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華 劉燦姣 楊 丹(.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湘潭 405;.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長沙4008;.湖南圖書館 長沙 400)
?
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調研與分析*
徐軍華1劉燦姣2楊丹3
(1.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5;2.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長沙410083;3.湖南圖書館長沙410011)
〔摘要〕文章對國內31所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的采集系統、分類體系、檢索情況、開放性及重視度等方面展開調研,進而提出以下幾點建言:革新手段,拓展非遺數據庫的表現形式;博采眾長,重構新的非遺數據庫分類體系;利用移動互聯環境,加大宣傳力度。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省級公共圖書館調研分析
〔分類號〕G242
〔引用文本格式〕徐軍華, 劉燦姣, 楊丹.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2016(2):28-32
*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數字化傳承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和元數據標準研制與推廣研究”(項目編號:2014GK2018)和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環境下湖南省高校圖書館業務流程重組的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3YBA312)”研究成果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 2003 年 10 月 17 日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我國也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其總則里規定:“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2]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利用數字化方式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頒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3]
自2006年以來,在文化部的直接領導與推動下,各省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積極開始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網站和專題數據庫。從文獻檢索情況來看,2010年有專文對省級公共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進行調查研究,四年過去了,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設情況開展得如何?較之以前有哪些新進展、新做法?仍然存在哪些問題?文章擬就此開展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IFLA聯合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也專門指出:“公共圖書館應該是地方社區收集、保護和推廣各種地方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機構”,“在那些口述傳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的地方,公共圖書館必須鼓勵支持其繼續發展。”[4]
我國于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里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2]
文化部《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也要求“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對普通古籍、珍本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文獻、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資源的采集、保存、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保護民族典籍,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作用。”[5]
據《中國文化報》報道,截至2013年底,已有浙江、江蘇、新疆、山西、河南等13個省區市頒布出臺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6]。通過網絡搜索,獲得安徽省、河南省、陜西省、重慶市等地區的條例全文,它們均提到了應發揮公共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特色功能,根據自己的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保管或者展示活動,應利用互聯網等媒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革新主要收藏靜態文獻的觀點和做法,正如發表于2014年1月3日《光明日報》的文章《未來的圖書館》所言,針對讀者研究的“拉班舞譜”這一動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圖書館除了提供文字資料,還應提供來自于專業研究領域的舞譜記錄、多維影像等專業資料和研究成果[7],以使讀者獲得關于該主題的全方位、立體式的豐富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精華,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省級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省公共文化保存、傳播中心,理應進入其視野,得其保護,被其傳播。而借助現代數字技術構建數據庫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序、持久、系統、專業地保護和利用,是目前多數省級公共圖書館的首選。
3.1調研對象及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我們將調研對象限定為我國大陸地區3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通過點擊進入每個圖書館的網站,在網站首頁或其鏈接的“共享工程分中心資源庫”中一一瀏覽,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對建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或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相關的數據庫均納入此次調研范疇。同時,為獲得更多更翔實的數據,還輔以相關學術論文中涉及的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資文化遺產數據庫案例的解讀作為補充。
3.2調研數據
從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3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專門建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的有14個,占總調研館的45.16%,分別為:天津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湖南圖書館、貴州省圖書館、西藏圖書館、陜西省圖書館、寧夏圖書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2009年有學者調研時發現貴州省圖書館沒有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8],而時隔五年后,該館建立起了專門的數據庫來保護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已日益引起圖書館界的重視。但還有7個省級公共圖書館沒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及相關的數據庫,文章僅對14個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省級公共圖書館進行了統計分析。
3.3非遺數據庫的采集系統
3.3.1非遺資源的采集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內容主要通過自建、購買、聯合開發相結合的方式來構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搜集和購買的民間文化資源,包括資源種類、分布狀況、傳承人的記錄、調查圖表、保護項目清單以及創作的相關錄音、影像、圖片等珍貴實物資料[9]。我們通過調研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對資源的版權明確方式來獲得資源采集途徑。

圖1 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版權情況統計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明確版權所有的非遺數據庫占了絕大多數,為90%,且其中版權歸本單位所有的為75%,說明大多數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建設非遺數據庫時,主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包括收集分散于普查專家和工作人員手中的非遺資料,建立完整系統的、各種格式統一的、可轉換的數據庫系統等等。
3.3.2非遺資源的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體現為動態的、活態的文獻形式。因此,建立非遺數據庫應區別于靜態的文獻形態,需更多地采集多種形式的非遺資源,然后從多媒體形式的角度來表現非遺資源豐富多樣、活靈活現的內容。

