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治認同的建構:主體與對象之間

2016-05-16 22:15:36王茂美
理論導刊 2016年4期

摘要:政治認同是政治系統得以持續穩定運行的前提,國家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認同的建構與形成是認同主體、認同對象及相關因素的“三位一體”互動過程,政治認同主體是集多種特性于一身的“社會復合體”,社會存在性是政治認同主體的基本特質,其具有一定的利益與意義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體。政治認同對象是由內(政治價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規范、政治組織機構)、外(政治行為)三個層次構成的“四位一體”結構。政治認同主體從心理(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評價、政治態度)和實踐(政治參與)兩個維度,體現著其對政治體系的認同狀態。

關鍵詞:政治認同;政治體系;認同主體;認同對象

中圖分類號:D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4-0049-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公民政治認同的民族倫理研究”(14BSH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茂美(1978-),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政治社會學。政治認同是政治體系正常運行的合法性基礎,無論是傳統社會的專制統治,還是現代社會的民主政治,都必須以一定的政治認同為前提。2015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即“五個認同”。在“五個認同”中,國家認同是第一位的,國家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最高形式。從根本上講,政治認同是一種自愿服從,“服從不是屈從,屈從是被迫于外在壓力的表現,是消除了其他可能性的唯一‘選擇’。對于政治合法性要從服從的自愿性出發去理解,也就是說,從對國家的同意和不同意去理解。”[1]337政治認同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運用各種條件進行建構,政治認同的建構與形成是認同主體、認同對象及相關因素的“三位一體”互動過程,這就需要深入了解這一互動過程背后的邏輯。

一、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政治認同主體

生活于政治體系中的“人”是政治認同的主體,這里的“人”可以是個體、各種團體、階層、族群或民族共同體等,作為政治認同主體的人并不是一種抽象存在,而是集多種特性于一身的“社會復合體”,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視角觀之。

1社會存在性是政治認同主體的基本特質。從最本初的意義上來說,自然性(生物性)是人類的首屬特性,在不斷與外界發生聯系的過程中,人的自然性逐漸讓位于社會性而位居其次。生存的第一需要使人類在獲取生存資源的過程中不得不發生各種社會關系,政治關系是其表現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規定的首要原則,就是從現實社會活動中的人出發去分析人和觀察人,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體,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會結構和國家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這里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2]法國哲學家狄德羅的觀點也同樣體現了個體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再到“政治人”的轉變邏輯,“人從單獨或個人的狀態,進而到社會狀態,于是他訂出了許多普遍原則,擁有至高無上主權的統治者,就根據這些原則,由人的手里取得盡可能取得的一切利益,我們已經把這叫做‘政治上的人’。”[3]人的社會存在性決定了人對政治體系的認同不是憑空而生的,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人類所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人們在社會接觸中所形成的各種人情世故等,都是政治認同形成的社會基礎,正所謂政治認同主體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政治認同主體的利益存在性。從根本上來說,利益是人們一切行動的根由,利益的基本主體是生活于現實中的人,抽象的人是沒有利益的。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曾認為,利益來源于人的強烈的內心貪婪欲望,他的看法源于對人放縱激情和欲望產生原罪的認識,但是奧古斯丁并沒有提出現代意義上的利益概念。馬基雅維利被公認為是現代利益概念的創始人,馬克思認為他是以人的視角來觀察國家并使政治理論擺脫了道德的近代哲學家,這也就意味著利益概念獲得了政治理論中的基礎地位,“馬基雅維利是西方知識史中現代利益概念的發端者,部分塔西陀主義者進一步明確了利益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和人們之間的地位,新教使利益概念走入現實政治,歐洲啟蒙運動使利益理論得到全面闡發,契約論提出了多種個人和國家關系的解決方案,斯密和邊沁對于利益的不完善理解使利益概念的基礎性地位受到削弱。”[1]10西方學界的“經濟人”假設便是對人的利益性給予高度關注的典型體現,理性選擇研究范式的形成就是“經濟人”假設在政治學領域的運用成果,“理性選擇范式認為,傳統的政治科學將政治人假設為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動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經濟學對人的假設則是經濟人,其基本出發點是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在經濟活動中必然會追求個人私利的最大化。事實上,人在政治舞臺上的活動與在經濟舞臺的活動并無本質區別。同一個人如果在經濟領域是自利性的,就不可能在政治領域發生徹底改變,不可能因為他的政治角色而變得大公無私。”[4]59雖然,“經濟人”觀點對人的利益性的描述比較極端,卻具有重要的啟示性。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的利益性得到公開承認,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利益是把個體與對象連接起來的中介。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群眾對這樣或那樣的目的究竟‘關懷’到什么程度,這些目的‘喚起了’群眾多少‘熱情’。‘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6]沒有利益關系的協調也就無所謂政治的存在,政治的本質最終在于利益的協調與分配,這絕非一種偶然。利益是人類需要的生存性展開,由此,人的利益存在性就成為人們認識與評價政治的出發點和歸宿。

