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 錚
不做林間最后的小孩
文|鐵 錚
Do not Do the Last Child In the Forest
2005年,理查德·洛夫出版了《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首次提出了自然缺失癥的概念。書中描述了兒童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現象,引起了成年人對自己生活狀態的反思。這個嚴峻的問題今天也引起了我國專家的重視。《自然體驗教育活動指南》一書的問世,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所謂的“恨閱讀”時代,人們被一本書所吸引,或是因為書名所提示的內容,或是因為該書的作者。而這本新書之所以吸引了沉浸在城市酷暑之中的我,既因為作者是我所熟悉的朋友周彩賢、馬紅、張玉鈞等,也因為“自然體驗教育”這個新鮮而陌生的概念。
這是一個“顏值至上”的年代。我也未能免俗地被張玉鈞教授送的這本新書封面所吸引。加入了許多現代、時尚、卡通元素不說,而且色彩柔和、清新自然,頗有國際范兒。接下來叩擊我心扉的是,印在封面上的盧梭的話:應該是自然教育孩子,而不是學校老師用正規的方法教育孩子!我想,這就是自然體驗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有數據表明,89%的巴西父母和84%的美國父母認為,讓孩子接觸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而認識到這一點的中國父母只占55%;78%的巴西父母和65%的美國父母認為,孩子自然缺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中國父母僅為21%。依我個人的體驗,有關中國父母的這兩個百分比還是偏樂觀了。事實上,重視讓孩子接觸自然的父母在中國已經為數不多。更多的孩子,不是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就是被魔性的手機、ipad折磨得神魂顛倒。當然,這不僅僅是家庭教育的失誤,我們的學校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害怕學生出安全事故,許多學校的春游、秋游都已經消失了。
從這種意義上說,自然體驗教育顯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當前中國教育、中國社會、中國家庭急需補上的一門課。由此看來,這本新書的編輯出版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一項空白。
人類在森林中生活了約300萬年,相當于99.9%的時間都在森林之中。生命源于自然。遠離自然,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變得遲鈍。重新建立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會給你我打開通向健康、激發靈感、產生洪荒之力的大門。人們對此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自然體驗教育應運而生。在我國它還是新生事物。這本新作的問世,對于相關的理念和最新的知識普及和傳播而言,可謂雪中送炭。
此書的寫作與編排,顯然也給了讀者一種愉悅與幸福的體驗。文字言簡意賅,配有大量的圖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提示,使人在“秒殺時代”迅速掌握要領。
書中明示,自然體驗教育就是“關于自然的教育”,就是“在自然中的教育”,就是“為了自然的教育”。至于其與傳統教育的區別、與環境教育的區別、與體驗教育的區別、與生態旅游的區別,都只用了寥寥數語,就讓人一目了然。
此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得益于結構科學的作者團隊。既有北京市林業碳匯辦公室在一線上積極探索的先鋒,也有北京林業大學從事教學研究的學者。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則是,理論不枯燥乏味、深入淺出,實踐可操作性強、具有針對性。讀后既讓人在理論上厘清了自然體驗教育的內涵,又把握了自然體驗教育的發展現狀,還明晰了自然體驗教育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對自然體驗教育的設計、執行、評估和安全風險管理等內容的闡述,清晰而概括,精要而具體。理論篇中還專門論述了自然體驗師的工作原則、素質要求和工作技巧,給有志于此項神圣工作的人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國際上,韓國、日本、德國等都十分重視自然體驗教育的開展。此書中分析的國際案例,讓我等極少有機會走出國門者大開眼界。靜靜地翻閱飄著墨香的新書,仿佛走進了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學校、斯洛文尼亞皮夫卡季節性湖泊自然公園、英國威爾士盧迪安山脈和迪谷、葡萄牙布撒科國家森林,對其自然特點、教育目標對象、設施和項目以及富有特色的自然體驗教育活動,有了概要的了解,為進一步組織開展教育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書中分析了香港濕地公園、臺灣二格山自然中心的相關情況。除了這些可以攻玉的他山石之外,作者還分析了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垡苗圃、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以及頤和園、動物園、龍潭西湖公園、玉淵潭公園、陶然亭公園的優勢和特色活動,使我們看到了北京開展自然體驗教育的基礎與潛力。
落實、落細是此書的另一大特色。書中特別介紹了常見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體驗型活動、手工創作型活動、場地實踐活動等自然體驗教育活動。可貴的是,這些活動都是北京市已開展的自然體驗教育的科學總結。無論是“蒙眼毛毛蟲”、“我的樹”,還是“傾聽大樹的心跳”、“聆聽大自然”,每一項饒有趣味的活動都寓教于樂,讓參與者陶醉自然之中;利用松果、樹枝等手工制作小烏龜、小松鼠、鳥等的具體步驟,都有細致的介紹;場地實踐則列舉了一些與森林經營、生物防治與野生動物保護等相關的活動。其中的“樹木氣球”、“預測氣候變化”、“猜猜我有多少碳”等,巧妙地融入了林業碳匯知識,令人躍躍欲試。
為了推動自然體驗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國家林業局在今年1月發出了《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通知要求,要把加強對未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作為森林體驗的重點,把森林旅游地建設成為進行自然知識普及和生態道德教育的最生動的課堂。盡管困難重重,但自然體驗教育將會在我國有廣闊的前景。
不讓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做林間最后的小孩。我想,過來多少年后人們也不會忘記,自然體驗教育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時候,有一本書籍真的發揮了指南的作用。這或許就是此書的價值所在,也是作者們為之開拓與奮斗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