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吳相對論
?
“曬”是一種病
冬·吳相對論

對話者:梁冬(原鳳凰衛視主持人、正安中醫創始人)吳伯凡(《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
被關注為什么是人類最根深蒂固的欲望?
什么是信息傳播的場?
輕率的反復傳播為什么會讓有價值的思想變得廉價?
深刻的人生智慧為什么應該在具有儀式感而不是家常化、
通俗化的場景中獲得?
為什么說媒體在很多時候都是在浪費感情?
本期話題:“曬”是一種病
梁冬:前陣子我去杭州出差,當地朋友給我弄了一箱蟹。運一箱蟹回來可不只是一箱蟹,那還有半箱冰。因為每盒蟹的下面都是拿礦泉水瓶裝的冰,然后里面裝著五花大綁的幾十條“漢子”。
結果下飛機的時候找不到推車,然后我就把它扛著。那種箱子又沒有抓手,全都被透明膠帶纏著,我只能右手頂著,左手還拖著一個箱子。
吳伯凡:那很狼狽的。
梁冬:很滑稽的樣子,就跟一個雜技演員一樣,要保持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搖搖欲墜,而且很重。那時老婆來接我,遠遠地就看見我了。我趕緊說,快來接把手,快散了。
當時我老婆掏出了手機,大笑著在拍照,我當時都瘋了,“啪”就摔在那兒了,所有的箱子都散了。然后我很生氣,罵了她一頓。
我說你為什么要拍呢?你為什么不能上來接一把呢?她說,你平常不干活,好不容易看見你干一次活覺得挺有意思,給記錄下來。然后迅速在姐妹團里分享,還把我臭罵她一頓這件事情拿出來分享。
吳伯凡:哈哈,你那個時候肯定是惱羞成怒的。
梁冬:是啊。但是過后想想這也的確是一個很普遍的人格。就是現代的人們,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已經不是去解決它,而是記錄它,然后分享它、討論它。
吳伯凡:這在新聞學上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說這個事兒在發生的時候,危急情況下記者是去拍還是去救?因為他拍是他的職責,去救反而是失職的,但是他不救他是……
梁冬:失去人性。
吳伯凡:這個事兒還真引起了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對待世界的方式,在這樣一個人人有手機的世界,光能拍照它是……
梁冬:沒有用的。
吳伯凡:他主要是想著拍完以后要去發,去分享。現在好多人,所謂做事就是變成了拍照,拍照背后的動機就是去分享,炫耀。
人根深蒂固的一個欲望是被關注的欲望,當你的基本生存保證以后,受關注的欲望是一個非常強烈、根深蒂固的惡習。
梁冬:人性的惡習。
吳伯凡:如今微信里頭有幾大類傳播甚廣,第一類是各種人生教誨,接近百分之五十。
梁冬:直接把儒釋道全部的精華變成人生感悟,是吧?我有時候都很擔心,這種龐大的微信媒體會把這些智慧搞得很廉價。
吳伯凡:對啊,那當然了。就普羅米修斯偷來的那火,那是很神圣的東西。
梁冬:對,誰家灶頭火無煙。普羅米修斯的圣火變成你們家煤氣灶那個火了,你想還有什么神圣的意味。有些東西是不能隨便經常說的,不能夠家常化,不能夠日常化,不能夠通俗化。現在打開微信這些神圣的東西隨處可見。
吳伯凡:對,一種思想,一段話,它的價值是有一個場的。
比如說讀書,讀書為什么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就是不同的場里頭你讀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種場里頭,它會激活你的某種東西,激活你的情緒,你的思想,你的行為當中的某種隱秘的東西。
梁冬:神圣感和莊嚴感。
吳伯凡:在某一個場景里頭熠熠生輝的東西,在另外一個場景里頭它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不能白天放煙火,是吧?說到這里,我們就說關于所謂的思想,各種的儒釋道等等。
梁冬:各種人生感悟。
吳伯凡:這些東西就統統地失去了場景。人人都在傳播,但是它的光澤、它的水分都沒有了,就變成那種干巴巴狀態,這叫“陳詞濫調”。
一個叫比爾斯的美國人,他寫過一本叫《魔鬼辭典》,他這么解釋“陳詞濫調”:是一大堆在煙霧彌漫的詞語中打鼾的思想,是在思想的海灘上被曬干的海蜇皮,是一萬個白癡借一個傻子說出的至理名言,它是思想的活僵尸。這就叫……
梁冬:哈哈,對,它是在思想的海灘上曬干的海蜇皮。
梁冬:我常常覺得很遺憾,現在網上任何一點有價值的東西被過度傳播之后,你會對整個……
吳伯凡:本來這個事情其實還是有點價值的,雖然是海蜇皮但是曾經是海蜇,你知道吧?
梁冬:對啊。但是它被這樣曬之后,真的毀壞了這整個事情。其實對整個智慧產業而言,或者整個智慧的海洋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侮辱。
吳伯凡:就像有一些本來有價值的東西,當它以浮皮潦草、很輕率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表達的時候,它就會被很不認真地對待了。
梁冬:重要的話,不要老說。說多了之后別人就煩了,煩了就自動過濾掉了。
吳伯凡:我們經常說浪費感情,這是一句很不好聽的話。其實很多時候媒體,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它充當了一個浪費感情的功能。
有些東西是不能夠過度渲染的。本來大家懷著善意想傳播正能量,但是最后在過度傳播的過程中,即使不是負能量,也變成零能量了。
梁冬:這叫捧殺嘛。
吳伯凡:嗯,對。英劇《黑鏡》里頭有一集就是拍照,所有人對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拿出相機。當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比如說街上出車禍了,第一反應掏出手機來拍,這是圍觀殺人。
梁冬:看客。
吳伯凡:嗯,都變成了一個自我雇傭的新聞記者,而且拍完就完了。
梁冬:對,然后分享,然后義正詞嚴地在網上憤怒。
吳伯凡:這是一種廣義的、泛化的暴露癖,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暴露給別人,而且這種感受都是經過數字化的感受,是一種數碼相機化的感受。
梁冬:數碼相機加美圖秀秀的感受。
吳伯凡:這個危險就在于,我們表面上能夠看到很豐富多彩的世界,你打開微信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海外風情和小吃美食等,但其實我們的世界變得很狹窄。
梁冬:對,而且他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我們對世界有一種深度的參與,但其實這種參與的中間隔著一個透明的玻璃。
吳伯凡:嗯,就是變成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兩邊都是玻璃墻的回廊里,大家就在那兒流連忘返,卻渾然不知大家并不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