3政治認同主體的意義追求性。對“意義”的追求是人存在的根本價值,奧地利著名學者弗蘭克爾認為人是一種尋求意義的存在,即使是面臨最悲慘的境遇——痛苦和死亡,人也可以通過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意義,并實現人生的價值:(1)創造與工作,通過創造一件物品,做一件事發現并實現人存在的創造價值;(2)體驗價值,通過體驗某種事物或某個人來發現生命的意義;(3)經歷痛苦,弗蘭克爾認為對于人生而言,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是唯一能夠了解痛苦意義的存在。當痛苦在被發現其意義的時候,痛苦也就不成為痛苦了。[7]人的社會存在性決定了人的意義追求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個體間的意義追求具有差異性,由于意義追求的差異性和實現條件的難易程度不同,導致人在追求意義過程中出現不同心理體驗。人既有追求意義的愿望,便有追求意義的意志,還期望追求意義的自由,于是難免在追求意義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甚至發展為相互沖突,秩序的維護便成為必不可少的需求,政治產生的必要性也基于此。可見,政治的產生還來自于人們對意義的追求,意義追求過程中不同的心理體驗會影響人們對政治體系的評價。

4政治認同主體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存在體。關于人的理性與非理性問題,是學界討論的傳統主題,由于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能夠運用思維進行理性思考,所以力挺人之理性特質的主張一直占據上風。西方理性主義思想從古希臘時期開始萌芽,走過宗教神學統治的中世紀,再到德國古典哲學把其推向巔峰,這一過程不斷顯示出理性主義的影響力,“古希臘的理性是與宇宙的心靈相通的思辨,中世紀的理性是神學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的理性則是時代的精神,這就是自然科學精神。”[8]23馬克斯·韋伯把西方的理性主義區分為價值理性(純粹理性)和工具理性(實踐理性),價值理性只考慮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理想而不顧及其它;工具理性即技術理性,只考慮活動的效率和技術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價值理性的理想本身已包含了功利的成份,同樣工具理性也不可排除價值因素。理性主義在西方的統治地位可以借用培根的話來表述,“感覺包含意志和情感的主觀因素,不能符合科學的客觀要求,沒有理性的指導,感覺本身是遲鈍、無力的,有時甚至產生出有欺騙性的表象,被偽科學所利用。”[8]247理性主義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把人的理性推向極端而導致對理性的迷信,這本身就違背了理性精神而成為獨斷論,自然引起了不少學者對理性主義的反思與批判。孟德斯鳩認為人性本身是非理性的,“這個國家經常是火熱的,易受感情的驅使而不受理性的驅使,理性一向不能對他們的精神產生巨大的影響,治理這個國家的人不難使它的人民去做違反他們真正利益的事。”[9]休謨指出,“理性的永恒性、不變性和它的神圣的來源,已經被人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感的盲目性、變幻性和欺騙性,也同樣地受到了極度的強調。為了指出一切這種哲學的謬誤起見,我將力求證明,第一,理性單獨決不能成為任何意志活動的動機,第二,理性在指導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對情感。……理性是、并且也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職務。”[10]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而著稱的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的非理性進行了細致研究,他認為構成群體的人,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有多大的差別,一旦他們成為群體這一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其特點體現為:沖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情緒的夸張與單純;偏執、專橫和保守。在群體心理的影響下,原本的個人個性全部消失。[11]沃拉斯揭示了人在政治活動中往往受感情和本能的刺激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大多數人的意見并不是受經驗檢驗的結果,而是習慣所確定的無意識或半無意識推理的結果,它們是非理性的。人性是由理性及非理性兩種因素構成的,文明的希望在于取得人類理性的勝利。[12]雖說理性是人所具有的特質,但同樣不可忽視人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現實的人的意識中當中,理性和非理性是相互交織、相互轉化的。非理性和理性構成了人的意識的兩翼,在個人、群體和人類的層面上,非理性和理性都是彼此互動從主體的現實生活中生長起來的。”[1]69基于人作為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存在體(當然,理性在總體上占主導地位),所以對政治體系的認同也就具有了積極認同與消極認同、理性認同與盲目認同、真實認同與虛假認同等之分了。

