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摘要】貪官外逃現象與市場經濟轉型后的經濟能量劇增、第一輪出國潮、電子金融的全球化和國際商業流動管制的放松相聯系。貪腐官員攜款外逃呈現出一系列重要特征和運作模式。可根據貪官外逃發生的特定場域和基本特征而建構與完善貪官和資產外逃的防控機制。
【關鍵詞】貪官外逃 資金外逃 防控機制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轉型,也催生了大量的官員腐敗。中國的貪官外逃現象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進入公眾視野,進入21世紀以來更是呈現出外逃官員人數不斷增長、級別越來越高、外逃資金數額越來越大的趨勢,貪腐官員外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黨和政府的關注。如何防控貪官外逃是當前中國政府必須面對并解決的重大反腐難題。
貪腐官員外逃的發生場域及其后果
貪污腐化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無法根絕的現象,但一個國家貪腐的嚴重程度和運作方式則與該國特定的時空場域直接相關,時空場域是腐敗萌生的土壤,時空場域分析是理解和防治腐敗的認識論前提。只有通過對中國現有時空場域的分析,才能準確理解貪腐官員攜巨額貪腐資金外逃現象發生的背景與誘因、特征與動向,以及該現象對既有時空場域的破壞性影響與后果。
中國貪腐官員外逃現象發生在如下時空場域和背景:一是改革開放引發的出國潮與貪腐官員出逃境外的選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一輪出國潮,在國人開始走出國門認識世界的同時,一些貪腐分子也找到了一條新的逃避國內法律制裁的路徑—攜款出逃境外。二是市場經濟轉型與經濟能量劇增成為巨額貪腐資金積累與攜款出逃的經濟支撐。改革開放帶來經濟水平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刺激著貪腐官員的貪腐數額越來越大。新中國成立初期,劉青山、張子善一案作為當時最大的貪污腐敗案,涉案金額也只有171萬余元。①三是電子通信與電子金融的全球化和國際商業流動管制的放松與取消為資產的境外轉移提供了技術便利。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現代通信業革命在商業上的運用降低了國際交易成本的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并使貨幣的流動更為快捷與便利,世界各國之間為加強經濟聯系逐漸取消和放松國際商業流動管制,這些都為貪腐官員跨境轉移資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貪官攜貪腐資金外逃對整個經濟秩序、社會穩定和國際政治形象與政權安全至少造成如下嚴重后果:第一,導致公共資產流失和經濟秩序的不良連鎖反應。貪腐官員侵吞和轉移國有資產并外逃的行為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誤導國家產業政策調整,進而導致國家經濟畸形發展,甚至引起企業破產、就業震蕩、貧富差距擴大、消費水平降低等不良連鎖反應。第二,損害社會公正并引起社會矛盾升級。腐敗資產是對社會財富的不法侵占與不合理分配,貪官攜款出逃逃避國內法律懲罰的行為必然引發民眾對法律公正性和政府治理能力的質疑,嚴重損害社會公正并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與升級。第三,動搖政權穩定,威脅國家安全,影響中國政治與司法的國際形象。官員以權謀私的貪腐行為破壞了民眾對執政黨的信任,最終會動搖政權穩定。出逃高官一旦泄露其掌握的國家機密更會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因引渡、遣返和異地追訴出逃貪官而在與西方國家交涉過程中產生的政治分歧、司法爭端和經濟糾紛等問題,不僅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更使國際社會產生了中國政府腐敗和司法落后的誤解。②
貪腐官員外逃的基本特征分析
中國貪腐官員外逃是轉型社會在經濟全球化和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現象,具有如下特征:
從外逃對象來看,國有企業和金融業主要負責人、政府部門貪腐官員是外逃的多發人群。國有企業監督與制約機制的不健全,在人事任免、經營決策和財務管理等重大事項上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約,這為國企高管濫用職權提供了便利條件,也使國有企業成為貪官外逃的重災區。金融業作為從事貨幣流通、證券交易、信貸融資的行業,是其他行業拓展業務、轉移風險的重要載體,這就為金融業腐敗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有些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便利用職權從事貪污、受賄、挪用、侵占等腐敗活動,聚斂巨額資產并攜款出逃。隨著中國反腐力度的加大,政府高官也成為外逃的多發人群。政府官員,掌控社會資源分配而成為權力尋租的對象,部分通過非法攫取巨額資產的官員為逃避國內法律的懲罰,通常選擇攜巨資出逃。
