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透明陶瓷轉向刑事科技的啟明星
——訪上海刑事科技研究院劉文斌副研究員

劉文斌,安徽安慶人,1981年1月生。博士,副研究員,現任上海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院黨支部書記
1981年1月出生的劉文斌2005年西南交大碩士畢業后到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工作,在潘裕柏教授團隊做激光陶瓷方面的工作,在硅所一直工作到2013年底,期間2007年他參加了市科委的透明陶瓷項目,并與潘裕柏教授共同作為其中一個子課題的負責人,這個項目由硅所和復旦、交大共同參與。也因為這個項目的牽引,小劉作為委培生,在參加博士研究生統一考試面試后于2009-2012年以在職人員身份在上海交大攻讀全日制博士學位,其導師是“長江學者”、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荻教授。
要拿到交大這樣高校的博士學位,對像小劉這樣在職讀博的人來說,壓力頗大,但小劉用了三年即拿到博士學位,實屬不易,原因在于小劉非常珍惜這種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的機會,那三年里的大部分時間里小劉都是泡在實驗室,租住在單位附近,“那三年時間里娛樂活動很少,生活簡單規律, 就是一門心思做實驗,看文獻寫文章。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里發了 5篇 SCI文章”。當時交大博士畢業要求 2篇以上的SCI文章即可,小劉已有5篇第一作者的SCI文章在手,潘裕柏教授甚至都認為小劉都可以提前畢業了。但小劉的導師張荻教授建議他把手頭數據再整理整理并深入挖掘,爭取多發幾篇文章,博士畢業的更漂亮。這樣一來,原本可以輕松點的最后大半年時間反倒成了最忙的階段,這大半年時間里小劉沒有節假日、沒有娛樂,除了睡覺,滿腦子都是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文獻調研、論文撰寫。雖然很辛苦,但是回報也很豐厚,在三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小劉共發表10篇與透明陶瓷方向有關的SCI文章(均為第一作者)。并獲得兩項突破性科研成果,分別為:2010年,國產 Nd: YAG激光陶瓷實現1.023 kW激光輸出,為我國高功率固體激光器的發展提供激光材料支撐;2012年,單個國產Nd:YAG陶瓷首次實現2.44 kW高功率激光輸出,其激光性能與日美等國先進水平相媲美。
采訪期間,小劉跟我透露,完成博士答辯后,他有好幾個月都不想做實驗、看文獻,體力透支嚴重。
博士畢業后,小劉又在硅所工作了一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劉得知上海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刑科院”)招聘科研人員,小劉心想,趁自己還年紀,換個環境工作,多增長點見識,于是就投了簡歷,幾輪面試后小劉就正式受聘于這家單位。刑科院是上海市公安局直屬的專業從事刑事科學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刑科院下分設幾個部門,分別從事視頻、DNA、毒品毒物、光學顯現痕跡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中我本來想問小劉的一個問題是,從透明陶瓷轉向刑事科技,這是和他以前的科研積累難有交集的領域,他會感到壓力嗎?但轉念一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以小劉三年在職念完交大博士學位的拼勁,以他在科學院受到的歷練以及他的處事能力,他一定能勝任的。
盡管到這里才兩年多的時間,但由于小劉的努力和他的能力深得領導信任,目前劉文斌已擔負起刑科院日常管理的重擔。小劉很清楚以刑科院現在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所要承擔的諸多任務的,更多是要借重社會各方資源,通過合作完成任務的同時也逐步帶出自己的科研隊伍。2015年入選啟明星計劃進一步開闊了小劉的視野,借用啟明星這個優秀年輕人聚集的多學科平臺推進刑事科研是他想努力的方向。為此小劉在微信群里,在2015級啟明星的交流活動上都是很積極的參與者。也是在他的推動下,目前,刑科院在毒品毒物檢測這塊已經在和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共同合作立項;和上海大學、上海交大在視頻分析方面有合作項目,和復旦大學、上科院生物信息中心討論在DNA檢測方面的合作。
小劉告訴我,應用于刑偵工作的刑事科學技術是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內容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學)、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刑事科技希望攻克的許多難題都有很強的交叉科學特性,必須采取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才可能推進,如毒品分析,要有化學、材料學、生物代謝等方面的背景;視頻分析要有光學、信息、計算機、高頻降噪處理等的知識儲備;而DNA檢測涉及到法醫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方面的專業背景。積極拓展對外技術交流是發展刑事科學技術的關鍵。為此,研究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上海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采取“借力發力、借船出?!蹦J絹硗苿幼陨淼目焖侔l展,上海刑事科技研究院這種發展模式成效顯著,得到公安部、上海市公安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在具體談到和有機所在毒品毒物方面的合作時,小劉說,現在這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伎倆層出不窮,比如借助結構修飾來產生新的衍生物的方法來企圖逃避現有法律的制約等,和上海有機所的合作就是想借助該研究所強大的有機合成和檢測分析能力,為毒品類似物的排摸、管控提供技術支撐。為此,刑科院正聯合有機所和上科院生物信息中心聯合申報2016年上海工程中心,工程中心名稱定為“物證溯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寄希望能為上海市刑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創建一個研發平臺,為維護社會穩定、打擊刑事犯罪提供技術支撐。
作為上海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黨支部書記和下轄研究所所長(主持研究院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小劉主要從事人員特征信息采集與識別技術、犯罪現場潛在物證顯現技術、毒品及其衍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已承擔科研項目7項;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共計20篇);授權專利8項,申請受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項。
采訪中,小劉非常感激刑科院給予的鍛煉機會和平臺,他說:“像我這樣的背景和資歷都還很淺的年輕人能得到這樣好的鍛煉機會,非常難得,而且單位領導們對我都很信任,愿意無條件支持我,我唯有兢兢業業、刻苦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做實,不辜負領導的囑托和期望,不辜負同事的信任和支持。”
這次對劉文斌的采訪時間不長,但是小劉的干練、勤勉和他的與人交往的能力都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盡管還是個新上海人、上海的根基較淺,盡管現在的工作與他的專業背景不盡相同,要從頭開始,但小劉硬是靠自己的為人和努力逐步開拓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這一點極像幾年前他在交大三年拿下10篇SCI的勁頭。憑著這樣的勁頭,有理由相信小劉在刑事科技的崗位上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在這里也呼吁下,請各位星友關注支持上海刑事科技工作進展,支持劉文斌,在啟明星平臺上結出更多的多學科交叉之果。
[江世亮采寫于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