二、“四位一體”的政治認同對象

關于政治認同的對象,學界有不同認識,如果從系統論的角度把政治看做是一個系統的話,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體系便成為其認同對象。在此把政治體系看作是“四位一體”的組成結構:一是政治價值理念,這是政治體系產生和運行的深層結構與基礎,屬于內層結構;二是政治制度規范,這是政治體系運行的保障規范;三是政治組織機構,這是政治體系職能發揮的載體,政治制度規范和政治組織機構屬于政治體系的中層結構;四是政治行為,這是政治體系功能的具體承擔者與執行者,屬于政治體系的外層結構。由此,政治認同就具體化為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的政治價值理念、政治制度規范、政治組織機構和政治行為的三大層面的認同。

1作為內層結構的政治價值理念。政治價值理念是政治體系產生和運行的深層結構,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識形態、政治理論等都是政治價值理念的表現形式,政治價值理念對政治體系的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為它對政治體系其他組成要素的重要影響。

首先,政治價值理念指導政治組織機構的設置、影響政治組織機構的穩定。政治組織機構的建立方式、目標設定、運作機制等,無不是在一定的政治價值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政治價值理念還為政治組織機構的穩定運行起著維護作用。“試圖創造政治民主的政治家,常常專心于創造一整套正規的民主政府機構和編撰一部憲法;或者他們專心于組織一個激發大眾參與的政黨。但是,一個穩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結構和政治結構: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對政治過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夠支持民主系統,否則,這種系統獲得成功的機會將是渺茫的。”[13]

其次,政治價值理念為政治制度規范提供合法性闡釋與論證。政治制度規范其實是政治價值理念的外化,特里·N·克拉克指出,政治文化包含政治體制的核心要素,所謂核心要素就是界定基本游戲規則的深層結構。[14]無論是西方三權分立制度,還是中國的人民代表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價值理念指導下構建的。

最后,政治價值理念規范、調整和引導政治行為。政治價值理念伴隨政治行為的全過程,無論是政治行為發生前的政治動機,還是政治行為發生過程中的行為調整,甚或是政治行為發生后的行為評價,都以一定的政治價值理念為基礎。“個體政治行為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它在個體心理或精神層面上的反映或表現,主要是由每個個體的政治文化來完成的,即個體的政治文化是個體政治行為的深層表現或內在的根據。”[15]由此可見,政治價值理念在政治體系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其在政治認同內容中的基礎性地位。

2作為中層結構的政治制度規范和政治組織機構。政治制度規范包含了與政治體系相關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策及各種法外制度(在法律、法規規定范圍之外的自然形成的準則、慣例和習俗等),西方新制度主義學派的歷史制度主義學者豪爾認為,制度就是在各種政治經濟單元之中構造人際關系的正式規則、慣例,受到遵從的程序和標準的操作規程。[4]106政治制度是政治體系運行的規范者和協調者,關于政治制度在政治體系中的地位,埃克斯坦認為,近代以來將政治科學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甚至社會學那里區別出來的標志,就是早期政治科學家們所形成的對正式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的集中研究傳統。“在傳統政治科學家那里,他們的研究對象其實都是政治制度,只不過有些學者偏重于從比較-歷史分析的角度來試圖提出某種制度變遷的理論(歷史比較法);有些學者側重于分析正式制度的構成(法律研究法);有些學者則側重于描述現實制度的運作(現實主義的方法)。”[4]27執著于政治制度研究的西方政治學者先后形成了舊、新制度主義學派,當然二者在政治制度界定、研究方法、研究視野及知識框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別。關于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歷史制度主義認為政治制度是決定和影響政治行為的一個關鍵性變量,“首先來自于制度的結構性特征,即制度框定和限制了政治行為的機會、偏好、目標和策略;其次是政治制度的穩定性特征,即相對于公共政策和政治行為的變化而言,制度是一組穩定的因素;再次是政治生活可以一定程度上簡化行為受規則驅使的過程。”[4]138