從外逃步驟來看,一般采取轉移聚斂資產出境、安排家屬遷往境外、準備護照、擇機出逃等步驟。通過貪污、受賄、侵吞挪用國有資產等途徑聚斂巨額財富,并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渠道將巨額資產轉移出境是貪官外逃的第一步,中國人民銀行一份名為《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研究》的報告顯示,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腐敗資產主要是通過現金走私、地下錢莊、跨境匯兌、對外貿易、項目支付、離岸金融中心等方式向境外轉移資產③。安排家屬遷出境外是貪官外逃的第二步,留學、陪讀、利用虛假證件等出境是其安排家屬出境的常用手段,目的是為貪官自己出逃做好生活準備和取得國外合法身份。準備出國所需證件是貪官能否跨出國門的關鍵,除了正常途徑辦理的因公因私護照外,還有很多從非正常渠道辦理的護照,偽造護照、變造護照和利用不法手段通過公安機關辦理的信息虛假的“真身份證件”辦理的真護照,這些證件成為貪官隱瞞身份順利出逃的重要憑借④。尋求合適機會出逃是貪官逃離國境的最后一步,貪官會根據時機選擇適合的方式出逃境外,如退休后出國與家人團聚,被調查前秘密出逃或滯留境外不歸,利用各種出國機會直接從境外出走等方式。
貪官外逃防控機制構建
首先,完善并嚴格實施官員及其家屬出境管理制度,建立官員及其家屬出境信息管理系統。我國關于縣(處)級以上干部因公因私出境以及配偶與子女等家庭成員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雖然有相關的管理規定,但對于預防官員做外逃準備、對外逃官員及其家屬出境及移民情況及時掌握等方面,并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還需要完善官員及其家屬出入境相關的管理制度,包括完善官員因公因私出境申報審批制度、建立官員家屬出境及移居境外申報制度、移居境外的官員家屬資產情況申報制度,建議建立官員及其家屬出境管理信息系統等,為有關部門及時掌握官員出境動向及信息提供相關數據資料,以便制定預防措施,實施重點監控,將貪官堵在國門內。
其次,完善出入境證件管理制度,提高證件制作技術。一是完善《居民身份證法》。通過完善《居民身份證法》,從嚴格身份證申領材料的審核、加強身份證申領發放環節的監督、加大對身份證不法交易行為及使用行為的處罰力度等方面著手,降低不法分子和公安機關人員辦理各種真假身份證件的可能性。二是提高證件制作技術。現有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包括指紋識別技術、掌紋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耳廓識別技術、眼球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DNA識別技術等多種方法。⑤其中指紋識別技術因具有識別精度高、技術發展成熟、識別設備推廣便利等特點,建議應用于各種身份證件的制作過程中,增加證件防偽系數,以遏制各種違法證件的辦理、偽造、變造及其使用。
最后,完善金融監管,加強涉外貿易審批與管理。一是完善金融實名制。基于身份證確認實名的現行“金融實名制”尚存在許多管理漏洞,為避免違法者利用這些管理漏洞從事違法活動,必須加強金融行業監管,建立大額資金存儲轉移監測報告制度,并與海關和邊防機構合作,加大對現金轉移和以非法外匯買賣、跨境匯兌為主要業務的地下錢莊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二是加強涉外貿易項目審批與管理。外匯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對申報匯出資金項目的審查與登記,國有企業要重點監控大額資金項目匯出的經營環節,嚴控跨國子公司等國外分支機構的經營情況及產權變更,預防國有資產流失。
貪官外逃現象與中國現行監管體制與機制上的缺陷直接相關,通過反腐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和創新有關貪官外逃和貪腐資金外流的防控機制,有望得到有效遏制,并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作者為新鄉醫學院管理學院講師、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BKS001)
【注釋】
①忠全,玉西:“劉青山張子山到底貪污多少錢”,《吉林人大》,2004年第7期。
②殷俊:“貪官外逃全景圖”,《世界博覽》,2009年第8期。
③“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研究(參評精簡本)”,2008年6月,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4553342d915f804d2b16c192.html。
④陳雷:“當前我國貪官外逃的基本特點及預防措施”,《政法論壇》,2009年第1期。
⑤趙士偉,張如彩:“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綜述”,《中國安防》,2015年第7期。
責編 /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