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實施多年以來,奉行著“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的口號。課堂教學在“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問題。課堂上雖然熱鬧非凡,但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的真正本質卻被忽略了。課堂表面繁華,背后卻是實質深處的蕭條。過多的添加劑使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書讀得不透徹,詞語理解不深刻,文章不知如何達意,學生的語文素養何來提升?空洞的語文教學形式導致了語文本色的流失。
一、冗繁削盡留清瘦
語言文字是用來傳達意義的,同時它又蘊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它呈現出“意”“情”“法”三種姿態。語文課是語文老師和學生共同識記、品讀、體悟語言文字的課,語文教師理應緊扣住其根本,按照語文的規律,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教。只有“冗繁削盡留清瘦”,摒棄課堂上畫蛇添足的教學形式,扎實做好學生“聽、說、讀、寫”的有效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在簡單但不失簡約的語文課中得到有效發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古人亦稱“學習”為“讀書”,語文課應該為“讀”的課,“讀”是語文課上的第一要旨。在語文課上訓練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是我教學的特點,我在執教《蒹葭》古詩鑒賞課中,將誦讀貫穿始終,但又層次不同,目的各異。一讀識字,讓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閱讀的障礙。二讀會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三讀明理,指導學生通過讀體味作者的情感。四讀知法,讓學生學習詩經的寫作方式。讀著讀著學生就會有所啟發,有所思考,有所收獲,進而理解詩描寫意中人“秋水伊人”行蹤的隱隱約約飄忽不定和追尋者的矢志不移。詩歌以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營造了朦朧的意境,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及,撲朔迷離。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朗讀中水到渠成,這種解讀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切身的體悟,這正是我們學生所需要的,也是我們語文課堂所需要的。
“本色語文閱讀教學”應以簡潔清晰的線條帶動最豐富的語言材料,以最本色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價值的收獲,以最接近學生起點的方式帶領他們走向深遠、睿智與崇高的人生積淀。
二、咬文嚼字悟真諦
一段時間以來,語文教學中的咬文嚼字被我們摒棄,因為當一篇文章被支離破碎割裂成詞意、句意、段意時,文章的美感會蕩然無存。課堂教學開始大量地引入背景材料,過度地進行課外遷移。但結果是學生開始在語文的閱讀學習中走馬觀花,課堂上一片浮光掠影,一堂語文課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很難想象。回歸語文教學的根本,教師的教還是需要咬文嚼字,只是不能像以前那樣整篇分解,處處咀嚼,而是要咬得準確,嚼得有味。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與文本進行細膩廣博深入的對話,方能提煉出教學最點睛的內容,方能在教學中有所作為,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思想情感的溝通,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
但凡優秀的文章,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個“點”,或一詞,或一句,或一段。抓住關鍵詞句,可以找到課堂教學最佳的切入方式。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時,我緊扣文本中的“樂”解讀,通讀文本,學生不難感受到因優美月景而獲取的快樂,這只是字面上的,然后引導學生體會蘇軾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而獲取的知己之樂,懷民不僅是賞月的知己,更是人生的知己,這份樂就又更進一步。在《孔乙己》的教學中,我設計請同學抓住孔乙己的手的細節描寫展開思考,逐步深入地提出了這樣幾個主要問題:文章中寫手的有哪些地方?從哪些角度寫手?作者是怎么描述孔乙己的手的外形的?其中手的動作有哪些?文中最主要的動作是什么?影響孔乙己一生的除了這些有形的手之外是否還有無形的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體會到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世態炎涼,進而把握小說的深刻主旨。
三、語不驚人死不休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師好的語言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可以緊緊地吸引住學生。有時我們往往醉心于教學方法的花樣翻新,卻很少靜下心來細致推敲自己的教學語言,這其實是一種遺憾。語文教學語言就像一部“有聲的教學參考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同時很大程度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
語文課文中的每一個生動可感的故事,每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每一句充滿智慧的話語,都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這座橋梁作用于學生的耳目、滲透到學生的心靈的。教師的語言對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效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課堂教學中,會比較注意語言表述的節奏。實踐證明語速過快,會讓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說得過慢,學生又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表述上要有張有弛,快慢結合。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教學中,我很重視開場白的設計,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一個深秋的晚上,一輪明月緩緩升上天空,皎潔的月光輕輕推開了門窗,輕柔地灑入屋內,我們的詩人斜靠著窗口,望著如水的月色,思潮澎湃,強烈的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田,優美的詩句緩緩地從他心底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跟著我的節奏都不約而同地輕聲吟誦起來,一下子就營造了很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李清照《如夢令》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時有一個小姑娘酷愛讀書,常常為了得到一本好書而茶不思飯不想。有一年清明前,媽媽特意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穿著踏青。小姑娘很喜歡,總是穿上了就不想脫下。有一天,她穿著這件裙衫照例來逛集市上的書攤,這次她看見了一本自己夢寐以求的古書—《古金石考》。她高興極了,趕忙問賣書老伯書的價錢,可是小姑娘翻遍自己所有的衣袋,都沒有湊夠錢,她急得都快哭出來了,老伯看了安慰她說,孩子別急,先回去吧,等錢夠了再來買也不遲。沒想到的是,沒一會兒功夫,小姑娘又回來了,她手里緊緊地捧著錢,身上原先穿的那件漂亮裙衫不見了,只剩下了一件單薄的舊衣服,看著小姑娘的模樣,老伯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微笑地對小姑娘說,孩子,這書你先拿回去,我不收你的錢,老伯相信你將來長大一定會成大器的。這個小姑娘就是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從小就這樣癡迷于讀書。”
通過這個故事,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課堂上師生互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努力追求把語文課上成學生喜歡的課,堅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因為我知道教育的藝術是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是啟迪心靈的最重要的工具。雖然做不到“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我會對每個語言細節反復推敲,力求精益求精,“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課堂效果還是有很大成效。讓真誠動人的語言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滋潤學生的心田,日積月累,耳濡目染,他們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且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回歸語文的本色,書聲朗朗,扎實有效,如詩如畫的課堂應是我們的追求。在語文的路上我們行走得很遠,驀然回首,最初方為最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回到原點,褪去繁華外殼,重拾語文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