政治組織機構包含了各級政府(廣義)和承擔一定政治職能的各種組織、團體及其機構,關于政治組織機構產生的必要性,洛克在《政府論》中曾經指出,政府出現的目的原是為了避免并補救自然狀態的種種不合適的地方,而這些不合適的地方是由于人人都是自己的裁判者而必然產生的,于是設置一個明確的權威,當社會的每一成員受到任何損害或發生任何爭執的時候,可以向它申訴,而社會的每一成員也必須對它服從。政治組織機構是政治體系功能發揮的主要載體,阿爾蒙德對政治體系功能的劃分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他在《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一書中,把政治體系的功能分為三個層次:體系層次、過程層次、政策層次。體系層次的功能涉及體系的維持和適應,包括政治社會化、政治錄用和政治交流;過程層次涉及要求和支持的輸入,通過一個轉換過程變成了權威性政策的輸出,這一轉換過程由四個方面的功能組成:利益表達、利益綜合、政策制定、政策實施;政策層次涉及政策的實際作為,側重于政治體系與其他社會體系、環境之間的關系。[16]其實無論是政治體系的維持和適應功能,還是政治體系的利益表達、利益聚合、政策制定與實施功能等,大都以政治組織機構為載體。政治組織機構除了發揮著“黏合劑”“下情上達”和“上情下達”的作用外,現代政治組織機構還承擔著更多的服務與管理功能,它是政治體系存在的實體形式。

3作為外層結構的政治行為。政治體系中的價值理念、制度規范、組織機構等要素的功能,最終都要具體化為一定的政治行為才能得到執行,這里的政治行為特指具體承擔政治體系功能的公共政治行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接觸最多就是政治行為,政治行為主體的行為方式、行為態度、行為效果等都對政治體系和公民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可以說人們對政治行為的印象就是對政治體系的印象,政治行為是“政治體系的面子”。政治行為主體擁有特定權力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其行為受到體制和規范的限制,按照其角色使命來實施政治行為,所以政治行為主體不能隨心所欲采取政治行為。但從另一角度看,政治行為人作為能動的社會存在物,又難免從自身利益需求出發,去認識和評判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并由此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與途徑。在政治行為過程中,行為主體一方面提取政治體系所賦予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又運用自己的主體性力量去克服不利因素,從而在政治體系的規定性與自我需求之間找到其行為的平衡點。正如美國學者特納指出,“演員在舞臺上有明確的角色,社會中的行動者也占據明確的地位;演員必須聽從導演的命令,行動者必須服從權勢之人或大人物的擺布;演員在舞臺上必須對彼此的演出作出相應的反應,社會成員也必須調整各自的反應以適應對方;演員必須與觀眾呼應,行動者也必須扮演各種不同的觀眾或‘一般他人’和概念化的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員賦予角色以獨特的解釋意義,行動者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擁有獨特的互動方式。”[17]對政治行為的自利性進行系統研究的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在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一個人,沒有理由認為同一個人會根據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動機進行活動。公共選擇理論家皮科克劃分了三大政治市場:初級市場、政策供給市場和政策執行市場。在初級政治市場上,政治家把政策賣給選民,選民則為政治家支付選票;在政策供給市場上,官員為了實現特定政策目標而提供不同的手段;在政策執行市場上,政策執行所帶來的影響使人們或多或少地被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法律的要求。[18]在實踐中,政治行為背后既具有客觀規定的特質,也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調整,在此層面上決定著政治行為對認同主體的影響各不相同。

三、政治認同主體之于對象:表現維度

政治認同有很多表現維度,“默認意味著認同但未表白,贊同是表示同意但沒有行動,支持是通過行動來貢獻力量,獻身是奉獻生命予以實現。”[1]337歸結起來,政治認同的維度體現為心理和實踐兩個層面,心理層面可分為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評價、政治態度四個維度;實踐層面的維度主要體現為政治參與。

