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現代農業園區是農業集約化投入、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是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安徽綠溪洲生態農業示范園的建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對于探索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效;問題;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55
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嘗試,現代農業示范區模式是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載體和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自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全國各地被列入示范區的地方,都將其作為了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途徑的重點工作來抓,掀起了加快推進建設的熱潮。
安徽綠溪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坐落于合肥市肥西縣花崗現代農業示范區。主要經營有機、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生產、加工、銷售;蔬菜、花卉苗木工廠化種苗;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與推廣;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開發和新品種研發、展示及科普教育等。致力于發展成為安徽省現代農業的樣板區、先進科技轉化應用的展示區、新型農民的培訓基地、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實驗區,為安徽省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1 綠溪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的發展現狀
1.1 示范園發展的優勢條件
1.1.1 交通便利,區位便捷
示范園位于肥西縣花崗鎮七十埠村,緊鄰206國道旁,北距合肥市區25公里,肥西縣城10公里,南距舒城縣城10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交通便利,通信暢通快捷,區域優勢明顯。花崗鎮是安徽省生態鎮之一,七十埠村是肥西縣規劃的肥西縣花崗現代農業示范區,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種植經驗,適合建設綠色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1.1.2 技術先進,品種優新,質量安全
綠溪洲生態農業示范園,是目前合肥市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設施)蔬菜標準園、最大的無土有機栽培高科技農業觀光園、唯一的全省瓜菜新品種展示園。共有301個新品種,(其中:茄子類新品種99個,辣椒類新品種61個,番茄類新品種40個,西、甜瓜類新品種101個)。采用了膜下滴灌、配方施肥“肥水一體化”管理技術和防蟲網保護,黃板、藍板、性誘劑誘蟲殺蟲,病蟲害綜合防控管理措施,大棚甜瓜、小果型西瓜“吊蔓”技術,大棚中大果型西瓜“半吊蔓(吊蔓不吊瓜)”技術和大棚“物聯網信息”管理等技術。瓜果蔬菜,是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特種綠色無公害瓜果蔬菜,其營養價值大大高于市場上的普通蔬菜。
1.2 主要成效
示范區嚴格按規劃組織實施,著力加快示范區核心區建設,努力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構建良好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建成城鄉統籌示范區先導區。通過示范區的創建,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臺階,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示范帶動全縣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并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借鑒經驗。示范區201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37億元,增加值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701元。示范區有市級以上的“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11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其中省級2家,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87個,家庭農場11家。
一是實現科技示范功能。通過引進國內外現代農業生產理念、高效模式和品質改良等先進實用技術,全面提升示范區科技應用水平。在示范區開展主導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試驗示范成功的新品種、新技術在示范區推廣應用。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建立科技示范點,開發新產品。二是實現精品生產功能。充分利用現代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選擇具有市場前景并適合肥西當地的品種,進行高效規范化生產。示范區優質、高效、無公害農產品的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活動,提高了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三是實現輻射帶動功能。在核心區示范和引導作用下,示范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充分利用資源,擴大復種指數,提高效益,突破傳統的種植模式,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設施蔬菜產業2000畝、高檔苗木花卉種植30000畝、高效水產養殖5000畝。示范區通過開展土地流轉和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實現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013年,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701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396元,為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 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綠溪洲生態農業示范園發展已初見成效,形成了集種苗繁育,農業高新技術示范,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生產,綠色農產品加工、配送,技術培訓與服務和觀光休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但發展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提升難。產業發展事關示范園區建設成敗。現代農業示范區主導產業的選擇需要進一步突出區域優勢,堅持少而精,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園區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程度還較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形不成整體優勢;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比較弱,農產品加工率低,加工增值鏈條短,直接制約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土地流轉難。大面積土地流轉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必要前提。盡管園區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在逐年擴大,但農業經營散、亂、小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有的群眾對示范園區建成后產生的影響和發揮的效益缺少了解,土地集中連片流轉難,而且短期內難以改變。三是園區經營業主引進難。特別是缺乏一批營理念先進、實力雄厚的經營業主參與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園區規模較小、帶動力不強,園區功能仍停留在單一的生產型層面,園區的規模和檔次提升緩慢。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近年來,財政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政策,但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需要,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到位,園區存在基礎設施標準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五是技術服務體系有待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特別在運行機制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目前,園區的生產技術人員大多是高薪聘請的外來人員,技術成本較高,急需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滿足園區建設需求。
3 發展措施和對策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是點上求突破、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應當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3.1 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一是從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業生產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出發,示范園區要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鞏固發展現有優勢產業,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強力打造綠色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品牌。二是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構建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機制,積極支持發展一批營銷型、科技型、服務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采取“訂單農業”、標準化生產等方式,把周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形成規模化生產格局。三是堅持以效益為中心,開辟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加工、包裝、貯運,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品增值,逐步把示范區建設成為能帶動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的有效載體。四是立足示范區綜合資源稟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創新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將休閑觀光滲透到示范區內的花卉、蔬菜、林果、苗木、農作物、水產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
3.2 探索多元化投入新渠道
示范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農業主管部門單打獨斗難以實現,單憑地方財政專項資金投入也是杯水車薪,必須堅持將市場化開發機制引入到示范區建設中來。要積極拓展示范區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示范區建設,努力形成政府專項資金引導、農民自主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示范區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用建設經濟開發區的理念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探索成立示范區開發投資公司;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引進旗艦型、基地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步伐。
3.3 推進土地流轉機制創新
一是要始終堅持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當地發展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意愿,正確處理好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機制,確保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不受到損害。二是要按照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項目,精心制定土地流轉發展規劃,分類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案,引導土地有序流轉。三是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強化中介聯動,促進土地流轉市場化運作。四是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種市場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3.4 探索建立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正確引導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科研推廣機構等各類生產經營單位的聯合與合作,探索適合不同條件的農業生產投入、經營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體制機制,解決我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形成農戶與市場更加有效的對接機制,推動建立符合區域實際和產業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
3.5 充分發揮建設主體作用
示范區以農民、大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作為建設主體,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推動示范區建設有序、有效、健康發展。一是大力發展和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推進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二是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設施裝備先進,人才資源豐富,組織管理高效的優勢,構建起農業專家、農技人員和農民有機聯系、溝通直接的新型信息傳播網絡,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市場信息、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打造實訓基地。三是強化對農民的培訓,推行全員培訓計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提高周邊農民文化素質、科技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提升區域農業整體素質和發展后勁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一號文件[Z].2010—2015.
[2]合肥市《關于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若干意見》(合政辦〔2012〕1號)[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