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偉 吳鑫禹 夏 天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文化視域下凌源皮影戲的發展及傳承
王麗偉 吳鑫禹 夏 天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要】在現代文化及網絡飛速發展的沖擊下,凌源皮影戲出現逐漸消亡的趨勢。作為新時代傳播者的我們有責任對這一優秀民間藝術進行推廣傳播。借助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研究機會,筆者深入凌源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收集豐富珍貴的一手文獻資料,運用民族音樂學及音樂美學等理論研究方法,對東北地區凌源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文化;皮影戲;傳承;發展
凌源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地區,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的交匯處,是連接京沈兩大都市群、溝通內蒙古腹地與沿海港的重要交通接點城市。

以大凌河發源地而得名的凌源市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被迫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歷史環境之中。正是這片土地,在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中孕育出“凌源皮影戲”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凌源皮影戲”,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發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凌源皮影戲源于灤州皮影戲。灤州皮影戲始創于關東,發展于河北,又傳入東北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由于通商、移民、藝人流動等各種因素,灤州皮影戲流布各方。據猜測,凌源皮影戲可能是當時灤州皮影戲流傳到遼寧地區的產物。具體傳入時間有待考證。
影人在皮影戲表演中占據主要地位。凌源皮影戲的影人柔軟程度極佳,且著色鮮明,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影人的造型往往是整體上簡約,而形體的內裝飾較為豐富,充分做到了民間藝術造型“繁”與“簡”的有機結合。其雕刻技術與剪紙、版畫之間存在妙不可言的聯系。
被制作成工藝品的影人,除其自身的觀賞性,擺放更是大有學問。影人的擺放要講究對稱,相對應兩個影人的身份需得以匹配,方能體現出藝術的美感。在影人美觀的基礎上加入美學的元素,從擺放上加以作用,會產生1+1>2整體大于局部的藝術效果,增加美感及神秘感。

民間藝人耍影人時,通過兩個手條和一個脖條,來完成影人的站、跪、坐、舞等各種動作,惟妙惟肖。
皮影戲的影卷來源于生活之中的傳說故事或是一些真實的事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影卷作為預示一切故事發展的媒介,極富有文化及藝術價值。
清代之前的影卷多為戰爭興發的史書,由于其單一性,此類影卷留世甚少。清代中期以后的影卷除了改朝換代、南北混戰的情節外,又加進了男婚女配、桃色艷情之事,并至今廣泛流傳。而后影卷中逐漸加入妖魔鬼怪、神仙指點等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題材。直至近現代,抗日、戰爭題材的影卷開始出現在這一舞臺。
據訪問得知,1992年即被譽為“民間皮影藝術之鄉”的凌源市,影卷資料多達3300余部,作品多達200余部。由于這些影卷皆為早年廣泛收集整理得來,異常珍貴。為使影卷得以長久保存,現已開始采用電子錄入的方式。
由于影卷產生于不同的時期、背景,所以影卷攥寫者不可一概而論,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造詣較深并頗享盛譽的藝人,或是影班班主為增添新戲,招攬觀眾請文人創作影卷。
其二,皮影藝人為發展繁榮皮影藝術,解決唱卷緊缺的問題所創作的影卷。其三,文人墨客喜聞樂見,愿獻計于皮影藝術,興致寫書。
被譽為皮影“四大臭”①之一的《五峰會》,即為第三種攥寫方式下生成的產物。
現如今,影卷大體可分為歷史類,公案類、民間故事類、神話類及現代戲五大類。
1.現有傳承方式
凌源皮影戲早前主要采用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及社會傳承方式。

現如今,為了培養更多的民間藝人,皮影傳承與發展的培訓基地逐步建立,經國家政策與皮影傳承者的共同努力,影班子的數量得以不斷遞增,進一步滲入人民群眾的生活。
2013年凌源皮影數據庫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系統30試點之一,這個渠道可將皮影的發展與保護成果通過網絡呈獻給世人,從圖、文、音、視四個方面更為全面的介紹凌源皮影戲的歷史發展、操縱表演、民間藝人及傳承 表演劇目的文化歷史價值。

為響應國家政策而創作的現代劇目《烈火金剛》,題材根據抗戰期間的故事改編,于2015年9月1日在凌源市政府前進行演出,獲得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凌源皮影戲雖然創作出現代劇目,卻并未忽視傳統劇目的發展,聲腔依舊保持傳統的演唱風格。既沒有為了追逐利益獲迎合世人而改變傳統的特色,也不存在著一成不變、盲目守舊的問題,可謂是
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2.現有保護措施:
一方藝術傳承、體現一方文化。凌源皮影戲可謂是集百家之大成,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既有唐山皮影的細膩,又不乏東北皮影的直爽。這種獨一無二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怎能放任使其衰落?有何種理由不進行傳承發展?
(1)在國家政策支持及民間藝人的努力下,皮影戲的教育培訓基地陸續建立。力圖通過對皮影戲進行無償的培訓與教學,培育新一代優秀的傳承人。也可通過與本地區相關戲曲藝術院團聯合辦學,建立科學、規范、系統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輸送大批優秀的創作、表演人才。
(2)通過政府的鼓舞與支持,民間藝人在節日中組織進行皮影戲演出,舉辦藝術文化節與周邊地區進行交流傳播。
(3)引領皮影戲走進校園,將皮影戲加入大學課程,增加群眾對其認知程度。
(4)在各種影視或舞蹈作品中運用皮影戲中的元素,增加傳播媒介,擴大傳播范圍。
凌源皮影戲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憑借其獨特的文化藝術特征延續百年,必有其不可取代之處。作為新時代傳播者的我們有必要傳播與倡導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力圖通過所有關心民間傳統藝術的有識之士,為凌源皮影戲創造出優越的發展生存環境。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幫助下,在民族文化的滋養和藝術傳播者的共同努力下,凌源皮影戲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必將重返民族藝術之林。
注釋:
①皮影四大臭:《五峰會》、《青云劍》、《二度梅》、《三賢傳》.
參考文獻
[1]哈達清格.凌源縣志[J].朝陽:凌源史志辦公室,2001.
[2]韓琢.皮影唱腔選[M].朝陽:朝陽地方文化局劇目室,1984.
[3]韓琢.凌源皮影音樂簡介[M].朝陽:朝陽地方文化局劇目室,1984.
[4]張軍.灤州皮影戲的傳播方式與途徑[R].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籍學術研討會,2010(8).
[5]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J].今日科苑,2013(11).
[6]楊雪英.遼寧凌源皮影調查報告[J].中國音樂,2008(10).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吉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東北區域傳統文化視域下凌源皮影戲的發展與傳承——“凌源皮影戲”與“東北二人轉”之對比研究(項目編號 201514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