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任楠 趙梓鈞 馬晉平/編譯
衡量成功的標準
翁任楠 趙梓鈞 馬晉平/編譯

●2016年初,我們向青年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問題調查:文章發表的數量和影響因子是否能夠反映一位處于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的真實水平?
這個問題總共收到約200份回復,其中75%的科學家并不認為發表的文章反映了科學家的真實水平,而25%的認為發表的文章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持否定意見的科學家大致有以下幾個理由:發表的文章不能反映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所具有的許多優良品質;青年科學家發表的文章更多反映了其所在國家、科研機構以及導師的水平而非其本人的能力;發表的文章常常忽略導致負面結果的重要研究;數量不等同于質量。
此外,我們還貼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回復。在這些回復中,有的我們只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以省略號表示),有的則在保留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適當的修改以便于讀者閱讀。
……青年科學家對其文章數量和影響因子的控制有限。但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不只是影響因子就能夠決定的,要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協助同行解決問題、討論自身的研究工作和分享失敗的經驗……
——克勞迪婭·巴茲(Claudia S.Barz),德國于利希神經科學與醫學研究所
……當科學變成一種真正的精英管理的時候,當關于種族、性別、生活方式和經濟背景的平等成為事實的時候,科研系統根深蒂固的缺陷就顯露出來。青年科學家的價值應該通過他們對于教育的貢獻、對于消除科學界不平等的貢獻以及他們對推動科學民主化的貢獻等多方面來衡量。
——麥樂迪·本福德(Melodie Elane Benford),美國得州梨城
對科學家的評估應該適當參考其工作的環境,包括科學家所在的國家、機構、團隊和同事,科學家的成績應當包括這些因素。
——馬努基·米世拉 (Manoj Kumar Mishra),印度特里凡德倫空間物理實驗室
對青年科學家的評價應該基于他們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傳達思想、解釋數據、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的科學觀念。如果僅僅參照其發表的論文和影響因子進行評估,這些能力就會被忽略。多數情況下,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能夠發表優秀的文章,僅僅是因為其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遇到了合適的人。
——佟隼嘉(Tiong Sun Chia),澳大利亞珀斯,哈利·珀金斯醫學研究所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成就往往是和機遇相關聯的,但我們不能把成就都歸功于機遇。比方說,在富裕的國家或機構進行的科研工作往往更容易成功;在名聲顯赫的機構進行研究是一種機遇,而不是一種成就。
——恩底彌翁·庫珀(Endymion Cooper),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
現階段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往往依賴于很多外部因素:包括了期刊監管的質量、研究領域的公共利益以及更多情況下所謂的運氣成分。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除了發表科研成果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對青年科學家的評估必須全面,應該考慮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他們的奉獻程度以及他們在非科研活動(如教學和公共事務)的參與。
——凱特·牛頓(Kate Newton),英國伯明翰大學地球科學系
青年科學家生涯的真正價值可以通過“合作指數”(networking index)來更好地評估?!昂献髦笖怠笨梢宰屛覀兞私獾角嗄昕茖W家能否建立新的人脈、和其他科研團隊進行合作…而不是僅僅局限在他們自己的圈子里……
——尼古拉斯·博內爾(Nicolás Bonel),阿根廷德爾蘇爾大學
……我們需要一種修正的h-指數,該指數將文章作者的數量也納入其中:前三位作者和后三位作者使用標準的h指數進行評估。而排名靠中的作者的影響因子應該根據作者數量進行加權平均。h指數只能統計過去5年內發表的文章,采用這種方式就可以排除科研工作者年齡的影響。
——查爾斯·布克(Charles de Bock),比利時魯文生物技術研究所
科學家被人們銘記從來不是因為其文章發表的數量,而是由于他們如何推動科學進步。反之則會暗示我們的年輕科學家(科學的未來)遠離科學的初衷,從而阻止未來的波爾茲曼、法拉第和玻爾的誕生。
——凱爾西·費赫曼(Kelsey Farenhem),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數量并不能表明一位研究者的能力,因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導師的指導。因此,在拿到博士學位后的數年間……研究人員應該能夠從國家機構直接獲取科研經費。這才能允許他們……去證明他們的能力:包括制定科研目標、管理科研工作、領導他人探索新發現等。經歷了這個階段以后,他們獨立完成的結果才可以通過和他們資深的同行相類似的評估方式進行量化評估。
——耶爾內伊·祖潘茨(Jernej Zupanc),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
開展真正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并產生相應的公眾影響力才能夠體現科學家真正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新聞媒介的關注度來衡量公眾對于科研工作者相關工作的興趣……

“……評價科學家應該通過文章的質量,而不是文章的數量……”
——伊茲拉·埃爾森阿迪迪(Esraa Elsanadidy),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化學系
無論是發表文章的數量還是影響因子都不足以評價青年科學家的價值。如果這樣行得通的話,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多年的研究后才發表突破性的成果)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將被貼上缺乏成就的標簽。
