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藝
[摘 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探索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品味鑒賞能力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改進閱讀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且對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品味;閱讀教學;培養;賞析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上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則進一步明確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難看出二者都突出了對學生文學作品品味鑒賞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初中學生文化修養和審美情操的培養),這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學生如果缺乏鑒賞能力,語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審美作用就難以體現。因此,中學階段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均是文質俱佳的文章,這就為文學作品品味賞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只要我們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藝術形式或表達手段肢解。也不把學生從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動形象和情節中硬拉出來,那么,提高學生的品味鑒賞能力,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從品味和賞析兩個方面來說。
一,如何培養學生品味詞語的能力
(一)為什么要指導學生品味詞語,促進學生閱讀力
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咀嚼品味是加強語言訓練的重要途,是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基礎。新課標中也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品析詞語,在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品析詞語,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余映潮老師對于閱讀教學有過這樣的警語:“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是誦讀、品析、積累”,可見,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點詞句的品析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這已經是語文界的共識。
(二)通過品析詞語,扎實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每篇課文都是由字詞組成的文字,每一篇課文必定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字詞,這些字詞既是一定意義的載體,也是一定情感的載體。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對事物的態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課文表達的情感,從重點詞語入手品析詞句,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拓展比較對文本譴詞進行進一步的揣摩理解,鑒別欣賞,更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
(三)通過品析詞語,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品詞析句,就是對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讀,抓住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去品味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找出重點句,重點詞,全身心投入,做到邊讀、邊想、邊勾畫、邊批注,把自己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旁邊: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想想作者用詞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達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聯想和想象。
二、如何培養學生賞析作品的能力
(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品質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品質,就會自覺的學習閱讀技巧、改進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質量;就能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始終把自己放在主動進取的位置上,獨立閱讀、反復思考,吸收其精華,剔除齊糟粕,并能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呢?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地“閱讀”。其次,要培養學生獨立地“閱讀”。再次,要培養學生創造的閱讀。
三、教給閱讀鑒賞的方法
赫胥黎曾經說過:“每個知道讀書方法的人,都有一種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豐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內容充實、富有意義,而具興味”。可見讀書方法的重要。文學鑒賞是一門廣闊而彌深的學問,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能力,“需要驅遣想象、調動情感、運用形象思維,對文章不僅‘分析地研究,而且‘綜合地感受,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真正領略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窺見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閱讀境界,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
(一)反復品味,弄清文義
“文義”即文字和文句的含義,這是淺層表面的東西,通過文義方能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用意。要先排除詞句障礙,弄清含義、出處,宜采用“掃描”式閱讀;要反復對文章的精華部分推敲琢磨,直到真正弄懂為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那些發人深思,令人感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處。
(二)反復朗讀,獲取美感
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良傳統,文學鑒賞也離不開誦讀的方法。吟誦也好,朗誦也好,只要得法,對于理解詩文的思想內容精神實質,更恰當地領會它的氣勢、神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反復解剖、分析透視
鑒賞總是有個分析透視的過程,即就是在頭腦中把作品這個整體分成若干份、若干方面或若干屬性,從而分別加以理解、賞析,其中有過濾、有解剖、也有綜合。一般做法是:1.了解時代背景,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給予了作者的怎樣的思想感情,如果僅看課文內容恐怕很難深刻理解,但是,我們研究一下《始》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寫成的,就能透視作者的情懷了。領悟到其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2.確定分析重點。閱讀鑒賞不宜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3.探求內在聯系。應分析文章內容的各種因素,尋求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加深理解,便于評析。如聯系背景,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來欣賞、評價“孔乙己”。
(四)把握形象、揣摩意境
文學欣賞離不開對人物形象的欣賞,同時也離不開對意境、哲理、情節等的欣賞,王國維說“何以謂之有意境?寫情則沁人心,寫境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也”。
總之,文學品味賞析是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其能力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選擇好閱讀時間和內容,提供給學生呈現和表達閱讀鑒賞能力的時空。靈活使用多種方法、多角度地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只要我們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鑒賞能力是會不斷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