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情感的培養和滲透是相關重要的,語文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重視情感的培養和滲透,引導情感的聯系和釋放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重任。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釋放
新課標改革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程目標標準三維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育中情感的培養與滲透是多么重要。教師重視情感的培養與滲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輕松而活躍,聯系情感來學習語文是培養語文素養與語文情感品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的可靠途徑。
從事語文教師以來,我一直秉承著這個態度對待我的學生,根據這些年我一些教學經驗,下面讓我來談談關于我對語文教學情感的培養與其相關滲透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情感態度的氛圍
情感的培養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里可以用一句詩句“潤物細無聲”來表達這個道理,也許正是這個情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煥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就必須,要達到我們所要的結果我們可以利用語文·本身的詩詞、美文來實現。詩詞美文在學生心中是能夠激發內心的情感。學生與教學情境相結合才能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成為一個能與詩詞美文的創造著溝通的人,達到一個深層度的意境。 在語文情感的培養過程中,語文教師是其中的啟蒙者、引導者和播種者,學生還是擔當者主體的作用,而在情感的滲透過程中時教師又扮演著收獲著以及指揮者,也是教師語文教學課堂的進一步升華。播種是教師的義務,收獲是教師的成就,這些都是教師一生都要秉承的執念,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聯系脈絡。這里還要提出兩者不能忘了自己,一者是教師不能夠忘乎所以,二者是學生不能夠進入忘乎自己的狀態,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散發出豐富的人文與生活氣息,造就語文教學的五彩繽紛。
二、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藝術方面的感悟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教學的范文只是其中的載體,而教學的情感則是其中的靈魂。言由心生對作品而言是說一個作者的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往往與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致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在里面,比如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悟所感;生活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大自然中信念執著、慷慨激昂,這些在作者的筆下都是納入了自身內心深厚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路線,也就抓住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教師把握學生的情感去向,提供學的產生情感條件。
對于學生的成長,教師不能跟隨左右,有時教師要適當的放棄,給學生一些自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作品,認識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的美、思想情感的美,人性的美等等,這些美在學生自身的品讀中價值才真正的體現。
當我們在授課杜甫的《登高》之時,以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其實兩者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兩篇課文卻不在同一個單元,所以有時授課時可以改變課文的順序,把兩篇課文連在一起講解,也許對學生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三、釋放情感,培養完善的人格
如果說一支樂隊演奏各種曲子都要有一定的情感氣氛,能讓聽眾沉醉在其中,那么同樣的,語文教學也需要有一定的課堂情感氣氛。作者為讀者創造的一種情感的去向所在,那么在讀者接觸這文是是不是就會有情感的釋放呢?
情感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而情感審美能力的考查其實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都有體現,課堂中問題的設立都要考察到學生的情感審美能力,因此我們應該把情感審美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以達到師生想要的良好結果。
語文教學其實還包含著眾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比如語文教學中閱讀中一些經典的名篇,會給學生的情感帶來進一步的精神熏陶,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有提高的作用,學生人格的培養更是很有灼見的。在教學名篇中作家的良好品質人物形象是無意識的深入在學生的內心,對學生三觀的樹立是起基礎作用和促進作用的。生活小學生的行事處世很多都是效仿名篇中人物的精神,對意境、人物意蘊等確立自己獨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因而教師對學生情感的深入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教學情感的釋放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因為從開始的建立到情感釋放的一個過程經歷的是學生從開始的選擇到成果的收獲。作為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公平、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用心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之間也充滿愛與包容,這樣的一個教學課堂才是一個美麗長久的語文教學世界。創立一種師生互動的情景,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溝同時通,讓他們的心都同時處于一種高度集中活躍的狀態。有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又要填上一些美妙的樂聲,為這種情景添加樂趣,創立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思想的火花。
語文教學情感的釋放一個十分重要方面就是體現在教學情感的表述之上,其中第一位就是要培養學生如何做人的問題上,現在講求都是幸福的生活,健康是關鍵,健康就少不來心理的健康,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熱愛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假如一個人的情感、人格有缺陷的話,那么就不能說他算一個真正健康的人。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是語文不可懈怠的責任,其中包括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夠讓學生情感得到充分地釋放與滲透,這些是學習語文的需要,是學會做人的需要,更是美好生活的需要.