1政治認知:對政治體系的了解程度。政治認知是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的認識、理解,并內化為知識的過程,這是認知者和認知對象及認知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政治認知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認知能力,才能對認知對象的信息進行選擇、吸收和內化。“政治認知可依次分為政治知覺、政治印象和政治認知判斷,其中,政治知覺是整體政治認知過程的基礎,是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不同方面以及相互關系的綜合反映;政治印象是認知主體在政治知覺的基礎上對認知對象的‘刻板印象’,表現為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較為固定的記憶;政治認知判斷則是政治認知主體在上述兩個過程的基礎上對認知對象的判斷和推論,是對認知對象的綜合分析。”[19]認知主體的價值傾向會影響其對認知對象的主次和輕重選擇,認知對象的不同屬性、內容要經過認知主體思維的“加工”。政治體系通過實踐中的政治運行、政治宣傳、為認知主體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與空間等方式反作用于認知主體,以此使認知主體獲得政治體系的相關知識。此外,認知過程中的情境因素也會對政治認知形成重要影響,處于和平年代和戰爭年代的不同認知主體的認知記憶是完全不一樣的。要對某一共同體產生歸屬感,對共同體的認知和了解是第一步,這決定了政治認知是政治認同的首要環節。

2政治情感: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政治情感是指認同主體在政治認知的基礎上對政治體系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伴隨對政治體系的親疏、愛憎等情感反應。依據政治情感所表現的強烈程度可將政治情感分為政治情緒和政治感情,政治情緒是較低層次的政治情感,它一般在認同主體處于特定的政治情境下容易表現出來,例如在政治運動和政治事件中,或是在認同主體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滿足等情況下。政治情緒處于政治認同的不穩定狀態,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影響。政治感情是相對深層的政治認同,是一種復雜而相對穩定的心理體驗,例如對政治體系中價值理念的信仰、對政治體系行為主體的信任與熱愛等,政治感情一旦升華為政治信仰,則形成較為穩定的政治認同。無論是政治情緒,還是政治感情,它們都具有很強的主觀屬性,完成了對象的主體化過程。

3政治評價:對政治體系的理性評判。政治評價是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中的各個層面、各種政治活動和事件等,所作出的評價性看法。政治評價包含了評價主體、評價對象和評價標準等基本要素,評價標準的形成與評價主體已有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如果說評價主體已有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是政治評價標準形成的“心理標尺”,那么政治評價主體的政治實踐與經歷則是政治評價標準形成的“實踐標尺”,二者之間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檢驗。政治體系即便在情感上獲得一定的支持,但如果評價主體的利益需求在政治實踐中沒有得到相應滿足,對政治體系不一定有較好的評價,所以說政治評價是“心理標尺”和“實踐標尺”的相互融合與檢驗,體現著評價主體的理性評判。政治評價對政治體系起著反饋作用,成為政治體系進行自我調整的重要指示器。

4政治態度:政治認同心理與參與行為的中介。政治態度是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取向和價值取向心理的外化表現,它是人們對政治體系的各種心理反應的綜合表現。政治態度容易從認同主體身上直接體會與感受到,諸如對政治活動的積極參與、觀望、冷漠等態度。政治態度綜合反映著認同主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判斷,并成為其心理與行為的中介,“態度的結果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對行為的影響,一是對判斷的影響。……在態度與行為的關系上,學者們普遍認為態度與行為之間有著直接的關系,從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預見其行為。對態度與行為間關系的研究貫穿于態度研究的整個歷史。在態度與行為的關系中,態度是由刺激(環境、事件或其他‘態度對象’)到反應(行為)的一個重要的中介。態度作為一種中介,既影響行為也受到行為的影響。”[20]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態度與行為之間并不存在一致性的關系,如美國學者拉皮爾就認為,態度和行為之間存在很大的不一致。關于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無論作出何種結論,態度對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的事實恐怕是無法否定的,政治態度的表現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政治認同的狀態。

