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轉型升級調結構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必須在宏觀上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加大政府保障市場自由和維護市場秩序的力度來應對。文章依據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從市場體系、產權制度、市場信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現代法治等方面系統論述了政府如何服務于實現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權。
關鍵詞:“新常態”;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政府職能;法治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4-0084-03
作者簡介:劉權政(1972- ),男,陜西蒲城人,管理學博士,現為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科研人員,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實以及我國GDP30多年來高速增長積累問題的顯現化,使現階段的經濟領域出現新的特征,這些特征既表現為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也在另一方面表現為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和平臺。針對有些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迷茫和疑慮,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至此,經濟領域的 “新常態”便開始在各大媒體頻頻出現,2015年也就成了 “新常態元年”。其實“新常態”對應的是過去的“舊常態”,“舊常態”是指我國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時期(1978-2013),GDP年均增長98%左右。在“舊常態”條件下,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在“新常態”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服務性作用,政府的服務性作用主要是開辟新市場,完善市場因素,保障市場自由,維護市場秩序。借用厲以寧的話來說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其實質就是按市場規律辦事。那么在新常態背景下,政府怎樣才能服務市場來達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筆者認為,政府應注重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服務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
一、不斷健全市場體系是落實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基礎
“新常態”背景下我們面臨許多問題,其中有些問題依然是不健全的市場體系引起的,2015年的股市震蕩就是例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是現代市場的特點,易受外來因素沖擊的脆弱性也是現代市場的弊端之一。如何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又能夠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有效抵御外部沖擊的市場體系是我國目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代化的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并在不斷完善之中。在我國“十五”到“十二五”期間,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而且出現許多標志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市場總量加速擴大,產品的商品化率明顯提高,初步形成的商品市場體系使有形商品的市場交易載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商品價格基本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國內外市場開始全面接軌,相關法律法規和社會信用體系開始形成,為我國后來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在原有市場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理順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一是逐步打破人為分割市場的行政性壟斷和地區性封鎖來規范政府行為,放寬對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準入門檻,以此來保障各類經濟主體獲得平等的機會進入市場;二是為加快商品和服務的高效流轉,逐步推行現代流通方式。現階段,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一是讓市場決定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二是完善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全面推進水、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三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等;[1]四是要繼續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用信息公開和依法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懲戒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最終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二、完善產權制度建設是實現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前提條件
早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黨中央就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明確指出“這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現代產權制度有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等四個方面的特征。如果產權的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不僅無法保護市場主體的權益,也會給生產要素的自由流轉設置很多障礙,再完善的市場體系也無法在資源配中起到應有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對于具有盈利性的市場主體而言,其產權一旦得到有效保護,就會避免其他市場主體的非法侵害,還會提高市場主體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以知識產權為例,只有進行嚴格的保護,市場主體才能從智能性創造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其自我創新的內生動力就會越強,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勞動力等進入到效率高、效益好的新行業和新產業。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型的關鍵時刻,技術上的創新和嶄新領域的創業顯得十分重要,不管是對于創新技術的個人和團隊還是對擁有財產權的企業來說,產權的正向激勵都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我們在依法取締非法收入所獲得產權的同時必須完善法律制度來保護一切市場主體通過合法途徑所擁有的一切產權。產權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就容易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這樣既有利于維護公有財產權,維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又有利于尊重和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有利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能促進各種產權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有償轉讓或流轉,在流轉中產權得到有效配置,在流動中資產獲得增值,從而重新調整利益分配格局。
三、提供客觀市場信息是服務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關鍵
改革開放多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市場依據市場信息來進行資源配置,凡是能夠正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商業經營活動的消息、資料、數據等都是市場信息。市場是市場信息的發源地,市場信息是對市場上各種經濟關系和投資經營活動的客觀反映。市場通過市場信息配置資源的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市場信息是市場主體發現商機并進行投資的切入點;市場信息是市場主體制定戰略與策略進行市場競爭的重要依據;市場主體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掌握和利用來提高自己的經營收益;市場主體通過搜集和整理市場信息來靈活制定自身的產品銷售策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由此可見,市場正是通過市場信息來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市場信息如果正確,市場就會合理有效的配置資源,市場信息如果錯誤,市場就會因為信息的誤導而不能有效的配置資源甚至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價格是市場信息中最重要的信號,發揮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作用,價格信號就要真實無誤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如果政府過度干預價格形成時,就會使這一信號紊亂,使市場主體無所適從,從而使資源配置難以實現效率最大化。要看到,由于混淆了宏觀上的控制通脹與微觀上的價格管制,一些政府部門往往把對部分產品的價格管制當作經濟宏觀調控手段屢屢使用,致使水、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資源性和基礎性產品價格改革難以啟動。 宏觀調控的任務之一是防通脹和通縮,其手段主要依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而不在于微觀上部分商品的價格漲跌。影響市場信息正確與否的因素很多,但是從目前來看,政府對某些商品的定價權是影響和扭曲市場信息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府把持著很多產品和服務的定價權,受政府把持商品的價格很難正確反映市場信息。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并沒有把價格政策放在宏觀調控體系的內涵之內,并且明確指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同時,指出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三個領域: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2]
