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了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因為家庭緣故、情感因素等造成的心理問題不可忽視,并引起了有關心理學家的重視、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創傷的具體表現,闡述了音樂治療大學生心理創傷的形式和具體方法,針對大學生心理創傷的音樂治療效果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本次研究,最終提出音樂治療大學生心理創傷恢復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音樂治療;大學生;心理創傷;恢復
大學生的心理創傷來源于家庭、情感、社會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往往是校園暴力、自殺、退學等諸多問題,而且這種現象呈逐年上升趨勢,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要積極有效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音樂治療就是其中的一種。音樂治療使學生身心放松,有愉快的感覺,因為音樂本身就能引起人的生理反應,緩解人的緊張和憂慮情緒,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用音樂來治療大學生的心理創傷這一問題,學生也會積極去配合,容易受音樂的感染從而走出心理陰影;對家庭來說,父母重新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長;對學校來說,減輕了學校的意外事故的發生和校園不良事件的發生。本文就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創傷恢復的治療作用展開研究討論。
一、音樂治療的定義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幫助者達到健康的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音樂治療以一切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形式作為手段,如器樂演奏、音樂創作、即興演奏等各種形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聽聽音樂,放松放松而已。(2)音樂治療也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治療過程,應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流派理論進行治療。(3)音樂治療過程包括三個必要因素,即音樂、被治療者、和經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這三者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稱之為音樂治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整體下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學習與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心理障礙,情感需求不順等這三方面主要原因。大學不受約束的自主學習生活,使很多大學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使得自己對知識得不到一定的掌握,再加上就業壓力無形中導致學生出現負面情緒。大學里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都希望被理解和接受,然而因為缺乏交流,容易使部分學生產生焦慮感和落差感。因為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愛與性具有強烈的渴望和憧憬,因此很多大學生敢于嘗試。但當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很多大學生會把責任歸咎于對方,并選擇極端的方式來解決,比如自殺或者實施報復。
針對這些問題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心理咨詢、宣泄室、開設各種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及課程,但是效果甚不明顯。因此,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耐心的引導,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才是關鍵。為幫助大學生緩解心理問題,培養健康的心理,以更加自信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大學學習生活當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形式,而運用音樂治療對大學生的心理創傷進行治療,實踐表明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三、音樂治療的形式和具體方法
(一)音樂治療的形式
音樂治療的形式可分為個體音樂治療和集體音樂治療兩種。個體音樂治療主要是針對經受了極大痛苦的群體,這些人需要更加私密的空間,主要在治療師和患者二人之間展開互動,治療師就可根據患者的詳細情況給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而集體音樂治療的是用于精神障礙不是特別嚴重的群體,如自閉、抑郁等。在這兩種形式的治療時,首先患者要對治療師有充分的信任,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治療。在集體音樂治療過程中,讓大學生們相互交流、組織集體的音樂活動,如大合唱、合奏等,這樣可以使大學生身心放松,從而使治療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除了開設音樂治療工作室外,還可以開展音樂類素質拓展課程,也能很好地進行音樂治療的推廣。比如,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聆聽經典音樂,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和想象力,讓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放松心情、互相交流,從而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二)音樂治療的方法
音樂治療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治療師會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再創造式音樂療法、接受式音樂療法以及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三種。再創造式音樂療法,即讓被治療的學生參與音樂的再創造過程,如歌唱、合奏等,讓學生通過自身參與演奏或者演唱,使自身的情緒融入到音樂中去,化被動為主動,得到一種情感的宣泄與抒發,更好地排解內心的憂郁和負面情緒。接受式音樂療法就是用最直接的傾聽音樂、感知音樂旋律的美來達到凈化心靈、化解憂傷的治療目的。對治療音樂的選取要以古典音樂為主,因為古典音樂的平靜、高雅和優美會使學生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即興演奏式音樂療法則是完全讓被治療者自己創造音樂,但這需要被治療者有一定的音樂演奏或者演唱基礎。即興演奏過程是一個創造音樂的過程,使被治療者將內心的情緒轉化成動聽的音符,再表達出來,就是情緒宣泄的最好的方式,可以使內心能夠重新恢復平靜。
四、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創傷恢復的積極作用
(一)音樂治療對大學生情緒的調節
音樂是一門人文學科,同時也是與大眾聯系最緊密的藝術學科,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欣賞音樂和表演音樂時,人們的心跳和感覺器官發生一系列的微妙變化,可以有效緩解人們的緊張和憂慮情緒。當人們經受沉重的心理創傷后,若不能得到正確方式的緩解和釋放,很容易損壞自身健康。而對于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則容易出現精神渙散、無法集中精神學習,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音樂是人類交流的重要紐帶,人們通過音樂互相交流,各種音樂相關的集體活動更是給了大學生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各式各樣的集體音樂活動,使大學生在音樂的輕松氣氛下愉快的交流、打破內心的交際障礙,提升自信,擺脫心理的焦慮情緒。不同的音樂具備不同的特質,對不同的情緒問題有著積極的調節作用,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得人們的心情愉悅、狀態更加積極向上,消除內心的消極、焦慮的情緒,走出心理的陰影,直面困難,擺脫困難。
(二)音樂治療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音樂治療給人一種愉快安全的人際交往環境,使學生能慢慢的恢復和保持自己的社交能力。首先,音樂治療師用音樂作為溝通的橋梁,通過組織各種音樂形式的音樂活動,使學生以樂會友,通過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和學會的合作能力。其次,音樂具有非語義性,能讓大學生以更加平和、更加親近的心態進行交往,容易敞開心扉,坦誠相待。最后,在音樂治療中大學生得到了自我展現和成就感,使學生自信心增強,從而更容易適應集體生活。音樂治療能夠提高大學生包容他人的程度,降低大學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惱水平,明顯改善社交回避及苦惱狀況。因此,音樂治療能夠改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之間的隔閡,使大學生相處融洽。
(三)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大學階段是塑造大學生人格的重要時期,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行為模式。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也有利于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既是學生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素質所提出的全面要求。音樂是藝術美的化身,在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已經證實由單純富有磁性的人聲所構成的豐厚而飽滿的和聲對人的情緒影響非同明顯,給人的心靈帶來無可抗拒的感動和震撼,從而影響學生的認知觀念,促進其人格體系的完善。所以音樂治療也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徑。
五、結語
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創傷恢復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既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力,又能調節大學生的負面情緒,改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還能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情操。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對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偏執情況等有明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婧.淺談音樂治療對減緩大學生心理創傷的作用[J].藝術廣角.2014:60-61.
[2]李霞,曾瑜.論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07):136-137.
[3]張明.音樂同步脫敏再加工技術對大學生心理創傷的治療研究[J].2013,(09):160-162.
作者介紹:李婧(1982-),女,湖北宜昌人,碩士,講師,湖北宜昌三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