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展寧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風險呈現多元化,風險管理便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風險是內部控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換句話說,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控制風險為目的的。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保證企業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而開展監督檢查是提升企業風險管控水平,確保內部控制持續有效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中石油企業內部控制監督檢查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各企業單位的控制效率和效果。文章闡述了內部控制與監督檢查的關系,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對企業內部監督檢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結合實際,就提高監督檢查的成效和內部控制管理水平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監督檢查;缺陷評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109
1 內部控制與監督檢查的關系
1.1 概述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保證財務資產安全和會計信息完整、可靠,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而在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其執行效果影響著企業目標的最終實現。
監督檢查,是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企業通過對內控實施必要的過程監控,查找出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不利因素,并組織有效評估和采取糾正措施的過程。
1.2 內在關系
內部控制在實際運行中,由于制度缺陷、部門職責不清、內部業務或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人員理解差異等原因,都可能使內部控制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常常導致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出現。這就需要企業以風險為導向,有效整合監督檢查資源,通過過程監控,發現其不足和問題乃至缺陷,提出糾正措施,從而提高其有效性,增強企業風險管控成效。因此,高效的監督檢查是內部控制持續有效運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是企業防范和控制風險的有效手段。
2 內部控制監督檢查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相應的監督檢查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有效的內部監督檢查機制沒有完全形成。主要表現在:一是監督檢查沒有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業務部門各自為政,只關注自己業務范圍內流程執行的有效性,風險控制缺乏全局意識;二是日常監督檢查和專項檢查計劃性差,沒有結合企業實際制訂指導性的監督檢查計劃,包括時間、頻次、內容和對象等,這些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檢查的成效;三是專項檢查缺乏風險導向。專項檢查不能體現與日常監督檢查的區別,監督檢查缺乏針對性;四是監督檢查的方式單一,內控測試沒有與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等形成合力,檢查的深度不夠,監督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監督檢查容易被以點帶面,被投資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環保管理等工作中的日常性工作差錯的查糾所取代,缺乏對內控執行情況的全面深入了解,使得內控措施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實施監督檢查的人員因個人業務素質和內控環境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發揮監督職能。一方面是指監督檢查人員的業務素質不能滿足檢查需要,另一方面是指內控監督檢查人員的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影響了監督檢查的效果。他們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單位控制,工作質量直接受單位領導的制約,監督弱化問題嚴重。
第四,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流于形式,問題整改不徹底,責任追究落實不力。基于監督檢查而進行的缺陷認定和報告不嚴謹,大多用于應付上級檢查,未能發揮其有效的作用。根據對近年來企業日常監督檢查和專項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和例外事項的歸類分析,不難看出,重復性問題和重復性例外事項發生的比率較高,“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同類問題屢查屢犯,屢改屢犯,問題整改治標不治本。
3 提高內部控制監督檢查成效的措施
3.1 增強風險意識,強化管理者的內部控制職能
領導重視是提高內部控制監督檢查成效,發揮內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和保障。首先,企業單位負責人要在認識內部控制與規范企業經營、降低風險、提高管理效益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和實施給予極大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的設置相應的組織機構崗位,保證審計部門的相對獨立性,確保內部控制相關要求被切實執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部控制不流于形式和口頭要求。其次,要建立內部控制管理責任制。企業各級領導都應強化內控主體責任意識,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內控制度和要求,通過會議、培訓、現場調研等方式強調內控管理的重要性,向全員傳播風險管理的理念,感染和引領全員參與內控管理,落實崗位職責,讓內控文化如同QHSE文化一樣滲透到每一位員工的思想深處,營造學內控、講內控、守規章的良好氛圍,推動內部控制的水平。
3.2 開展內部控制監督檢查,提高內控執行力
內部控制不是單個業務領域的事,某個業務領域內日常工作存在問題的糾錯不能代替內部控專業性的監督檢查。內部控制監督檢查包含公司層面和業務層面,覆蓋流程設計與執行、制度執行、信息控制等,通過內控監督檢查能保證企業內控體系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其有效性,其監督檢查的深度和廣度均大于日常工作中碎片化的差錯查糾。各部門和各崗位人員要在內控制度和要求下開展日常工作,通過部門內自查、互查和協調溝通,提高業務效率,防范風險。企業則要通過監督檢查職能對內控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了解,才能發現企業的薄弱點和風險所在,從而為內控體系的不斷完善提供依據。
3.3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監督檢查制度,完善內部監督檢查機制
首先,要建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控制監督檢查制度。內部控制是為了對企業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要防范風險,制度必須先行。因此,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防控水平和質量,就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檢查制度,明確監督檢查的流程,明確各層次的監管職責和要求,做到制度與業務發展同步進行。
其次,應結合企業實際,努力建立兩級機關部門實時自查、單位季度互查和公司年度督查“三位一體”的監督檢查機制,充分發揮“三道防線”的作用,通過強化上下監督檢查的聯動力度,建立有效的自我防范與約束機制。
最后,監督檢查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做到突出重點,兼顧全面。做好日常監督檢查和專項檢查的區別對待,根據企業風險管理現狀,在做好監督檢查前期策劃的同時,力爭將內控測試、紀律監察、合規管理檢查和內部審計形成監督合力,根據發現的問題,針對企業高風險領域和環節,確定專項監督檢查的業務領域或流程環節,提高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和成效。
3.4 加大對監督檢查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監督檢查的獨立性
精湛的業務能力是有效開展監督檢查的基礎,企業應對監督檢查人員開展內控專業知識培訓,使之在熟悉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要求的基礎上,充分了解監督檢查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樣本抽取、溝通訪談技巧、檢查結果記錄與分析等,切實提高檢查的質量。
企業要確保內部審計部門相對獨立的地位,營造良好的控制環境氛圍,督促各項控制措施有效落實,避免將企業領導的意志強加給監督檢查人員,尊重其監督檢查的發言權,保證監督檢查數據與記錄的真實性,真正做到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進而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3.5 重視缺陷評估與問題整改,保證內部控制有效性
監督檢查不是目的,只是企業提升內控質量的方法和措施。無論是開展日常監督檢查、專項監督檢查、合規管理檢查、內部審計還是效能監察,最后的落腳點都應放在缺陷認定、分析和問題整改上。企業應通過對各項監督檢查的數據來認定內部控制缺陷,通過缺陷性質分析,提出完善或修訂制度、更改流程、增減關鍵控制點等整改方案,只有這樣,才能使監督檢查和風險防控工作落到實處,才能按照PDCA模式,推動企業內部控制的不斷健全和持續有效。
就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重復性問題和重大缺陷,應嚴格按照企業制度,追究相關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的責任。從中石油各企業單位發現的例外事項來看,不是說我們沒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主要是執行不到位。在業務能力滿足需要、培訓到位的前提下,責任心是導致問題產生的關鍵。因此,監督檢查要做到邊檢查、邊通報、邊整改、邊處理,嚴格按照相關考核辦法進行考核和責任追究,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內控制度的威懾力,變事后控制為事前控制,通過監督檢查切實提高內控制度執行力。
參考文獻:
[1]李佳.論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J].中國市場,2015(16).
[2]張晶.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機制探究[J].中國市場,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