17~49 歲之間;④自愿納入治療組或對照組,并完成既定療程者。
1.4 排除標準
①藥物性痤瘡或化學物質所致職業性痤瘡;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及內分泌系統嚴重原發病者;③過敏體質或瘢痕體質者;④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1.5 辨證分型標準
肺經風熱型:顏面膚色潮紅,以丘疹為主,皮疹紅熱、疼痛,可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變換器總體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用于5節鋰電池儲電和輸電,以單片機為主控芯片,輸出兩路PWM控制信號,驅動MOSFET半橋電路實現升、降壓的功能,按鍵調整工作模式和工作電流值,Buck/Boost雙向DC-DC電路用于功率雙向傳輸,直流母線上的采樣電阻和分壓電阻用來對電流與電壓信號實時采樣,液晶顯示器可以實時顯示系統參數,輔助電源為變換器各部分芯片提供穩定電源。
脾胃濕熱型:顏面皮膚油膩不適,皮疹色紅,有丘疹或膿皰、結節、囊腫聚集,常伴宿食不消,口臭,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熱毒內蘊型:顏面潮紅,皮疹以丘疹、膿皰為主,周圍紅赤,自覺局部疼痛,膿皰破潰或吸收后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凹陷性小瘢痕,常伴有口渴喜冷飲,煩熱汗出,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燥,脈數。
氣滯血瘀型:皮損以結節為主,皮疹色紫暗,結節堅硬,自覺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病情長久不愈,月經前后加重,心煩急躁,舌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弦。
2.1 治療組
2.1.1 肺經風熱型取大椎、肺俞、膈俞,脾胃濕熱型取大椎、肺俞、脾俞,熱毒內蘊型取大椎、肺俞、脾俞,氣滯血瘀型取大椎、肝俞、膈俞。采取刺絡拔罐法。指切法取穴,75%酒精消毒穴位,以三棱針點刺出血,再拔火罐,留罐5-10分鐘,出血以每罐2-5ml為宜。三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1.2 辨證用藥:肺經風熱型以枇杷清肺飲為主方,隨證加減,便秘加酒大黃、枳實,口苦加黃連,失眠加夜交藤、遠志,咽痛加桔梗;脾胃濕熱型以黃連解毒湯為主方,便秘加酒大黃、枳實,口苦加黃連,失眠加夜交藤、遠志;熱毒內蘊型以五味消毒飲為主方,便秘加酒大黃、枳實,口苦加黃連,失眠加夜交藤、遠志,有膿頭者,加皂角刺、白芷;氣滯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肝氣不舒者加柴胡、郁金,瘀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失眠加夜交藤、遠志、合歡皮。水煎服,二日一劑,一日三次,三十天為一療程,觀察2個療程。
2.2 對照組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擬定。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臨床痊愈:皮損消退,或僅遺留少許色素沉著或瘢痕,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95%。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積分值減少70%~94%。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改善,積分值減少30%~69%。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癥狀沒有減輕或反見惡化,積分值減少<30%。
3.2 治療結果
由表1 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本病是毛囊與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易發于頭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中醫學認為痤瘡多為肺經風熱,腸胃濕熱,痰濕凝結,氣滯血瘀而致?!夺t宗金鑒》云:“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生于面鼻,起啐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粉汁”。大椎穴為督脈經穴,又為諸陽之會,是清熱之要穴,可清瀉諸陽經氣血之熱。配以膈俞、肺俞、脾俞可調節整體臟腑功能。因肺主皮毛,肺俞是肺經脊俞穴,可清泄肺熱,以利皮毛。脾俞可清利脾胃濕熱。膈俞為八會穴之一,血之會,可協助大椎、肺俞、脾俞共奏清除體內之瘀熱之效。刺絡拔罐療法是采用《內經》“盛則瀉之”、“苑陳則除之,出惡血”的原則,達到瀉營血、去瘀邪、通經絡的作用。故與內服中藥結合治療尋常型痤瘡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1]于璟玲.針灸與美容美形(7)[J].中國針灸,2003,23(9):559-561.
[2]呂曉蕊,陸偉峰,倪菁琳,等.針刺配合面部走罐治療痤瘡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3):193-194.
[3]夏玉卿.刺血療法治療痤瘡298 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2,2(3):9.
[4]臨床皮膚病學[M].第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6.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 輯).[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0-90.
R246.7
A
1672-5018(2016)07-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