圖2 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表現形式統計圖
從圖2中可以發現,文字形式仍是當前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的主要表現方式,其所占比例最大,達30.77%,且有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僅有文字形式,有9個省級公共圖書館采用了以上四種表現形式,這些都說明擅長于文字處理工作的圖書館人在面對活態的非遺文獻形態時,仍“慣性式”地采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其次是視頻表現形式,更多的是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錄像等來生動地展現其原始面貌,這種方式能最直觀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而受到建庫人員的親睞。
3.4非遺數據庫的分類體系
在非遺數據庫中,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是各種形式的數字資源,都離不開一個最重要的區別彼此的項目類屬,即分類體系[10](81)。我們對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分類情況進行調研并統計,見表1。

表1 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分類情況統計表

陜西省圖書館 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民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民族地理、禮儀、節日、美食、手工藝、巴扎、服飾、舞蹈、生產習俗、居住習俗、生活雜俗、古老部落、古跡、壁畫、人像、宗教;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格薩(斯)爾、民間美術、民間文字、民間舞蹈、民俗維吾爾族刀郎、麥西熱普新疆曲子、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雜技競技、民間音樂
從表1中可以看出:(1)總的來說,各非遺數據庫的分類法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缺乏權威的、被各家均接受而采用的分類法則。(2)十分法相對來說較受歡迎,有6個省級圖書館的非遺數據庫采用該分類法則對其非遺項目進行管理,分別為:吉林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湖南圖書館、陜西省圖書館。其中,湖南圖書館非遺數據庫采用的是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第二版名錄分類法則,其余5個則采用的是第一版名錄分類法則[10](83)。十分法源于國務院于2006年批準并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11]。該名錄除了劃分出非遺項目的第一層類目,還有第二層,如民間音樂又具體分為民歌、器樂、舞蹈、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及其他類,但在調研中發現細分到二級目錄的非遺數據庫極少,如此則不便于非遺數據庫工作人員對數據資源進行歸類與操作。(3)文化空間這一項目類別僅出現1次,可能因其類屬界定不清晰,與“民俗活動、禮儀、節慶”中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內涵存在交叉重復有關。
3.5非遺數據庫的檢索情況
從所調研的非遺數據庫的分類體系來看,沒有考慮類面之間的橫向組培關系,故而導致用戶不能從多途徑檢索非遺項目的內容。非遺數據庫檢索功能內容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見圖3。

圖3 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檢索功能統計圖
從圖3來看,25%的非遺數據庫沒有設置檢索功能,用戶只能通過瀏覽的方式來獲取或查看所需的非遺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檢索系統應具備信息分類、多條件組合、文件類型、圖片、區域等多種檢索方式,以滿足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普通群眾的基本需求[12]。雖有75%的非遺數據庫提供了檢索功能,但55%的非遺數據庫僅僅提供了簡單檢索。只有設置多字段的高級檢索,才能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精準度更高的、個性化的非遺內容,而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此項恰恰是弱項。其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的檢索方式較具有特色,它采用非遺內容電子版資源分布圖與搜索引擎組配,使用戶能通過此電子地圖確定非遺內容的地域,進而從該地方的分類項目中搜索獲得,既直觀又迅捷。
在被調研的15個具有檢索功能的省級非遺數據庫中,對檢索結果明確有處理方式的僅河南省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其對檢索結果按題名、責任者、年代、更新時間等字段進行升序、降序排序。如果檢索結果眾多而缺少對其排序的處理,檢索的意義將大打折扣,同時,也將對用戶檢索個性化的非遺內容信息帶來影響。因此,這些都是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在改進檢索功能時需重點考慮的內容。
3.6非遺數據庫的開放性及重視度
省級公共圖書館建設非遺數據庫,一在保護本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在于通過網絡形式將這些資源公開、免費地為廣大讀者服務。因此,我們首先考量這些非遺數據庫的開放性。從調研數據來看,有4家省級公共圖書館建設了非遺數據庫,但主要通過局域網提供服務,分別是:河北省圖書館(河北戲曲、河北雜技、手工技藝、唐山皮影)、山西省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庫)、安徽省圖書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庫)、寧夏圖書館(文化娛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余的20家省級公共圖書館則通過互聯網向所有讀者提供開放性的、免費的服務,所占比例為83.33%。說明省級圖書館非遺數據庫的開放性服務乃未來發展趨勢。
其次,調研各省級公共圖書館對非遺數據庫的重視程度,我們選擇的考量指標是看非遺數據庫是否出現在省級公共圖書館的首頁,因為能在首頁醒目地得以呈現,說明省級公共館在眾多資源庫中對非遺數據的優先、重點關注,同時,因其出現在首頁,能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目光,吸引讀者點擊并為其提供服務。從表2可以看出,將非遺數據庫置于省級公共圖書館首頁呈現給讀者的僅6家,占所有統計館的28.57%,某種程度上說明省級公共圖書館對非遺數據庫的重視度仍不夠。圖書館人必須轉變觀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圖書館理應收藏的活態文獻、特色文獻,利用它們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而且,從調研來看,確實就有3家圖書館將非遺數據庫定位為自建數據庫或特色數據庫。

