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王 磊,俞 強,劉義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4)
?
船舶推力軸承縱向液壓減振技術研究
劉偉,王磊,俞強,劉義軍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湖北武漢 430064)
摘要:針對船舶軸系的縱向振動情況,研究一種嵌入式船舶推力軸承縱向液壓減振器,以隔離螺旋槳脈動激勵而引起的船舶軸系縱向振動。首先,建立槳軸系統的動力學模型,分析船舶推進軸系縱向減振特點;其次,提出液壓減振器模型,開展動力學分析并提出動剛度計算方法;最后開展系統減振效果驗證試驗,結果表明推力軸承集成縱向液壓減振器后可明顯降低軸系縱向振動,為船舶軸系聲學設計提供方法。
關鍵詞:船舶推力軸承;液壓減振;縱向振動;臺架試驗
在船舶航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尾部形成不均勻伴流場,螺旋槳在伴流場中會產生脈動激振力,該縱向力經推力軸承傳遞到船體,引起船體產生振動,降低船舶的舒適性和聲學性能。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螺旋槳縱向激勵通過軸系傳遞引起的船體振動聲輻射開展了大量研究。
Goodwin[1]提出基于液力吸振原理的推進軸系的縱向振動控制技術研究,Dylejko[2]與Merz[3]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建立聲輻射計算模型并提出半主動控制等優化方法。劉義軍等[4]開展了碟簧式推力軸承理論與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減振效果。沈建平等[5]研究了采用艙壁式推力軸承減小軸系縱向振動。張金國等[6]提出應用法蘭盤式推力軸承降低縱向激勵向艇體的傳遞。楊志榮等[7]提出一種應用集成橡膠隔振元件的推力軸承隔離螺旋槳脈動的措施。曹貽鵬等[8]開展了基于動力吸振器的潛艇推進軸系軸向減振技術研究。
上述研究在軸系縱向振動控制措施方面取得較大成果,但在大剛度、低動靜比推力軸承減振技術方面研究不足。為此,本文結合船舶推進軸系特點,研究集成液壓減振技術的推力軸承。通過理論與試驗分析液壓減振結構的動、靜態特性,提出液壓減振推力軸承設計方法,并通過試驗進行驗證。
船舶推力軸承將動力裝置的輸出功率傳遞螺旋槳,并將螺旋槳產生的動力傳遞給船體,推動船舶航行。工作中,推力軸承不僅是船舶航行動力傳遞樞紐,同時也是螺旋槳縱向激勵向艇體傳遞的主要路徑。
為了降低螺旋槳縱向激勵向艇體的傳遞,在軸系上應用隔振器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在軸上加裝縱向減振器或減振推力軸承等。其中在推力軸承內部非旋轉部件中集成縱向隔振結構是最合理的方式,因為集成后不僅可實現隔振,還可避免增加回旋振動。
由于推力軸承需傳遞大推力,軸系縱向位移又有嚴格要求,因此減振元件需要較高的靜剛度。但從隔振原理分析,又要求減振元件的動剛度盡量低,以提高隔振效果。目前常用的橡膠、圓柱形彈簧、氣囊等彈性減振元件的動、靜剛度都難于同時滿足上述要求。碟形彈簧具有軸向尺寸小、承載能力大、加壓均勻和緩沖及減振能力強的特點。可通過不同的組合(疊合或對合)得到不同剛度特性,可實現在小變形條件下承受大范圍變化的載荷。但是,碟簧減振器動剛度不僅與碟簧自身結構參數相關,還與靜載荷、粘性阻尼、碟簧片之間摩擦形成的庫侖阻尼力密切相關,動剛度非線性特性比較明顯。考慮到阻尼特性自身極其復雜,難于建立準確的映射關系,而且試驗表明其動、靜比也較高。因此,有必要開展其他減振元件設計,獲得動態特性更合理的設計方案。
2.1液壓減振模型
液力減振的基本原理利用流體“可壓縮性”調節系統剛度特性。如圖1 所示的活塞-活塞缸式液壓減振器,活塞直徑為 d(面積為 A),液壓油深度為 h,液壓油的體積彈性模量為 B。液壓減振器的靜剛度可根據外部作用力 F 及其引起的活塞位移 S 計算得到。
根據體積彈性模量 B 的定義:

進而可得到靜剛度 Ks計算公式:

其中體積彈性模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包括油液中混入的空氣量、結構剛度、液壓油溫度、液壓油壓力等[9]。其中含氣量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油溫和油壓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通過改變含氣量而產生,當結構剛度足夠強時可忽略因結構變形引起的剛度變化,可得出體積彈性模量的準確計算方法,具體如下:


圖1 靜剛度測試及其結果Fig. 1 Test model and result of static stiff
其中,p0,T0,γ 分別為假設初始狀態大氣壓力下、初始溫度與氣體絕熱指數;βl為純液壓油的體積彈性模量;α 為油液的含氣量。為此液壓減振器的靜剛度可表述為:

綜上分析可知,理論上液壓減振器的靜剛度是與壓力、溫度、氣態絕熱系數密切相關的非線性函數。在工程應用中,體積彈性模量通常取值(0.9~1.4) × 109Pa。以 d = 100 mm、h = 80 mm的減振器模型開展靜剛度試驗,試驗中采用專用真空裝置進行抽氣,測試結果如圖2 所示。
從測試數據可知,液壓減振器的靜剛度約 91 kN/mm。取彈性模量 1.0 × 109Pa 進行計算,計算值為 98 kN/mm,對比分析可知,計算值與測試值接近,說明前面的靜剛度計算方法可行。同時,通過圖2 的靜剛度曲線可知,在大于 0.2 mm 之后的行程內,靜剛度線性很強,與壓力沒有明顯的關系,因此在液壓減振器靜力學分析中,可采用某一合理的體積彈性模量值,可不考慮壓力等因素。通過對比液壓減振器的結構尺寸(直徑100 mm)與靜剛度,說明液壓減振器的靜剛度較大,并且可通過結構設計獲得優化方案。

圖2 動剛度與阻尼測試結果Fig. 2 Test result of dynamic stiff and damping
2.2液壓減振動態特性
在振動控制中,動剛度是表征動力學特性更準確的參數。相對于靜剛度,動剛度影響因素更多、更復雜。以圖1 實例為模型,建立動力學方程如下:

式中:M 為系統質量;K1為液壓油剛度;C1為系統的粘性阻尼系數;Fc2為 Coulomb 阻尼力(庫侖阻尼力);ζ為動靜比;Fk2為摩擦力。與一般彈簧減振器不同,液壓減振器的阻尼力由 2 部分構成:1)粘性阻尼力,主要由油液粘性決定;2)庫侖阻尼力,主要由活塞與活塞缸之間的摩擦形成。與剛度相關的反作用力也由2部分構成:1)液壓油剛度,主要由油液彈性決定;2)摩擦剛度,主要由活塞與活塞缸之間的摩擦形成。其中與摩擦力相關的阻尼和剛度很難通過計算獲得。
由振動微分方程可知,液壓減振器動剛度不僅與自身結構參數相關,還與靜載荷、粘性阻尼、活塞與活塞缸之間摩擦形成的庫侖阻尼力、摩擦力密切相關,動剛度非線性特性比較明顯,無法準確通過計算獲得,為此在專用試驗機上進行試驗測試,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3 的動剛度、阻尼曲線可知,在外部結構參數確定的動剛度、阻尼與載荷、頻率具有密切關系,可歸納如下:對于同一載荷下的掃頻試驗,動剛度隨頻率的增加呈增加的趨勢,但總體上比較穩定。而阻尼隨頻率增加而降低,最后趨于穩定;對于同一頻率下的掃載荷試驗,動剛度隨載荷的增加而增加,趨勢也是越來越平緩。而阻尼隨頻率增加而降低,最后也趨于穩定。從試驗結果分析,動剛度、阻尼具有較強的非線性,難以直接從理論上建立計算公式,需通過試驗測試數據進行擬合。

圖3 液壓減振推力軸承及其試驗插入損失、振級落差Fig. 3 Structure and test result of hydraulic thrust bearing
由結果可知 20 Hz 時 30 kN 與 60 kN 的動剛度分別為 108 kN/mm 與 116 kN/mm,而靜剛度為 91 kN/mm,因此可分別計算出2種狀態下的動靜比分別為 1.18 與1.27。與碟簧、橡膠減振器的動靜比 1.6 相比,在設計中具有明顯優勢。從前面的分析也可看出,可將動靜比 ζ 簡化為一常數進行初步設計,最終通過試驗進行驗證并修正。
推力軸承一般由推力軸、推力塊、推力平衡傳遞機構、殼體、支撐軸承和管路附件等組成。推力通常通過以下路徑傳遞:推力軸→推力塊→推力平衡傳遞機構→殼體→基座→艇體。液壓減振推力軸承是在推力傳遞路徑之間,即推力軸至推力軸承殼體之間設置減振元件,調節推力軸承縱向剛度,達到縱向減振目的。
根據螺旋槳縱向激勵特性,為了達到縱向減振目的,推力軸承縱向剛度需小于 200 kN/mm,為此在推力軸承內部設置 8 個液壓減振器,每個液壓減振器的剛度不大于 25 kN/mm。結合推力軸承自身結構,最終確定活塞缸直徑 50 mm,深度 105 mm,參考前面液壓減振器動、靜剛度計算方法,8 個液壓減振器的系統靜剛度為 142.4 kN/mm。由于布置 8 個活塞孔的套環模型尺寸超過動剛度試驗機平臺,無法專用試驗機上進行測試。為此在試驗平臺中通過加載力、測試變形的方法獲得靜剛度約 134.4 kN/mm。初步設計中取動靜比1.3,估算系統動剛度為 194 kN/mm。
為了進一步分析碟簧減振推力軸承的振動傳遞特性,在試驗臺架對推力軸承進行振動試驗。試驗臺包括推進電機、彈性聯軸器、中間軸承、中間軸、推力軸承、推力加載裝置等。通過推力加載裝置對推力軸承施加靜態力,在推力軸尾端法蘭進行錘擊,在推力軸尾端與推力軸承殼體上布置測點,測量振動加速度,分析振級落差。試驗臺架各主要部分的參數見表 1。
為了更有效地驗證減振效果,同時進行無液壓減振功能的推力軸承試驗,對比分析液壓減振器的插入損失與振級落差,結果如圖3 所示。