5政治參與:政治認同的實踐維度。政治認同不僅體現為心理歸屬感,還體現為實踐中的政治參與行為,只有兼具心理與實踐的認同才是真正的認同。現代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公民的參與性,具備充足的政治參與條件和有效的參與渠道是政治體系獲取政治認同的實踐基礎,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理應實現的目標。“把民主定義為政治的善,即按照‘自由和平等’的政治約束來定義‘美好生活’并發展這種看法的努力,并不會為解決所有不公正、邪惡和危險現象提供靈丹妙藥。但它為捍衛涉及一般事務的公共對話和決策過程提供了良好基礎,并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制度途徑。”[21]

自民主政治產生以來,其吸引力在于公民合法擁有自我利益的表達渠道與空間,民主政治拒絕接受任何特權利益的存在。所以,生活于政治體系中的人們是否參與政治成為衡量政治認同的重要維度。

分析至此,政治認同主體與對象之間形成如下圖所示的邏輯關系:

認同主體在不同政治認同維度上的強弱表現,為我們區別不同狀態的政治認同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依據。在理論分析層面,在此依據認同主體在各政治認同維度上的不同表現,可把政治認同狀態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詳見圖2)。

圖2政治認同狀態呈現1自覺型政治認同。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具有較好的政治認知,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和評價都較高,這是政治認同的良好狀態。當然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認同主體并不一定能夠實現政治參與行為,所以自覺型政治認同在實踐中又體現為參與自覺型政治認同和非參與自覺型政治認同。

2情感型政治認同。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度較高,但對政治體系的評價較低,依據認同主體是否具有政治參與行為,可把這類政治認同分為積極情感型政治認同和消極情感型政治認同。

3理性型政治認同。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具有較好的政治認知,對政治體系的評價較高,但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度較低,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往往是以自我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為標準來評價政治體系的,依據認同主體是否具有積極的政治參與行為,可把這類政治認同分為積極理性型政治認同和冷漠理性型政治認同。

4被動盲目型政治認同。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具有較少的政治認知,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和評價都不高,但卻容易在外力的影響下有積極的政治參與行為,這類認同主體具有很強的從眾性,缺乏個人的獨立判斷,其政治認同表現具有盲目性。

5政治不認同。這類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知之甚少,對政治體系的情感依存和評價較低,在實踐中沒有明確的政治參與行為,其主體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認同,所以姑且把這種狀態稱為政治不認同。

6本能型政治認同。這類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處于“無知狀態”,由于各種情結對政治體系具有天然的和下意識的情感依存度,并不具備明確的政治評價和政治參與行為,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擁有一種天然情結,故稱之為本能型政治認同。

7政治認同無意識。這類政治認同主體雖然生活于政治體系中,但其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評價、政治態度等方面沒有明確的意識,政治體系對這類主體而言似乎是一個與其不相關的存在物,故稱之為政治認同無意識。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實踐中各種政治認同狀態相互交叉,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相互影響,決定了政治認同的復雜性,特別是政治認同還隨各種因素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高鵬程. 政治利益分析[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72∶29-30.

[3]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M]. 商務印書館,1987∶34-35.

[4]何俊志.結構、歷史與行為[D]. 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59.

[5]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82.

[6]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57∶103.

[7]V.E.Frankl:Man’s Search for Meaning[M]. New York: Washington Spuare press, 1984.

[8]趙敦華. 西方哲學簡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3.

[9][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 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61∶322.

[10][英]休謨.人性論(下冊)[M].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0∶451-453.

[11][法]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 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12][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 朱曾汶,譯.商務印書館,1995∶13-36.

[13][美]加布里埃爾·A. 阿爾蒙德.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 徐湘林,譯.東方出版社,2008∶443.

[14][美]特里·N. 克拉克.新政治文化[M]. 何道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5]王卓君.文化視野中的政治系統——政治文化研究引論[M]. 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152.

[16][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 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17][美]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 吳曲輝,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30.

[18]高賢峰.我國民營企業家政治行為分析——以S市調查為例[D]. 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9]王波.政治認同理論研究[D]. 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

[20]王麗萍.政治心理學中的態度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21][英]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 燕繼榮,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77.

【責任編輯:黎`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99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天堂777|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嫩模喷白浆|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伊人色天堂|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久草中文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日韩专区欧美|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干|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在线中文字幕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内毛片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a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伊人91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成人资源|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