——希塔拉·戈皮納斯(Suchitra D.Gopinath),印度法里達巴德轉化健康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出版物影響因子的測定存在時間差的問題。第一篇氣候變遷的文章要產生影響需要多長的時間呢?新理論的提出、產生影響、熟知直到最終建立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
——馬特·溫特(Marten Winter),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評價青年科學家發表的文章最好要考慮時間度量,如文章發表與被引用之間的相關時間。這樣的話…… 可以更好體現科學的準確 (持久)和應用(影響)。
——克里斯蒂安·坎普(K.Christian Kemp),韓國浦項科技大學
……影響因子有限的文章…也許涉及的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或者開辟新領域的研究…僅僅憑借高影響因子的文章作為選聘年輕學者的依據具有如下風險:強化常規科學的發展,損害科學范式的轉換。
——雷斯·尼烏文赫伊斯 (Rense Nieuwenhuis),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社會研究所
“影響因子”應該由專家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定性評價,這些因素包括:文章本身、公開數據集的文檔(特別是實驗設計和相關的協議書等)、軟件和數據分析代碼等,以及科學拓展和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等……
——斯提恩·霍耶(J.Steen Hoyer),美國馬里蘭州華盛頓大學計算與系統生物學中心
……評價一個青年的科研工作者,我們還需要考慮其在投稿被拒后修改和重新提交的次數。這些指標可以體現出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所表現出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
——羅莎·李(Rosa Li),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系
評價青年科學家應當基于其實施穩定和誠實科學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基于他們如何炫耀其科研成果。對于精心設計的實驗實施過程所導致的不同結果(正面結果或負面結果),研究人員獲得的報酬的差異需要不斷縮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將項目建議書納入整個評價體系,因為它可以展現出科研工作者對該領域相關課題的計劃和思路。
——格蕾絲·林賽(Grace Lindsa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與行為中心
對以理論研究為主的青年科學家的評價應當基于文章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文章的引用率而非影響因子……同時,對醫學博士而言,我們還應考察其臨床治療方面的能力。對于研究開發人員則需要通過其開發的新產品進行評估。
——李大元(Dayuan Li),中國長沙中南大學“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在聘用和晉升方面,需要考慮如下因素:工作熱情、合作能力、指導質量和科研倫理等。一個令人滿意和有影響的科研生涯就建立在這些因素基礎上……
——安東尼·奧姆蘭尼(Anthony O'Mullane),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大學化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學院
……難道一年教授33個學分的課程會妨礙我成為一名科學家嗎?如果僅僅通過發表的文章來評估,顯然教學會影響發表文章。然而,我認為我在科學界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未來的科學家們傳道授業……
——克阿·舒妮曼(Keah C.Schuenemann),美國丹佛大都會州立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系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名字能夠出現在作者一欄中僅僅是因為:我們負責了實驗室的玻璃儀器清洗工作以及協助完成了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這樣的文章不能與作者很少的文章相比,也不能與青年科學家是主要貢獻者的文章相比。
——丹尼爾·拉米雷斯(Daniel Ramirez),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大學
……用類似于點評網站Yelp的評判準則對所有科學家進行評價不失為比較好的方法。匿名的評論者可以基于過去的互動情況,對科學家進行打分。打分指標包括:基本準則(科研方法以及效率)、思維能力(想法的創新性以及創造力)、指導和領導能力。當然,科學家可以直接對這些評價予以反饋。此外,評論者自身的水準也會影響到其所作評價的權重……
——尚恩·于(Shann S.Yu),瑞士實驗癌癥研究所
文章發表情況是評價青年科學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當這些年輕人接受科研訓練時,它們需要學習文獻檢索、尋找研究的問題、設計實驗……當然,還包括學習一些常用的實驗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對結果的分析和解讀是很關鍵的環節。依靠實驗數據撰寫文章并發表于科學界是科研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
——馬蹄諾·潘(Matiram Pun),意大利博爾扎諾歐洲學院緊急醫療研究所
雖然沒有一個因素可以真正量化一個科學家的“價值”,但是文章發表情況確實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一個科研工作者不能通過撰寫文章來與同行進行互動,即便是最具創新性的研究也不會顯示出其應有的價值……因此,通過分析一位科學家的文章數量以及影響因子,我們便可以區分出:哪些科學家只能提出新觀點,而哪些科學家能夠用新觀點影響科學共同體。
——凱瑟琳·李(Catherine Y.Li),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瓦格洛斯分子生命科學研究項目
[資料來源:Sicence][責任編輯:岳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