表1 主要參數Tab. 1 Design parameter of test platform
從測試結果可知,安裝液壓減振推力軸承前后系統一階固有頻率分別為 25.2 Hz 與 38.5 Hz。根據系統剛度與質量計算值分別為 26.4 Hz與 40.4 Hz,測試與計算值接近,前面動剛度估算值 194 kN/mm 準確可行。同時由測試結果可知,集成液壓減振器后的推力軸承明顯降低了軸系縱向激勵向艇體的傳遞,對推進系統縱向振動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徑。
分析船舶推進系統縱向減振特點,總結現有減振元件靜、動態特性并提出液壓減振器模型,研究液壓減振器動力學模型并通過試驗進行驗證,最后對集成液壓減振器的推力軸承進行理論計算與試驗分析,通過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
1)液壓減振器靜剛度線性特性較好,理論計算與試驗測試值吻合。
2)液壓減振器動態特性復雜,不僅與結構參數相關,還與外部靜載荷、頻率等密切相關,準確值難以直接通過理論計算獲得。但考慮動靜比較小,可通過靜剛度與動靜比值進行估算。
3)液壓減振推力軸承在減少尾部縱向激勵向艇體傳遞方面具有明顯效果,可為船舶軸系減振降噪設計提供技術基礎。
參考文獻:
[1]GOODWIN A J H. The design of a resonance changer to overcome excessive axial vibration of propeller shafting[J]. Institute of Marine Engineers Transactions, 1960, 72: 37–63.
[2]DYLEJKO P G, KESSISSOGLOU N J, TSO Y, et al. Optimisation of a resonance changer to minimise th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in marine vessel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7, 300(1/2): 101–116.
[3]MERZ S, KESSISSOGLOU N, KINNS R, et al. Minimisation of the sound power radiated by a submarine through optimisation of its resonance changer[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0, 329(8): 980–993.
[4]劉義軍, 劉偉, 俞強. 碟簧式減振推力軸承縱向振動特性研究[C]//2014年第11屆全國轉子動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連:中國振動工程學會, 2014.
[5]沈建平, 周文建, 童宗鵬. 船舶傳動裝置振動控制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 艦船科學技術, 2010, 32(8): 7–12.
[6]張金國, 姚世衛, 王雋. 法蘭盤式推力軸承推進軸系振動傳遞特性分析研究[J]. 噪聲與振動控制, 2008(2): 23–25, 36.
[7]楊志榮, 秦春云, 饒柱石, 等. 船舶推力軸承縱向橡膠減振器設計[J]. 噪聲與振動控制, 2013, 33(6): 211–215.
[8]曹貽鵬. 推進軸系引起的艇體結構振動與輻射噪聲控制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
[9]馮斌. 液壓油有效體積彈性模量及測量裝置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11.
Research of reducing axial vibration with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in ship’s thrust bearing
LIU Wei, WANG Lei, YU Qiang, LIU Yi-jun
(China Ship Development and Design Center,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To reducing axial vibration induced by the pulse thrust excitation from propellera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embedded in ship's thrust bearing was introduced. Firstly, the model of propeller-shaft isolation system was set up,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xial vibration was analyzed. Secondly, the dynamic model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was designed and the computing method of stiffness was proposed. Finally, experiment analysis of thrust bearing with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was developed,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signed absorber can reduce the axial vibration effectively, providing a method for the acoustic design of ship's shaft.
Key words:propeller rubber bearing;pressure distribution;structure optimization;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作者簡介:劉偉(1985–),男,碩士,工程師,從事船舶推進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9; 修回日期:2015–07–20
文章編號:1673–3185(2012)03–0059–04
doi:10.3404/j.issn.1672–7619.2016.03.013
中圖分類號:U664.2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