表2 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出現在圖書館網頁的位置統計表
從表2中還可看出,有10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的非遺數據庫出現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分中心庫里,其所占比例較大,為50%,說明省級公共圖書館通過“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來打造本省的特色文化是當前的慣常做法。這當然與該工程本身的宗旨、目的有極大關系,它于2002年啟動,目的在于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化藝術珍品進行保護及廣泛推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該工程已成為我國公共文化領域認知度最高、覆蓋范圍最廣、服務體系最健全、文化與科技緊密結合的國家級戰略性、基礎性工程[13]。各個省級公共圖書館通過該工程的省級分中心庫來構建自己的非遺數據庫可以提高認知度,實現最大的共享性。
4.1革新手段,拓展非遺數據庫的表現形式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對非遺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13]而在前述調研中,文字形式仍是當前省級公共圖書館非遺數據庫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方式。
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建設非遺數據庫的過程中,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文字的文化傳統、田野中的活態知識等特征,除了通過報紙、網絡等途徑收集本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圖片資料之外,還應深入田野開展原始資料的音頻、視頻資料的錄制、拍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建起既有文字說明,又有照片展示,還有音頻、視頻佐證的全方位、立體式的表現形式。
4.2博采眾長,重構新的非遺數據庫分類體系
針對非遺數據庫中分類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認為:新的非遺數據庫分類體系應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原生態的生存狀態;必須充分借鑒現有的各種分類法如傳統文獻分類法、網絡自編分類法、大眾分類法等的優勢,構建一個能全面、完整涵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實情況的分類體系;新的分類體系應是一個規范的系統,除了設置一級類目,還應設置有二、三級目錄,便于數據庫工作人員和公眾的準確把握與理解,應明確主類、亞類、基本類型的分類方法及其他們之間的關系結構設置等等。
4.3利用移動互聯環境,加大宣傳力度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77.42%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建設了非遺數據庫,但開放性和重視度均有待提升。省級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其首頁重點推出面向全社會公開、免費服務的非遺數據庫,通過設置人物專訪、新聞動態,推出相關的著作出版等等,以此來吸引項目的傳承人、傳承群體、有關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普通群眾等來關注非遺數據庫。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僅有2個省級公共圖書館的非遺數據庫設置了訪問量來體現其服務效果,而與用戶互動的方式則未見。因此,建議省級公共圖書館通過設計在線調查問卷、在線服務評估,嵌入微博、微信、SNS等社交方式,及時收集用戶對非遺數據庫的內容收藏、服務方式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同時也可集聚用戶的智慧,讓其參與到非遺數據庫的建設中。
(來稿時間:2015年9月)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EB/OL]. [2014-12-08].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 [EB/OL]. [2014- 12-18]. 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3.國辦發.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EB/OL]. [2014-12-28]. http://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
4.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圖聯. 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10
5.文化部. 文化部關于印發《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EB/OL]. [2014-12-19]. 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04725.htm
6.焦雯, 李珊珊, 許亞群. 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立法成就綜述[N]. 中國文化報,2014-10-21
7.鐘晶晶. 未來的圖書館[N]. 光明日報,2014-01-03
8.段運.我國省級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現狀與對策[J]. 圖書館學刊, 2010(6):102-104
9.陳東華. 吉林省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延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12(23):38-42, 61
10.楊紅.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5
11.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EB/OL]. [2014-11-20]. http://www.gov.cn/zwgk/2006-06/ 02/content_297946.htm
12.柳霞.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的建設[J]. 東岳論叢, 2008(6):196-198
13.張祺琪. 湖南省圖書館建設五大資源庫立體展現湖湘文化 [EB/OL]. [2015-01-19]. http://www.ccdy.cn/wenhuabao/shib /20 1309/t20130904_749224.htm
Survey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s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Xu Junhua1Liu Canjiao2Yang Dan3
(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entral South; 3. Hunan Library )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s of 31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by Internet survey including their acquisition system,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trieval, openness and attention degree,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nnovation means, expanding the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constructing their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rough learning wildly from others, and increasing propaganda strength by using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atabases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Survey and analysis
〔作者簡介〕徐軍華(1979-),男,博士后,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公共文化服務;劉燦姣(1976-),女,博士,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表論文50余篇,研究方向:數字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楊丹(1977-),女,湖南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現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