四、政府不越位并及時補位是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核心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和排斥政府的宏觀調控,因為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調節不當或者調節不到的地方。凡是市場調節不到或者不當的地方就需要政府的行為來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核心就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勘定宏觀調控的界線,使政府的調控與市場的作用在資源配置中形成互補關系。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典型市場經濟國家,但政府對市場絕不是自由放任,更不是過度干預。美國政府制定干預經濟的措施是以強調維護市場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為基本前提的;國家對經濟干預的最終目標是彌補市場機制功能的缺陷,恢復市場體系內在作用,并非用行政手段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市場體系在通過政府的有效配置資源后得以恢復,此時政府行為就該退出了。2008年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此次危機堪稱自美國大蕭條時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因此遭受沉重打擊。為了挽救面臨崩盤的美國通用汽車企業,美國政府出手營救,援助資金來源于美國國會批準設立銀行系統援助基金。對通用汽車累計投入資金約500億美元,最高時政府曾持股約61%。美國政府此次在和平時期對私營部門的干預措施,是美國經濟史上最為成功的一次,不僅避免了百年通用的倒閉,還挽救了大量就業。當通用汽車企業運行正常后,政府立即收手并且主動與企業撇清經濟關系。在美國財政部全部出售通用汽車股份之前,通用汽車管理層所有人員都必須遵守奧巴馬制定的薪酬限制條例。通用汽車方面認為,政府持股令公司在財政上受到嚴密監管并帶來政治壓力,同時高層薪酬限制對公司的人才招聘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政府的及時退出,對通用汽車的自主運行無疑是件好事。
自從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如何界定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一直是困擾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難題,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所在。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25日在山東考察金蘭物流基地時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只有政府與市場的“手”各就其位,政府該出手時就有效地出手,該收手時就收手,二者才能形成合力而不是對立。[3]長期以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經常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其結果是政府職能不僅沒有太大轉變,反而一度出現政府過度干預市場調節資源的現象,導致出現資源錯配和產能過剩的后果。例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政府拿出四萬億進行救市,該計劃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也對經濟發展留下了通脹、錢荒等后遺癥。同樣以振興汽車產業為例, 2009年,我們實施了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等經濟政策的刺激,汽車消費開始以飛快的速度增長,2009年末我國汽車產銷同比增速雙雙超過40%,無論是汽車的生產還是銷售,我國均獲得了第一的桂冠。但是隨著政府行為的戛然而止,迅速放緩的車市增速影響了汽車行業的穩定運行,而且由于前幾年車市場急劇擴張所帶來的道路擁堵、尾氣排放等,又成了阻礙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難題。其原因就在于普惠式的經濟補貼在拉動內需的同時卻抑制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因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認為,政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自己的職能:一是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能,既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二是政府要科學地實施宏觀調控,既不要擴大化,更不宜頻繁地施行;三是政府要減少管制價格的范圍,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4]由此可見,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不是讓政府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各司其職。一定要明確政府和市場發揮作用的邊界,邊界不清就有可能形成資源配置的真空,也有可能產生資源重復配置,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通常情況下,凡是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干預;凡是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要來彌補。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兩者配置資源都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市場機制無法解決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更無法解決市場經濟規律在無政府狀態下所帶來的國民經濟的大幅度波動等;政府也會因為判斷失誤而發生資源配置的浪費,關鍵是要把握好二者關系的度。
五、完善法治是筑牢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權的保障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完善的法治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保障。過去在資源調節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現代法治的缺失或者沒有徹底落實法治,總是將政府職能的轉變寄希望于權力主體的自我克制和主動收縮。其實只有徹底落實依法治國,才能真正使政府轉變職能,才能確保改革全面深化。因此,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來排除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擾,同時政府又必須依法做好服務工作,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政府的作用進行了界定,即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是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宏觀調控的具體內涵就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等。同時還界定了政府定價的范圍;政府審批的界線;政府投資審批的邊界;政府考核評價的內容;國資管理重點和國有資本投資的重點。如何在實踐中全面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決定》的精神,還需要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依據《決定》精神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用法律程序、法律規則矯正政府隨時可能出現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等不應有的現象,依法逐步促進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只有將權力真正關進法治的籠子,才能真正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早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這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的意思大體一致,但最終卻沒有完全落實。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沒有依據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短期內我們依靠政治動員就可以立竿見影地落實行政體制改革,實現簡政放權,但從長期效應來看,唯有通過完善法治的途徑轉變政府職能才是最優選項。招商引資中出現的“關門打狗現象”與法治建設滯后是緊密相關的。我國中西部以及東北一些地區為了發展經濟都在下大力氣進行招商引資,投資企業入駐后則是“關門打狗”。 部分地方政府官員為一己私利,不顧經濟發展之大局,制造各種理由侵犯投資者的財產權利,更有甚者蓄意制造冤假錯案危害外來投資者人身安全,最終使其他的投資者視到這些地區為禁忌,同時也斷送了這些地區的長遠發展機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在商業規則的遵守和對權力的約束方面明顯要高出一籌。因此,要振興落后地區的經濟,首先要改變的是這些地區落后的法治思維、法治環境,否則就會事倍功半。[5]完善的法治既可以從宏觀上杜絕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保證政府正確發揮自身的職能,也可以從微觀上杜絕個別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不當行為,避免出現“關門打狗”的違法違紀現象。
最后需要明確的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政府調控、調節資源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對政府公職人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質言之,政府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宏觀調控要由常規性的技術演變為精湛的藝術。
參考文獻:
[1]付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探析[J].北方經貿,2014,(1).
[2]市場信息[EB/OL]. http:∥baike. baidu. com/ view/ 555611. htm?fr=aladdin.
[3]習近平. 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 政府市場各就其位[EB/OL]. http:∥ www. yicai. com/ news/ 2013/ 11/ 3138325. html.
[4]楊偉民.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J].宏觀經濟管理, 2014,(1).
[5]法治政府: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關鍵[EB/OL]. http:∥www. sxdaily. com. cn/ n/ 2013/ 1219/ c318-5306328-2. html.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