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責任制是權責統一之體系
馬克思曾經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中說道:“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作為“守護正義的使者”的法官,要秉公裁判,唯法是從,不受任何人和組織的干擾或者收買。當然,這也不是指法官可以打著法律的旗號為所欲為,不受任何約束。相反,為了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法官必須時時刻刻謹小慎微,嚴格遵守法律程序,正確理解適用法律,頭懸達摩克里斯之劍,不越雷池半步,否則,法官也要為自己的亂紀違法行為付出代價,而這正是法官責任制的主要意義所在。
法官責任制是責任意識、責任能力、責任行為、責任制度、責任成果的系統,是權責統一的體系。很多法治成熟國家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分別在確保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的同時,建立起自己的責任追究制度。近二十余年來,我國的法官責任制度也經歷了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1990年,為了消除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河北省秦皇島市法院系統率先試行錯案追究制,此后各地法院紛紛效仿,以裁判結果為追責標準的錯案追究制成為法官責任制的主要形式。1995年頒布的《法官法》,規定對于違反禁止性規定的法官,分別追究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這些禁止性行為,一方面與法官的身份有關,另一方面與法官所從事的司法活動有關。由于錯案追究制在實踐中暴露了不少問題,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試行)》兩個文件,以“違法審判責任制”取代了“錯案責任追究制”。近些年來,一批有社會影響的冤假錯案陸續被曝光,2013年,中央政法委發布了《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機制”、“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四中全會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中央《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要求“主審法官、合議庭法官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2015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審判責任主要是指違法審判責任,規定了違法審判責任的七種情形。
從這些重要的會議決定和司法文件可以看出,我國法官責任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單純強調責任追究,發展到責任追究與責任保障并重的格局。這種理念的發展變化,一方面是防范冤假錯案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也是我國解決審判權運行機制不科學、法官責任保障不完善這一司法頑疾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官責任制改革的意義重大,成為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所在。
為了有效地推進法官責任制,在理論和機制方面,當前亟需我們厘清以下疑點與難點:一是如何處理審判獨立與法官責任的關系。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官公正裁判的基礎和核心,而我國現存的一些制度如審委會制度、案件請示制度等,是基于對現實的理解,在“法院獨立審判”的理論基礎上設計的,一些不是法官獨立作出的決定卻要由法官承擔后果,顯不合理。二是錯案責任追究制是否應該繼續實行。錯案責任追究制被人詬病的最大地方就是追究事由過于僵硬和機械,完全以實體裁判結果作為追責依據的做法,與審判規律不完全契合,會出現責任錯配的問題,顯不科學。三是當前其他的司法改革措施如何與法官責任制銜接,如員額制改革和立案登記制改革帶來的短期的案多人少問題,有限的法官數量在日益增多的案件數量下如何保證案件質量,這也是一些現實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首先要解除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對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制約,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在確保法院獨立審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最大限度地保障法官獨立審判,落實責任之保障。其次,務必要明確“錯案”標準,合理地界定追責事由,正確把握錯案責任追究的范圍和啟動程序,構建科學的追責機制。其三,要從總體上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做好各項司法制度之間的銜接,做好各項司法制度的配套機制和措施,當前重點是要實現法官的責任與權力對等、責任與保障對等、責任與尊嚴對等,實現法官權責的統一。
概言之,法官責任制不僅是約束法官的一種懲戒機制,更是在確保法院獨立審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法官獨立審判的保障機制,在嚴格責任追究的同時,更要加強責任保障。法官責任制的目標應當是,讓法官自由又不恣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